河北卫生厅中医局:陶渊明和王维同属山水田园诗派,但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么?怎样区分他们的诗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2:07:30
baogong2004 - 进士出身 八级 麻烦专家我问的是陶渊明和王维的区别 不是和杜甫的区别 能详细再给我详细解释一下么 专家~

陶潜的作品多出于自然,也就是纯天然的,其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虽为隐士,但更多关心民瘼,并倡导改变;
而王维作品多涵画、音等艺术性。其在韵律、绘画方面的天赋在其作品中占很大比重,同时兼一些佛家思想在其中,并不主张改变,以承受,以容忍为基点。

前者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
后者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种与大自然亲近和谐的美好意境。

固守与停顿(说说陶、杜田园诗的异同)
作者:周荣池

陶渊明是风流名士,这不仅在于他有没有某种社会位置,关键在于他有魏晋名士的精神品质,有着士人的洒脱与乐观。能在辛苦中作乐便足能证明他的这种精神状态: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心。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饮。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他在劳动的过程中,不只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更有不计收获有无的快乐。在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耻涉农商”(《颜氏家训》)。然而陶渊明却不以此为耻。这又是陶渊明精神品质与一般诗人的异质之所在。

可以说对于田园,陶渊明选择的是固守的方式。他用自己的诗歌证明了这种坚定的品质,他认为在土地上有他眷念的一切。这些才是他生命和精神的原生的组成元素。惟有田园才是他固守的精神家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诗人的心境远迈,脱凡出俗。这种“隐”的心境便是诗人对土地的固守。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按照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把他的诗歌创作的过程分成这样7个阶段:少壮漫游、旅食京华、奔赴行在、度陇入蜀、定居草堂、滞留夔州、漂泊荆湘。(北京大学:葛晓英《杜甫诗选评》)在这样几个阶段当中,通过我们对诗人诗歌进行的考察可以发现,定居草堂的五年生活对于作者的人生来说是相对平稳也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笔优美之作: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诗人果真是安逸了吗?读了这样的诗歌后我们感到疑虑。而事实告诉我们:没有。这里的一切只是诗人的一次停顿,只是诗人生命的某一次偶然的呓语,因为杜甫是“诗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人终于吐露了他的真正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真正情感在这样的风雨飘摇的茅屋里产生了。诗人不是为了一己的的安定和幸福,而是为了许多“寒士”的幸福冷暖,甚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才真正显示出诗人的理想之光。

尽管草堂的生活很美妙,诗人曾经这样写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其三》

这里是乐园。但不是杜甫的乐园。大地在远方,诗人要远行。杜甫在草堂的五年生活和创作里一直可以看到这样的心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才是杜甫。他是一个行者,永远要在路上的行者。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草堂固然美好,但诗人的人生只有这一次停顿。

因此,从陶渊明和杜甫的精神状态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精神状态是非常的自由的,对于田园他甚至是向往与追求的。他的田园诗歌的姿态是和他自己一样的固守。而杜甫的精神状态相对陶渊明则是比较拘束的。这种拘束来自于诗人为人臣、为大丈夫的责任感。这样看来杜甫田园诗的则只是诗人人生中的一次停顿。这种停顿客观上产生了一些优美情景的诗篇,但是并没有改变诗人一生苦行的追求。



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成就的诗篇就必然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是因为精神状态对诗人诗歌创作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控制产生的,也是这些诗篇表现着诗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流动和互动的过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归田园居诗五首》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江亭》

明清时期推崇陶渊明和王维的一派诗歌论点往往批评杜甫缺乏“冷然独往之趣”,即缺少陶渊明和王维诗歌中的优游自适的意趣。这种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并非杜甫不知道这种山水的乐趣而是他没有那种隐居田园的志向而已。陶渊明因为对田园生活有一种固守的乐趣,所以他的创作自然是显得自然而且纯美繁荣。在《归田园居诗歌五首》中,作者用几乎不动声色的白描写出田宅树木,一切径直说出,毫不花费力气。这一切无不体现诗人对这些事物的眷恋。《人间词话》中的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境界,正是陶渊明在这些花草树木上的感悟。这一切就正是陶渊明自身。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是比较自由的,其诗歌的叙述也就是自由的,田园事物,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而杜甫在思考。有些痛苦之态的思考。王羲坦腹东床,向来是一个择婿的佳话。这里诗人取的是表面的意思,写出诗人与王羲之同样放达的姿态。春暖之时,坦腹江亭,长吟诗歌,眺望原野,这些不正是那些谈理说玄的的东晋文人的风姿吗?

是。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又不是。时间的流转是自然之道,万物欣欣向荣却在各自的造化中得其所识。这也正是王羲之所说的 “大矣化功,万殊莫不均,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其二)的道理。然而杜甫没有能够参透这个道理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这也是他和陶渊明的区别的原由。所以诗歌的末尾诗人还是回到了思念故乡的苦闷当中来。

“羁鸟恋旧林”的陶渊明意在归隐放弃世界,而“故林归未得”的杜甫其实是关怀时世,两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因此二人的田园诗歌在内容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从精神状态来考察诗人的作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不同了。在草堂的生活时的杜甫也有过“焉得思如陶、谢”的愿望,终于又不能心甘情愿地在草堂“萧萧送日月”。行者终于还是要上路的。

综观陶、杜的田园诗歌在表现的细节和意象上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是因为二人的精神状态的不同,陶渊明的诗是真正的自在,而杜甫的田园诗则是沉重的状况下的自在,一种是自由的飞翔,一种是负重的飞翔。



前面我们谈到了精神状态以及诗歌的差异,精神状态的差异表现在了诗歌的创作上。然而我们再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回发现这两种精神状态下成就的两种特质的诗歌有仿佛给我们一种殊途同归的感觉。精神状态和诗歌特质的差异并不是构两个诗人完全对立的因素。在这种差异的状况下,同样可以成就两个诗人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两个诗人及其诗歌在精神内蕴上有某种一致。这种一致取决于他们终极的精神归属。

说到底两诗人或自由或困顿都是表达了一种反抗与疼痛。

陶渊明是。杜甫更是。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杂诗》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马随李广,看射虎终残年。 《曲江三章章五句·第三章》

陶渊明的固守虽然自由,但是他是孤独的。他只是相对比较习惯孤独,然而他也没有忘却自己身上的疼痛,这种疼痛来自于仕途的不顺畅,来自于社会的不安。陶渊明是失望之后的固守。为此有人怀疑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是不是出于真诚。这里也不是对他品质的怀疑,而是从人性的角度看可能他的固守归结于他在人世的失落便更加可信一些。而他心目中还有着对尘世的眷恋,还包含着对人世疾苦的关注。

在失望之后陶渊明并没有泯灭自己的理想,冲淡平和之中,包藏着炽热的爱与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便才是诗人的真正的人生追求。从其他的诗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塾之不愿!嗟呼二贤,逢世多疑。怀沙写志,感鵩献辞。 《读史述》其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钟嵘推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非是全面的,诗人在内心深处仍有隐隐的疼痛,仍包含着大丈夫的志气。

杜甫从来就是如此的。在入蜀的几年里,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但诗人的心底仍旧如变幻的唐朝一样在波动,保持着他自己的反抗性。现世的失落之后便是诗人从内心的反抗。封建社会往往有人试图曲解或者说是隐没杜甫保持一贯的这种反抗性的特征。在现代这种见解也有。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一文中指出:从杜甫入蜀到他死时,是杜诗的第三个时期。·····他并不赞成隐遁的生活,所以并不求出世,他只过他安贫守分的生活。这个时期的大多写这种简单生活的诗。······幸而杜甫也有他的诙谐风趣,所以他总是寻得事物的滑稽的方面,所以他处处可以有消愁的诗料,处处保持他的那种打油诗的风趣。”

这里胡适先生分明是泯灭了杜诗的反抗精神,伪造了“滑稽的风趣”这样一种说法,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杜诗的污蔑。实际上杜诗在入蜀时期仍有大部分有阴郁的影子。比如诗人说“至经丧乱少睡眠”“乱代飘零余到此”可见他这一个时期也不是完全轻松的。 他的心里有着怀才不遇的阴影。而相对安逸的生活可能对诗人来说是一种埋没,甚至侮辱。对陶渊明也是。

由此,虽然陶渊明、杜甫二人的精神状态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两个人的精神内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来自于两个诗人一样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家园的热爱。一个是近似于农民的爱,一个则是书生行者的爱。这是殊途同归的。

陶潜的作品多出于自然,也就是纯天然的,其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虽为隐士,但更多关心民瘼,并倡导改变;
王维作品多涵画、音等艺术性。其在韵律、绘画方面的天赋在其作品中占很大比重,同时兼一些佛家思想在其中,并不主张改变,以承受,以容忍为基点。

前者完全就是一个真正的隐逸之士,而后者嘛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脱离那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