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青运会: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背景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5:17:58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前苏联政权核心赫鲁晓夫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遭到严正拒绝后,便纠集世界上一些仇华势力,使用了一系列政治高压、经济封锁等手段,使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毛泽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填了这首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的词。
  词前小序,既“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屡遭投降派秦桧排挤和打击,情绪消极颓丧,遂以梅花自比。毛泽东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毛泽东为什么认定梅花能够鼓舞振奋当时国人士气?梅花属阳性长寿命树种,具有不畏严寒的品质。再从气候和地理上分析,我国遭受寒流灾害几乎全部来自于西伯利亚地区,而梅花原始产地就在中国,又恰恰毫无畏惧那里的寒流,基于此,他借梅花藐视并回应前苏联政权的丧心病狂和背信弃义。通篇44个字,然精妙之处有四处之多,既两处鲜明对比与两处和谐共鸣。“送春归”和“迎春到”是消极与乐观情绪的鲜明对比;“百丈冰”和“花枝俏”是压迫与顽强态度的鲜明对比 ;“不争春”和“报春”是宽阔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和谐共鸣;“山花烂漫”和“丛中笑”是成就感与自豪感的和谐共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从表面文字上理解,描写的是自然规律,既风风雨雨送走了春天,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其内涵是写当前国际斗争形势,暗示人们所期望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不难想象,作者一开始以纵横的笔墨和恢弘的气势,阐明反动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自然规律,足以使国人坚定情绪、保持乐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句依然用自然现象比喻政治气候,不难看出作者岿然不动的信念,无论环境和气候多么恶劣,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枝头,与此同时昭示世人,任何反华势力的叫嚣都是枉费心机和徒劳无益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鲜艳夺目,馥香迷人,但从不以此而骄傲,只是充当报春的使者,让人们感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到来,实际是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前景是光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尾句浪漫且富有激情,百花争艳,大好春光的时候,梅花早已结成了果实,俨然一个成熟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就当时背景另外一层含意是,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纵观全章,语句通俗但却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一代伟人无所畏惧的豪迈情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当读者吟完上阙,会领略到梅花倔强刚毅、挺拔向上的性格,精妙之处在下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句,此也是该词的“意境”所在,渐渐地你会觉察到梅花有一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君子气魄,当读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下子豁然开朗,很显然,结尾句便是精髓。此时此刻,读者所有感慨完全进入了“笑”字里面,潆洄,澎湃。这个“笑”字,当之无愧通篇点睛之笔!

背景: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这一对就是当时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