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5s手机触摸没反应:古代人有"身份证"吗?出远门打工需要身份证明吗?办不办"暂住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6:22:52

古人的旅游

如今若打开电视机、报刊或登录网站,总有数不清的节目、栏目、专版、专题甚至广告,向人们鼓吹着多如繁星的旅游景点。照理说,旅游事业越是轰轰烈烈,人们就越是应该“兴高采烈”,可实际则不然,旅游景点越多,就越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羡慕古人,羡慕古人们当年在“旅游”时的那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古时候,虽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率土之滨”亦“莫非王臣”。一般情况下,“王臣”在“王土”上,只要有那份情致和工夫,有可证明身份的“路引”,便可想去哪游去哪游,正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譬如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己在任郎中前就已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李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寄情于诗酒、忘情于山川之间,在畅游祖国南北之中,他走三峡、过峨眉、去黄鹤楼、游洞庭、登凤凰台、上岳阳楼、观庐山瀑布………杜甫虽一生抑郁,晚年更是“老病孤舟”,但其年轻时也曾“裘马轻狂”地漫游吴越、齐赵、梁宋。

古人“游”的目的或者不同,但“游”的结果却在客观上成全造就了他们。正如苏辙所言,“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许多历史名人在漫游时往往还是白丁布衣,他们之所以敢于恣意“旅游”,肯定无需多少费用,无非就是舟车食宿之资,但以当时生活在那些荒江野甸、深山重林间古人的质朴而言,甚至连这些费用也能得免,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约略可以为证:“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茭白的果实菰米,在当时贫苦的农人眼里是上等的美餐,而他们居然肯拿出来无偿地热情款待一位素不相识的借宿者,可见民风之淳。徐霞客在黄山时,一天去游白沙庵,有一僧名霞光者,因怕徐霞客到那里后路不熟,竟追出七里到白沙庵特意去为徐霞客当向导,其敦厚之心可鉴。

古代的身份证称做"路引"

古代的身份证称做"路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