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检察院:关于光绪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2:20:09
关于光绪皇帝的生平简介以及关于慈禧的资料

中文名称: 光绪皇帝
又名: 爱新觉罗·载湉
性别: 男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871-1908
国别: 中国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光绪,名叫爱新觉罗·载湉(公元1871—1908年),他是慈禧太后太后的外甥(妹妹的儿子)。当年轻的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握政权,于是就让当时只有四岁的光绪继承皇位,由她再度进行“垂帘听政”。直至光绪长到十九岁时,慈禧太后才只好声称“撤帘归政”,但是她仍操纵实权不放,光绪实际上仍是个傀儡皇帝。

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在政治上发生了冲突。慈禧太后代表保守派握有实权。光绪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推动下,一则想利用维新派来抓到军政实权;二则也想通过维新运动来改革吏治,挽救一下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因而于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推行了维新变法,历史上称之为“戊戌变法”。但变法只搞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太后镇压下去了。慈禧太后杀害了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六君子”,康、梁被迫逃往国外,而光绪则被严密囚禁起来。囚禁光绪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是玉澜堂(夏季),二是中南海的瀛台(冬季)。光绪被关了整整十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她狠毒地将光绪害死在瀛台,终年仅三十八岁,死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庙号德宗。

光绪被软禁在颐和园玉澜堂时,四面的门窗均被堵死,完全失去自由。东西配殿内现仍保留有当年所砌的砖墙,这是历史的见证。

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德宗为醇亲王奕王之子,母为慈禧太后之妹。1874年同治皇帝死,因其无子,由慈禧太后作主立自己的外甥载湉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光绪”。慈禧太后立自己的外甥为帝,遭到大臣的反对,其中御史吴可读竟以“尸谏”明志,他先吞食了生鸦片,再对慈禧作出劝谏:“你立载湉为王,不过是因他是你的外甥,你得以听政而已。我心知你定会以酷刑来折磨我,但我已吞食了生鸦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前也跟你说个明白,你立载湉为帝是为天下人所共恨!”劝谏完毕,即在同治皇帝的墓前下跪,倒地而亡。但慈禧对此却无动于衷,仍按照既定的计划行事。光绪十七岁时亲政,欲以改革来振兴中国,起用维新派,在“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了改革的诏令而引起保守派的不满。慈禧与荣禄密谋,企图在光绪于天津阅兵时实行政变,废拙光绪。光绪得悉一切后,赶紧通知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维新派决定由谭嗣同求见统辖新军的袁世凯,藉他检阅新军之际,当场杀死荣禄、软禁慈禧。袁世凯表示忠于皇帝,拥护维新派,可谭嗣同离去后,他便当即向荣禄告密。荣禄火速赶至颐和圆,求见慈禧,慈禧得悉密谋后,便马上回宫,迫使光绪交回政权,并把他软禁于瀛台,由她临朝听政。随即捕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逃往外国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除京师学堂外,新政全被废除。1908年10月,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身患重病,但心中总觉得老佛爷(慈禧)定会比我早死。若是如此,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与李莲英。”可是,这篇日记的内容被李莲英获知,李加油添醋地向慈禧汇报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后面呢。”慈禧听后气上心头,狠狠地说:“我决不能死在他前面!”她随即下令改由李莲英来侍候光绪的饮食、医疗等事。这天下午,光绪因病情恶化而去世。对于光绪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慈禧太后令太监投毒;有说是袁世凯勾结庆亲王奕劻对光绪下毒手;而近代的史学家多认为光绪是死于肺功能衰竭。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只比光绪多活了两天,于10月23日傍晚逝世。光绪在位三十四年,在慈禧的箝制下,抱负不能施负,只能喟叹“朕还不如汉献帝”罢了(光绪在瀛台被困时,看《三国演义》时的嗟叹之语),终日郁郁寡欢,终年三十八岁。

==================================

中文名称: 慈禧太后
又名: 叶赫那拉氏
性别: 女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835-1908
国别: 中国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的第七个皇帝咸丰的妃子,第八个皇帝同治的母亲,俗称西太后。她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最高的当权者。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此后,每年夏季她即来此居住,颐和园亦被称为“夏宫”。

大清国孝钦显皇后

这个女人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从咸丰末年一直到宣统年,参与和掌握三朝皇帝的统治权;她的专权导致了“光宣哀世”。她既推行洋务运动,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她害怕失去手中的权力,害怕列强动摇皇室。对外妥协退让,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一生嗜权如命,由于她的专制,使光绪在压抑中度过了一生,最终含恨而去。她曾两度逃离宫廷,第一次是跟随丈夫,丈夫死后,她清肃八大臣,夺取统治权;使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事隔四十年后的逃亡更为狼狈,她要面临的是清政府的存亡危机。她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她给中国封建统治写了最后一页,上演了一幕封建社会末期皇太后执政的闹剧。给后人留下的仅仅是唾骂,还有那些勋龄为她拍的照片,也都随时间淡薄了。

慈禧太后,又为西太后、那拉太后。小名兰儿。清代咸丰帝贵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满洲镶蓝旗人,叶赫那拉氏。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三年晋懿嫔。咸丰五年生皇长子载淳,六年晋懿贵妃。在宫中地位仅次于孝贞皇后钮祜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政。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十一年八月,咸丰帝病死在热河行宫,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其遗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匡源、杜瀚、穆荫、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六岁载淳为帝,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和孝贞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西太后、东太后。当时朝廷存在三股势力,即顾命八大臣、帝胤(以奕欣为首的宗室)、帝后(两宫皇太后及同治),后两种势力结合起来,于十一月发动祺祥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戌。改元同治。实行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政变的成功意味着慈禧开始正式掌权。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慈禧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同治帝驾崩,谥“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慈禧指定迎立醇郡王奕儇四岁儿子载恬为帝,年号光绪,醇郡王晋醇亲王。其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驾崩,由慈禧一人继续掌握实权。光绪十二年,慈禧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光绪十三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光绪十五年,慈禧在名义上归政光绪皇帝,但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最终以致战败。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委派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前往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这迫使清政府放弃对朝鲜的控制。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宣布重新训政,立端亲王载漪子溥隽为大阿哥,并准备废黜皇帝,立溥隽为帝,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所以仍保留光绪的名号。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她以“西狩”为借口携光绪帝逃往西安,临行前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后为钳制社会舆论,伪善地宣称珍妃因随扈不及殉难宫中,并追封珍妃为恪顺皇贵妃。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在北京盘桓一个多月的八国联军按奈不住,向逃亡的慈禧发出最后通谍,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要求清政府惩办祸首;李鸿章急电告之慈禧,慈禧看到列强没有把她列为祸首,大喜过望,她马上电告李鸿章,议和大纲十二条应即照允,并表示从此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光绪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其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匡与列强签定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是为清政府主权的大拍卖。以她为首的清政府则成为外国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二月三日,联军要求惩办祸首;八日,慈禧发布上谕,将载勋、载漪、载兰等人处死。光绪二十八年一月七日,慈禧和光绪乘坐火车从保定返回北京,结束了一年多的流亡生活。到达保定时,慈禧在站台上足站了五分钟,她要向世人展示,大清国的皇太后活着,而且还活得很好,清政府依然稳固如常。此后,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慈禧继续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二年又宣布预备立宪。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被接入宫中教养,同时载沣被封为摄政王。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驾崩,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她命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为隆裕皇太后、瑾妃他他拉氏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民国十二年卒,谥端康皇贵太妃)。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在中南海仪鸾殿驾崩,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结束了对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掌鹎渍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任意 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 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 “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并令已 职之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留营“带罪图功,以观后效”。同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 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 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欣、奕 、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光绪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改革。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维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那拉氏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那拉氏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那拉氏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和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那拉氏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那拉氏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那拉氏、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那拉氏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那拉氏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那拉氏、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那拉氏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1908年11月15日,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