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贴吧:以前的上海简介及现在的上海什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6:33:16
以前的上海说出建筑就可,现在的上海要说出建筑及人口

旧上海的知名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一线,还有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永安,先施公司等。

上海的知名的新建筑,主要在浦东,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浦东机场等。

现在上海准备将外滩建筑群申请“文化遗产”,下面就是这些建筑的简介。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现太平洋保险公司) 建于1913年。 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形为巴洛克式风格,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现东风饭店) 建于1910年。是当时社交界的舞台。 建筑:横直线条三段式的处理富有韵律,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内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

外滩4号 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天祥洋行)(现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广东路17号 1916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高5层,屋面加建塔亭一座,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为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外滩5号 日清大楼(现上海海运局等机构使用)广东路20号 1921年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是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之一。

外滩6-9号 轮船招商局大楼(现招商局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用)(原招商局) 建于1916年。 砖石结构3层办公楼。建筑每层有石板腰线,东方二、三层的立面,采用古典柱式,二层为多立克式,三层为混合式,石料为红色花岗石。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现浦东发展银行,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建于1925年。 一座外形接近正方形的建筑。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并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极为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现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 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与中央银行(现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建于1910年。 这是一座3层楼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建筑。 平面比较规则,立面用古典柱式以及人像雕塑装饰。外墙面镶贴白瓷砖,这在当时是很独特的。室内层高较高,地坪铺花瓷砖。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现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 字林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原字林洋行 建于1921年。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近代建筑。 建筑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作为贴面;第二层次用水泥粉刷,显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第三层次双柱式支撑内阳台,两侧为穹形券窗,顶层塔顶显出建筑的变化。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现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 建于1923年。 文艺复兴时期为主体的折衷主义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 汇中饭店(现和平饭店南楼) 建于1906年。 楼高6层,平层顶,是英国风格的砖石结构建筑,立面采用白砖为外墙面,每层以红砖勒出腰线。门窗设计变化多端,具有巴洛克风味。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欢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 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 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37年。 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显示出一种祥和的气氛。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 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现上海外贸大楼)早期是座2层楼建筑物,1920年重建。 模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高5层,用科林斯柱饰在立面上,将一、二层作一组处理,三、四、五层作为一组处理,饰以粗凿的长方形石块,窗户面积较大,室内明亮,为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厦。

外滩28号 怡泰大楼(曾为广播大楼,现属于上海广电集团)1920年建成。 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考虑到建筑外观和功能和外滩其他建筑的协调和统一,建筑师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而且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仿生设计也使怡泰大楼成为上海滩上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大楼(现中国光大银行)建于1914年。 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 英国领事馆(现上海市政府第二办公厅)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 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葱郁的树木和宽阔的草坪环绕四周,建筑更显典雅和高贵。

上海大厦北苏州路2号 (原百老汇大厦)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极佳地点。 证券交易所 外白渡桥北堍(原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 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修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海关大厦。
东方明珠。

旧上海的知名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一线,还有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永安,先施公司等。

上海的知名的新建筑,主要在浦东,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浦东机场等。

现在上海准备将外滩建筑群申请“文化遗产”,下面就是这些建筑的简介。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现太平洋保险公司) 建于1913年。 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形为巴洛克式风格,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现东风饭店) 建于1910年。是当时社交界的舞台。 建筑:横直线条三段式的处理富有韵律,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内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

外滩4号 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天祥洋行)(现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广东路17号 1916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高5层,屋面加建塔亭一座,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为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外滩5号 日清大楼(现上海海运局等机构使用)广东路20号 1921年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是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之一。

外滩6-9号 轮船招商局大楼(现招商局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用)(原招商局) 建于1916年。 砖石结构3层办公楼。建筑每层有石板腰线,东方二、三层的立面,采用古典柱式,二层为多立克式,三层为混合式,石料为红色花岗石。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现浦东发展银行,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建于1925年。 一座外形接近正方形的建筑。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并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极为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现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 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与中央银行(现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建于1910年。 这是一座3层楼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建筑。 平面比较规则,立面用古典柱式以及人像雕塑装饰。外墙面镶贴白瓷砖,这在当时是很独特的。室内层高较高,地坪铺花瓷砖。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现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 字林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原字林洋行 建于1921年。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近代建筑。 建筑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作为贴面;第二层次用水泥粉刷,显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第三层次双柱式支撑内阳台,两侧为穹形券窗,顶层塔顶显出建筑的变化。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现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 建于1923年。 文艺复兴时期为主体的折衷主义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 汇中饭店(现和平饭店南楼) 建于1906年。 楼高6层,平层顶,是英国风格的砖石结构建筑,立面采用白砖为外墙面,每层以红砖勒出腰线。门窗设计变化多端,具有巴洛克风味。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欢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 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 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37年。 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显示出一种祥和的气氛。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 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现上海外贸大楼)早期是座2层楼建筑物,1920年重建。 模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高5层,用科林斯柱饰在立面上,将一、二层作一组处理,三、四、五层作为一组处理,饰以粗凿的长方形石块,窗户面积较大,室内明亮,为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厦。

外滩28号 怡泰大楼(曾为广播大楼,现属于上海广电集团)1920年建成。 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考虑到建筑外观和功能和外滩其他建筑的协调和统一,建筑师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而且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仿生设计也使怡泰大楼成为上海滩上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大楼(现中国光大银行)建于1914年。 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 英国领事馆(现上海市政府第二办公厅)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 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葱郁的树木和宽阔的草坪环绕四周,建筑更显典雅和高贵。

上海大厦北苏州路2号 (原百老汇大厦)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极佳地点。 证券交易所 外白渡桥北堍(原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 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修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