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萝卜蒸变软: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实力到底比日本怎样,为什么失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02:06:19

从表面来看,中国的海军实力要优于日本,因为1;中国已推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2;李鸿章耗费几十年心血,申请了大批国防预算,打造了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舰艇都是从欧洲进口).而日本的近代舰队只是刚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不会输.
  不过,此时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中国无论政府上还是社会里,贪污腐化罪恶沉沦等各种丑恶现象都已达到极点.相反,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政治开始清明,经济稍有起色,各社会阶层的矛盾有所缓解,还有就是越来越重视教育.都使日本渐渐超越当时的中国.还有一点就是,日本政界中主张先发展经济的渐进派失势,而主张武力扩张的激进派上台.
  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大抵如此.至于失败原因就多方面了.首先是日本人先偷袭,接着,我们才惊觉好多炮弹都是假的,不能用(被欧美的军火商黑了).最惨的还是上级的大官瞎指挥,被动挨打(我当年读史读到此处,看得那个恨啊).最后被日本抢了好几条战舰(他们是一阵窃喜呀),还签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临了,给您举个实例.甲午战争之前大约十年,中国学生严复(<<天演论>>的作者)和日本学生伊滕博文(日本首任总理大臣)同在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军学院--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每年的第一名都是中国学生严复,第二名肯定是日本学生伊滕博文.后来,两人回国后的遭遇却大大不同.严复不过被清政府安排当个海军学堂的教员.而伊滕博文回国时,明治天皇亲率宗亲大臣往码头迎接,还握着伊滕博文的手说:日本海军从此有望.伊滕博文不久便被委以海军要职.
  小事折射哲理,你了解了吗??

1894年7月25日,中日两国爆发了一场为期8个多月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结果以中国军队丢人现眼的失败和两国国运的巨大转折而告终。

1886年8月,北洋海军的两艘巨型铁甲舰访问日本长崎,士兵们到达目的地后,就开始了一场狂欢,喝酒泡妞,并与日本人发生了严重冲突,就像现在的美国兵一样。长崎的地方官员赶紧正告日本警察,不要招惹这群清兵。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还有一种敬畏感……

据说,日本人是看到中国水兵把裤衩晾在大炮上才决心向中国挑战的,无论从版图、人口、兵员,还是海军看,大清国都远远超过日本。许多时候,日军是在即将断粮的情况下取得不可思议的胜利!

哪怕还有一点点勇气和冒险精神,北洋水师当时都应该组织特遣舰队远征日本,封锁对马海峡,炮击日本沿海城市,甚至东京。当时既没有飞机,更没有雷达,要寻找茫茫大海中的军舰极其困难。而日本大城市多数靠近海边,以木板房居多,炮击很容易引发火灾,影响巨大……

虽然慈禧太后有挪用军费的责任,但是凭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实力,抗衡日本是完全有条件的。如果训练严格一点,命中率提高一点,战争的结果就可能根本相反。这仅仅是由于一个人或一个政权的腐败?还是……一个民族的血统衰败?

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1881年2月在德国开始建造,暂定名“第一铁舰”,即定远舰。之后的1882年初在德国开始建造第二艘,暂定名“第二铁舰”,即镇远舰。

而日本萨摩岛的藩主在与列强海战失利后,并没有卧薪尝胆立志“驱逐洋夷”,而是转头谈了一笔生意:买下西洋人的军舰,聘请西洋人做船员和教官,发展到后来甚至要求与西洋通婚,以改良日本的人种.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本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无

19世纪80年代 本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共600多艘舰艇,总吨位130多万吨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中国1894年被日本击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在政治体制上如何更好地使国家得到发展,无论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必须不断探讨的命题。“当时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些原因近年来甚至也有一些苗头…… 北洋海军陷入浴血奋战之际,南洋海军却在一旁看热闹。“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宏观调控不力,地方割据,各自为战。

《北洋舰队》、《甲午战争史》作者戚其章表示:“当时日本也怕中国,主要是两点,一个是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舰,另外怕中国北洋、南洋甚至于广东的海军联合成一个舰队,首先数量大了,南洋也有几艘从德国买进的两千吨级的战舰三艘。” 但是,北洋海军陷入浴血奋战之际,南洋海军却在一旁看热闹。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制造事端。7月下旬日本军占领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向驻朝清军挑起战争。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政府在开战前寄望于欧美各国调停,开战后又执行避战静守的方针,致使清军被动挨打。9月中旬日军占平壤,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战亦失利。10月日军由陆路攻入中国境内。

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辽东半岛尽失,京畿大震。4月17日清朝政府被迫同日本订立《马关条约》。

2,具体战争的进程: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甲午让日本尝到了甜头,坚定了它插手中国事务的欲望与决心,之后每当中国的国势出现转机之时,就会有预谋地加以干预和捣乱,以图压制中国。其手段不但有出兵、扶植代理人、发动战争,甚至还会假装善意,表面上由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出面帮助中国进步力量,其实图谋分裂和削弱中国。尤其害怕中国出现强权人物和统一趋势,不仅袁世凯、蒋介石为此吃尽苦头,连张作霖这样一个地方军阀,在日本感到不好控制之后,也要毫不犹豫地除掉。

中国现代化的五次尝试 日本一次次的干预

1 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洋务运动 甲午战败,功亏一篑

2 康梁为首、光绪支持的维新变法

3 袁世凯、张之洞为首,慈禧支持的清末新政 在东北发动日俄战争;在南方假意支持革命党,实则图谋分裂中国

4 民国后袁世凯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军事、财政 日本以出兵威胁强加《二十一条》

5 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尝试 济南事变、七七事变,日本总是在关键时刻出兵打断统一进程

1894年7月25日,中日两国爆发了一场为期8个多月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结果以中国军队丢人现眼的失败和两国国运的巨大转折而告终。

1886年8月,北洋海军的两艘巨型铁甲舰访问日本长崎,士兵们到达目的地后,就开始了一场狂欢,喝酒泡妞,并与日本人发生了严重冲突,就像现在的美国兵一样。长崎的地方官员赶紧正告日本警察,不要招惹这群清兵。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还有一种敬畏感……

据说,日本人是看到中国水兵把裤衩晾在大炮上才决心向中国挑战的,无论从版图、人口、兵员,还是海军看,大清国都远远超过日本。许多时候,日军是在即将断粮的情况下取得不可思议的胜利!

哪怕还有一点点勇气和冒险精神,北洋水师当时都应该组织特遣舰队远征日本,封锁对马海峡,炮击日本沿海城市,甚至东京。当时既没有飞机,更没有雷达,要寻找茫茫大海中的军舰极其困难。而日本大城市多数靠近海边,以木板房居多,炮击很容易引发火灾,影响巨大……

虽然慈禧太后有挪用军费的责任,但是凭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实力,抗衡日本是完全有条件的。如果训练严格一点,命中率提高一点,战争的结果就可能根本相反。这仅仅是由于一个人或一个政权的腐败?还是……一个民族的血统衰败?

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1881年2月在德国开始建造,暂定名“第一铁舰”,即定远舰。之后的1882年初在德国开始建造第二艘,暂定名“第二铁舰”,即镇远舰。

而日本萨摩岛的藩主在与列强海战失利后,并没有卧薪尝胆立志“驱逐洋夷”,而是转头谈了一笔生意:买下西洋人的军舰,聘请西洋人做船员和教官,发展到后来甚至要求与西洋通婚,以改良日本的人种.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本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无

19世纪80年代 本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共600多艘舰艇,总吨位130多万吨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中国1894年被日本击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在政治体制上如何更好地使国家得到发展,无论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必须不断探讨的命题。“当时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些原因近年来甚至也有一些苗头…… 北洋海军陷入浴血奋战之际,南洋海军却在一旁看热闹。“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宏观调控不力,地方割据,各自为战。

《北洋舰队》、《甲午战争史》作者戚其章表示:“当时日本也怕中国,主要是两点,一个是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舰,另外怕中国北洋、南洋甚至于广东的海军联合成一个舰队,首先数量大了,南洋也有几艘从德国买进的两千吨级的战舰三艘。” 但是,北洋海军陷入浴血奋战之际,南洋海军却在一旁看热闹。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制造事端。7月下旬日本军占领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向驻朝清军挑起战争。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政府在开战前寄望于欧美各国调停,开战后又执行避战静守的方针,致使清军被动挨打。9月中旬日军占平壤,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战亦失利。10月日军由陆路攻入中国境内。

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辽东半岛尽失,京畿大震。4月17日清朝政府被迫同日本订立《马关条约》。

2,具体战争的进程: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甲午让日本尝到了甜头,坚定了它插手中国事务的欲望与决心,之后每当中国的国势出现转机之时,就会有预谋地加以干预和捣乱,以图压制中国。其手段不但有出兵、扶植代理人、发动战争,甚至还会假装善意,表面上由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出面帮助中国进步力量,其实图谋分裂和削弱中国。尤其害怕中国出现强权人物和统一趋势,不仅袁世凯、蒋介石为此吃尽苦头,连张作霖这样一个地方军阀,在日本感到不好控制之后,也要毫不犹豫地除掉。

中国实力要强于小日本,但是政府就。。。。。。。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