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拌素菜白色的粉图片:金庸的作品是商业性质的还是文学性质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08:54:22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媒体商业化了,你怎么理解?他的作品文学性质存在何处?

金庸作品确实具有商业性,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具有更多文学性。
古龙起先写小说,还不是为了钱?罗琳写小说也是为生计所逼!那么,哪个作家不想名震天下,不想挣更多的钱?是的,今庸是富人,难道凭这一条就能否定他的作品?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金庸的作品,怎么能光以他这个人来对作品下定义呢?
王朔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夸大其词了。富有什么不对!
看过他的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作品决不是为挣钱而敷衍了事。若目的只为挣钱,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了。
金庸作品以侠为主,用故事告诉人们人生的真谛。
最后要说的是,王朔,李敖的批评只是得罪了“金迷”,对金庸本人又有多大影响呢?

baogong2004果然厉害,从王朔一直说到了拉什迪,金庸的确有“伪善”的一面,从他与“三联缘尽”到“笑傲江湖事件”里我们看出金庸的另一面。说实话,我也对金庸这样的做法感到生气,但那是过去的事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十全十美,金庸在他的人生前半时期,作商人应该比作小说家更好。他的作品真的有一部分是为了迎合读者口味,比如小龙女跳崖事件,或许小龙女就该在那里死掉,但她没死,最后便有了完美结局。可金庸做的没什么不对,雅俗共赏才应是小说该走的路线。试问,为什么《阳春白雪》没《下里巴人》受欢迎,那就是《阳春白雪》太深奥了,作为小说,更作为武侠小说,通俗易懂,让人沉醉其中最重要。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写小说起初也只是为了娱乐,“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样看作品也就随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如果一部小说难的让读者望而怯步,谁还看呢?

如果说,金庸小说没什么价值,那就大错特错了。邓小平就很喜欢金庸作品,还会见过金庸;台湾没对金庸小说完全解禁时,是高官们在看;著名武侠小说家温瑞安早年就是受《书剑恩愁录》影响的。

金庸小说的特点就是雅俗共赏,这是缺点吗?

金庸个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这并不影响小说的质量。况且今庸现在就努力的修改着他的作品。伟小宝最终也会妻离子散的。至于小说对女性的贬低,也不存在。《白马啸西风》的主人公就是女性,这是武侠小说少有的;《越女剑》中,谁能说阿青不是主人公呢?她的光彩已超过第一男主角范蠡;《书剑恩愁录》里霍青彤和香香公主的描写也超过了陈家洛;到《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就是因为到处留情而处处被情人“暗算”,最后,间接死于情人之手。金庸作品中的女性都是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这完全打破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这需要勇气!

金庸尝试用各种风格,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宏篇巨制,其中也不乏短篇经典。

这就是金庸小说,文学与商业的最佳配合!

金庸的小说是商业社会"文化工业"的产物,是茶馀饭后的消遣读物(最初它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它捧到云霄之上,也没有必要给它扣上诸如"祸国殃民"、"破坏法治"、"毒害青年"之
类的大帽子。

早在王朔批评金庸小说之前,李敖就猛烈批评过金庸的伪善。王朔评论的是金庸的小
说,李敖评论的却是金庸的为人。李敖认为,金庸拥有数亿资产,却极少参与资助慈
善和教育事业。一边是一毛不拔,一边却又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与日本学者池田
大作对话时,金庸大谈"仁爱"、"慈悲"、"善行"云云,佛学修为俨然博大精深。李敖
反问说:佛学讲究"四大皆空",金庸是否能够"放下"自己的财产呢?金大侠如此"脱
节"的言行不是伪善又是什么?
金庸的"第一身份",与其说是才华横溢、国学渊博的文人,不如说更是成功的商人。
无论是写作武侠小说,还是创办《明报》等媒体;无论是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的起草人,还是担任北大的名誉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学院的院长,金庸一切行为都是从
商人的准则出发,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只身来到香港半个世纪,金庸就打下了自己
的天下,成为香港的顶尖富豪之一,他的成功自有其"见机行事"的独特眼光
最近,金庸与三联出版社的合作终至"缘尽"。据三联出版社的编辑透露,当原有协议
需要续签时,金庸突然提出要大幅提高版税、每年必须达到一定印数等诸多要求。这
些要求超过了三联出版社的承受力。双方几经磋商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只好终止协
议,数年的合作终于走到了尽头。尽管三联出版社对于在大陆推广金庸小说做出了巨
大的努力,但金庸却翻脸无情,让编辑们感到寒心。这件事情又让我想起了前两年发
生的"金庸小说点评本"事件。事前,金庸同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小说的"点评
本",由著名学者冯其庸、严家炎等人担纲点评。然而,该书刚刚问世,金庸却突然收
回承诺,提出要状告出版社"侵权"。一个作家敢于、并善于维护自己作品的知识产
权,当然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品质。我并不认为金庸与出版社之间的"斤斤计较"有什么
不对,但是,如果他真的是"斤斤计较"的话,就应当在各个方面都贯彻到底。让我大
跌眼镜的另一个事实是:当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拍摄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的
时候,一向精明的金庸突然之间却变得无比慷慨大方--他宣布,只是象徵性地索取一
元钱人民币的改编费。对此,央视大喜过望,乃用黄金制作一个牌匾,里面镶嵌了一
元人民币作为礼物赠送金庸,以感谢金大侠的"侠义心肠"。然而,我却对金庸的这一
举动感到不可思议:出版社的数十万稿费他分文不让,而央视的数百万改编费他却只
取一文,这不是明显的"杀贫济富"吗?央视本来就依靠其垄断地位获取了巨大的社会
财富,它又不是希望工程、烛光工程等慈善和教育项目,需要香港富豪们来慷慨解
囊。固然,作家有随心所欲得处理自己作品的权利,但是我不禁要问:如此赤裸裸地
向央视攀亲、献媚,金大侠难道不怕江湖上的各大门派笑话吗?
央视拍摄的《笑傲江湖》播放之后,观众骂声如潮,网络上将其形容为"瞎熬浆
糊"。"金迷"们都想听听金庸本人的评说。那么,金庸说了些什么呢?一开始,他对央
视的版本大加赞赏,公开表示"这是由我的小说拍成的电视连续剧中最成功的一
部"、"拍得美伦美奂"。当该片收视不佳、骂声渐起时,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
化。在央视的《对话》节目中,他故意回避直接评论片子的好坏,而是轻描淡写地
说,剧组人员非常敬业、不打扑克云云。真是世外高人,话中有话。不是聪明人还觉
察不到他态度的变化--"敬业"和"不打扑克"的背后,可能是弱智和愚蠢。再后来,当
观众骂声不绝乃至情绪激昂的时候,金庸也开始加入其中,回应那些"原教旨主
义"的"金迷"们的厚爱。金庸向记者表示:此前基本上没有看过片子,后来才发现编导
改编太过,电视剧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本色。他由赞赏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诉苦者。金
大侠还真会紧跟形势,像变色龙一样让自己永远保持"正确"和"光荣"。
金庸在现实生活中有伪善的一面,在文学创作中又深味妥协之道。在北大召开的一次
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上,金庸向记者们表示,他是一个"女性崇拜者",他认为女性代
表著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金庸的这一观点获得了在场的若干北大美丽的女
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然而,金庸的这一"表态"多少显得"言不由衷"。因为在他的小
说中,从来都是多名美丽而聪明的女性追求一个男性英雄,后来甚至以"一夫多
妻"的"完美"结局而告终--就连卑劣不堪的韦小宝也"抱得众女归",享尽人间春色。无
论怎样出色的女性,在小说中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就连聪慧无双的黄蓉,
最后也成了郭靖的影子。这一褒一贬的错位又如何解释呢?
对此,文学批评家王彬彬在《文坛三户》中有这样一段精彩之论:"武侠小说总要写作
为主人公的大侠被一大堆外美内秀的卓越女性所爱慕、所追逐,正是为了迎合大众心
理。这里,仍然是商业文化的铁则在起作用。金庸既'很崇拜女性',又明白在现实生
活中更多的是多男追一女,却在小说中屡屡写多女追一男,其中原因,也只能从商业
文化的角度做出解释。……与其说'一男多女'模式表现了金庸对女性的轻蔑,不如说
表现了金庸对商业文化模式的屈服。"虽然我并不同意王彬彬对金庸小说的全部的论
述,但我认可他的这一观点。金庸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男权心态,不惜扭曲自己内心
深处对女性的尊重和怜爱,而将作品中的女性定格为男权文化的玩偶。他没有忠于自
己的内心。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必然都要挑战自己所处时代的陈规
陋习,这种挑战有可能失去广大的读者、有可能招致广泛的批评,但是其价值必将随
著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出来。那些纯真的天才们,宁愿坚守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而忍受因为"超前"而带来的冷落和凌辱。他们的伟大由历史来决定,而不是由读者的
数量来衡量。英国作家拉什迪认为:"一本书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可以证明作者有写作能
力,而在于它体现出来的写作质量。因为有的劣质作品并不缺乏作家个人经历,不缺
乏奇特的探险或作家从外面获得的处理主题的想像力。"他特别强调指出,文学的生命
就在于冒险:"唯一谈得上冒险的是,当作家为了提升他对现象的思考质量而迫近可能
性之边缘时所做的努力。能接近极限,摇撼彼岸,能使艺术家为艺术不敢触动的东西
铤而走险的作品应当是好作品。"拉什迪本人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写作,他不惜冒犯
原教旨主义者而亡命天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庸是以商人的"精打细算"开始
写作的。金庸深知,只有最中庸的写作才能保持最庞大的读者基数。对他来说,获得
商业上的成功比坚持某种文学理念和生命价值更加重要。他不会轻易冒犯读者们的思
维定势和文化心态,无论这种思维定势是如何的陈旧不堪、无论这种文化心态是如何
的肮脏卑劣。这种妥协使得金庸永远只能是一个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家,而不可能跻身
于文学大师之林。

金庸先生的初衷就是以武侠文学来去教育人们的,只不过,由于钟爱的人的确很多,被商家看到了商机,于是被炒作的!!所以,我认为,金武学是正宗的文学作品的,也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逐渐贫乏的社会的特定产物的!!!

金庸狗屁不是,看看伟大的巴金,金庸真正是一堆狗屎

勿庸置疑,金庸的小说是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可以不夸张的说;许多国人对中华传统武术,对中国五千年积累的武侠要义就是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来认识的,试想一部部没有文学涵养的作品,能受到社会大众各个阶层的青睐吗?市场经济将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商业化,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也是成功的选择,所以金庸小说首先是有文学性质的作品,只是它的成功商业化模式令我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

金庸的小说是商业社会"文化工业"的产物,是茶馀饭后的消遣读物(最初它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它捧到云霄之上,也没有必要给它扣上诸如"祸国殃民"、"破坏法治"、"毒害青年"之
类的大帽子。

早在王朔批评金庸小说之前,李敖就猛烈批评过金庸的伪善。王朔评论的是金庸的小
说,李敖评论的却是金庸的为人。李敖认为,金庸拥有数亿资产,却极少参与资助慈
善和教育事业。一边是一毛不拔,一边却又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与日本学者池田
大作对话时,金庸大谈"仁爱"、"慈悲"、"善行"云云,佛学修为俨然博大精深。李敖
反问说:佛学讲究"四大皆空",金庸是否能够"放下"自己的财产呢?金大侠如此"脱
节"的言行不是伪善又是什么?
金庸的"第一身份",与其说是才华横溢、国学渊博的文人,不如说更是成功的商人。
无论是写作武侠小说,还是创办《明报》等媒体;无论是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的起草人,还是担任北大的名誉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学院的院长,金庸一切行为都是从
商人的准则出发,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只身来到香港半个世纪,金庸就打下了自己
的天下,成为香港的顶尖富豪之一,他的成功自有其"见机行事"的独特眼光
最近,金庸与三联出版社的合作终至"缘尽"。据三联出版社的编辑透露,当原有协议
需要续签时,金庸突然提出要大幅提高版税、每年必须达到一定印数等诸多要求。这
些要求超过了三联出版社的承受力。双方几经磋商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只好终止协
议,数年的合作终于走到了尽头。尽管三联出版社对于在大陆推广金庸小说做出了巨
大的努力,但金庸却翻脸无情,让编辑们感到寒心。这件事情又让我想起了前两年发
生的"金庸小说点评本"事件。事前,金庸同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小说的"点评
本",由著名学者冯其庸、严家炎等人担纲点评。然而,该书刚刚问世,金庸却突然收
回承诺,提出要状告出版社"侵权"。一个作家敢于、并善于维护自己作品的知识产
权,当然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品质。我并不认为金庸与出版社之间的"斤斤计较"有什么
不对,但是,如果他真的是"斤斤计较"的话,就应当在各个方面都贯彻到底。让我大
跌眼镜的另一个事实是:当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拍摄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的
时候,一向精明的金庸突然之间却变得无比慷慨大方--他宣布,只是象徵性地索取一
元钱人民币的改编费。对此,央视大喜过望,乃用黄金制作一个牌匾,里面镶嵌了一
元人民币作为礼物赠送金庸,以感谢金大侠的"侠义心肠"。然而,我却对金庸的这一
举动感到不可思议:出版社的数十万稿费他分文不让,而央视的数百万改编费他却只
取一文,这不是明显的"杀贫济富"吗?央视本来就依靠其垄断地位获取了巨大的社会
财富,它又不是希望工程、烛光工程等慈善和教育项目,需要香港富豪们来慷慨解
囊。固然,作家有随心所欲得处理自己作品的权利,但是我不禁要问:如此赤裸裸地
向央视攀亲、献媚,金大侠难道不怕江湖上的各大门派笑话吗?
央视拍摄的《笑傲江湖》播放之后,观众骂声如潮,网络上将其形容为"瞎熬浆
糊"。"金迷"们都想听听金庸本人的评说。那么,金庸说了些什么呢?一开始,他对央
视的版本大加赞赏,公开表示"这是由我的小说拍成的电视连续剧中最成功的一
部"、"拍得美伦美奂"。当该片收视不佳、骂声渐起时,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
化。在央视的《对话》节目中,他故意回避直接评论片子的好坏,而是轻描淡写地
说,剧组人员非常敬业、不打扑克云云。真是世外高人,话中有话。不是聪明人还觉
察不到他态度的变化--"敬业"和"不打扑克"的背后,可能是弱智和愚蠢。再后来,当
观众骂声不绝乃至情绪激昂的时候,金庸也开始加入其中,回应那些"原教旨主
义"的"金迷"们的厚爱。金庸向记者表示:此前基本上没有看过片子,后来才发现编导
改编太过,电视剧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本色。他由赞赏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诉苦者。金
大侠还真会紧跟形势,像变色龙一样让自己永远保持"正确"和"光荣"。
金庸在现实生活中有伪善的一面,在文学创作中又深味妥协之道。在北大召开的一次
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上,金庸向记者们表示,他是一个"女性崇拜者",他认为女性代
表著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金庸的这一观点获得了在场的若干北大美丽的女
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然而,金庸的这一"表态"多少显得"言不由衷"。因为在他的小
说中,从来都是多名美丽而聪明的女性追求一个男性英雄,后来甚至以"一夫多
妻"的"完美"结局而告终--就连卑劣不堪的韦小宝也"抱得众女归",享尽人间春色。无
论怎样出色的女性,在小说中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就连聪慧无双的黄蓉,
最后也成了郭靖的影子。这一褒一贬的错位又如何解释呢?
对此,文学批评家王彬彬在《文坛三户》中有这样一段精彩之论:"武侠小说总要写作
为主人公的大侠被一大堆外美内秀的卓越女性所爱慕、所追逐,正是为了迎合大众心
理。这里,仍然是商业文化的铁则在起作用。金庸既'很崇拜女性',又明白在现实生
活中更多的是多男追一女,却在小说中屡屡写多女追一男,其中原因,也只能从商业
文化的角度做出解释。……与其说'一男多女'模式表现了金庸对女性的轻蔑,不如说
表现了金庸对商业文化模式的屈服。"虽然我并不同意王彬彬对金庸小说的全部的论
述,但我认可他的这一观点。金庸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男权心态,不惜扭曲自己内心
深处对女性的尊重和怜爱,而将作品中的女性定格为男权文化的玩偶。他没有忠于自
己的内心。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必然都要挑战自己所处时代的陈规
陋习,这种挑战有可能失去广大的读者、有可能招致广泛的批评,但是其价值必将随
著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出来。那些纯真的天才们,宁愿坚守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而忍受因为"超前"而带来的冷落和凌辱。他们的伟大由历史来决定,而不是由读者的
数量来衡量。英国作家拉什迪认为:"一本书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可以证明作者有写作能
力,而在于它体现出来的写作质量。因为有的劣质作品并不缺乏作家个人经历,不缺
乏奇特的探险或作家从外面获得的处理主题的想像力。"他特别强调指出,文学的生命
就在于冒险:"唯一谈得上冒险的是,当作家为了提升他对现象的思考质量而迫近可能
性之边缘时所做的努力。能接近极限,摇撼彼岸,能使艺术家为艺术不敢触动的东西
铤而走险的作品应当是好作品。"拉什迪本人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写作,他不惜冒犯
原教旨主义者而亡命天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庸是以商人的"精打细算"开始
写作的。金庸深知,只有最中庸的写作才能保持最庞大的读者基数。对他来说,获得
商业上的成功比坚持某种文学理念和生命价值更加重要。他不会轻易冒犯读者们的思
维定势和文化心态,无论这种思维定势是如何的陈旧不堪、无论这种文化心态是如何
的肮脏卑劣。这种妥协使得金庸永远只能是一个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家,而不可能跻身
于文学大师之林。
回答者: baogong2004 - 进士出身 八级 12-16 19:49

--------------------------------------------------------------------------------

金庸作品确实具有商业性,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具有更多文学性。
古龙起先写小说,还不是为了钱?罗琳写小说也是为生计所逼!那么,哪个作家不想名震天下,不想挣更多的钱?是的,今庸是富人,难道凭这一条就能否定他的作品?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金庸的作品,怎么能光以他这个人来对作品下定义呢?
王朔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夸大其词了。富有什么不对!
看过他的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作品决不是为挣钱而敷衍了事。若目的只为挣钱,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了。
金庸作品以侠为主,用故事告诉人们人生的真谛。
最后要说的是,王朔,李敖的批评只是得罪了“金迷”,对金庸本人又有多大影响呢?

baogong2004果然厉害,从王朔一直说到了拉什迪,金庸的确有“伪善”的一面,从他与“三联缘尽”到“笑傲江湖事件”里我们看出金庸的另一面。说实话,我也对金庸这样的做法感到生气,但那是过去的事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十全十美,金庸在他的人生前半时期,作商人应该比作小说家更好。他的作品真的有一部分是为了迎合读者口味,比如小龙女跳崖事件,或许小龙女就该在那里死掉,但她没死,最后便有了完美结局。可金庸做的没什么不对,雅俗共赏才应是小说该走的路线。试问,为什么《阳春白雪》没《下里巴人》受欢迎,那就是《阳春白雪》太深奥了,作为小说,更作为武侠小说,通俗易懂,让人沉醉其中最重要。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写小说起初也只是为了娱乐,“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样看作品也就随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如果一部小说难的让读者望而怯步,谁还看呢?

如果说,金庸小说没什么价值,那就大错特错了。邓小平就很喜欢金庸作品,还会见过金庸;台湾没对金庸小说完全解禁时,是高官们在看;著名武侠小说家温瑞安早年就是受《书剑恩愁录》影响的。

金庸小说的特点就是雅俗共赏,这是缺点吗?

金庸个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这并不影响小说的质量。况且今庸现在就努力的修改着他的作品。伟小宝最终也会妻离子散的。至于小说对女性的贬低,也不存在。《白马啸西风》的主人公就是女性,这是武侠小说少有的;《越女剑》中,谁能说阿青不是主人公呢?她的光彩已超过第一男主角范蠡;《书剑恩愁录》里霍青彤和香香公主的描写也超过了陈家洛;到《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就是因为到处留情而处处被情人“暗算”,最后,间接死于情人之手。金庸作品中的女性都是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这完全打破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这需要勇气!

金庸尝试用各种风格,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宏篇巨制,其中也不乏短篇经典。

这就是金庸小说,文学与商业的最佳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