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刀客门派挑战:1989年杭州市的总人口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0:12:19
1989年杭州市的总人口是多少?

一、简况

  省名:浙江省
  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4422万人(1997年末户籍总人口)
  省会:杭州市

  地理状况: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北临太湖,东滨东海(大陆海岸线长2200多千米,近海散布2100多个岛屿),位于东经118°01°-123°08′北纬27°01′-31°10′之间,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为邻。

  自然资源:浙江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优势突出:丰腴的土地生产力,储量丰富的多种非金属矿藏,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众多的港湾和深水岸线,山川秀灵、人文荟萃所造成的富有吸引力的风景旅游资源等。另一方面,浙江人均耕地不足,能源和基础工业原料资源缺乏。

  经济: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4638.2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15元,进出口总额达154.91亿美元,财政总收入为340.52亿元,粮食总产量1493.53万吨。

  人民生活:1997年末统计,浙江共有从业人员2619.6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2%。全省职工工资总额402.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8.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8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7.30平方米,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670元,其中城镇居民7566元,农村居民2744元。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数23.1人,每万人口拥有病床数24.4张,拥有医生人数16.3人。

  文化教育:1997年年末统计,浙江共有高等学校35所,在校学生数102302人,教师11595人;中等学校3444所,在校学生244.14万人,教师13.67万人;小学1.97万所,在校学生368.57万人,教师15.40万人。浙江总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逐步增长,文盲半文盲的比重逐渐下降。

  二、人口状况

  人口规模与分布
  1997年全省总人口4435万,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是:浙北平原和浙东南平原稠密带、金衢盆地较密带、浙东浙南丘陵地山区和浙西丘陵山区较疏带。

  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浙江人口的发展变化起伏较大。根据增长率高低,可分为五个时期,即两个高峰,一个低谷和一个稳定下降期。第一阶段(1949-1958),是浙江省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年均增长率高达2.43%,第二阶段(1959-1961),是人口增长低谷期,年均增长率只有1.21%,第三阶段(1962-1966),是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年均增长率高达2.66%,第四阶段(1967-1979),是增长率稳定下降时期,年均增长率为1.79%,第五阶段(1980-)迈向低速增长时期,1980-90年年均增长1.03%,到199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4.93‰。总之,建国以来,浙江省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渐过渡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目前正处于完成人口转变的前夜。

  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
  浙江省的人口性别比历来较高,如1947年为113.35,但建国以来,人口性别比缓慢下降,逐步趋于正常。1949-64年,总人口性别比在109以上,最高年份达111.35,1965-78年在108-109之间,1979-97年降到106-108之间。不过近期出生性别比有偏高趋势。

  从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建国以来,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以下变化:高峰年龄组逐步后移,低年龄组人口比重渐渐缩小;人口年龄构成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并过渡到老年型;人口在生产的年龄构成由增加型转向稳定型。1997年,0-14、15-64和65+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9.3%、71.4%和9.3%。

  人口生育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进入90年代,浙江省人口生育水平有以下特点:总出生水平较低,但总出生量较大,地区间生育水平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社会、政策以及人口再生产内部规律。1997年人口出生率为11.41‰,自然增长率为4.93‰。根据高中低三套方案的预测结果来看,浙江省人口出生率在未来50年的前半期将稳步下降,后期则将呈现一种波浪型态势,出生率将长期徘徊与11-13‰之间。

  人口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
  建国前,浙江人口总死亡水平很高,1936年高大2.82%。建国以来,死亡率逐步下降,从1949年的1.484%下降到1997年的0.648%。人口死亡模式经历了一个有高死亡率向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并且,在后一个阶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死亡率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建国前,浙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约为35岁,而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1989年浙江省零岁组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03岁,延长了1倍多。

  人口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与类型
  1997年浙江人口的婚姻状况如下:15岁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18.8%,有配偶人口占73.7%,丧偶人口占6.64%,离婚人口占0.86%。

  建国以来,浙江省家庭户的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1953年为579.96万户,1964年为656.63万户,1982年为955.86万户,1990年为1168.47万户,1997年达1403.9万户。目前,浙江省的家庭户的规模正在缩小,家庭结构也在日趋简化。1990年,家庭户主要集中在2人、3人、4人户,它们的比重占68.63%,比1982年上升18.57个百分点,1997年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19人。1990年与1882年相比,核心家庭占仍主导地位,并且比重有所上升,主干家庭发展平稳,联合家庭比重下降。

  人口老龄化状况
  四普资料显示,浙江已于199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龄化速度快,是全国最早出现的五个老年型省市之一,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1990年与1953年相比,总人口增长84.9%,老年人口增长了178.13%,后者是前者的2.1倍;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尚比较年轻,老年人口中,中低龄老年人口占大多数,199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人口占60.97%,70-79岁的人口占29.85%,80岁及以上人口占9.18%;地区之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人口文化素质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较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总的变化趋势是,具有中高层次文化的人口及其比重上升,文盲半文盲人口及其比重下降。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990年与1964年和198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倍和1.67倍;粗文盲率由1964年的37.89%下降到1982年的23.93%,1990年的17.61%。但从总体文化素质上看,浙江人口文化素质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体现在:每10万人拥有大学、高中程度的人数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文化水平综合均值较低,只有7.885,居全国第16位;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年上下;大学文盲比为6.65%,仅居全国第19位;儿童辍学问题依然突出。

  人口迁移与流动
  1956-1990年的35年间,人口迁入大于迁出的有23年,迁出大于迁入的有12年;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量比较大,而迁移率相对稳定;以省内迁移为主,省际迁移比重较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省际迁移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迁移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7月1日,浙江省共有离开户籍地县市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214.5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5.2%,流动人口最多的是温州市,达50.57万,占普查登记人口的9.4%。1990年县市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有130多万。在流动人口中占主导的外出人口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男性大大高于女性,以年轻人居多,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主要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邻近地区、附近城市、社会服务较为薄弱的地区或燃料原材料地区。

  人口与资源环境
  浙江省人口数量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日趋增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问题随着人口的递增而加速恶化。人口负重遏制了经济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对人们的生存又产生了制约作用。

  三、计划生育工作

  浙江省的计划生育工作,从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54-1961年
  1954年浙江省人口出生率高达39.40‰,引起政府的重视,此后节制生育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各地开展避孕节育知识宣传,进行避孕节育技术指导,商业供销部门开始供应避孕药具,推广避孕套为主的男用避孕方法。该阶段的计划生育工作仅限于城市、工厂、机关和人口稠密地区,在农村一般不开展计划生育宣传。1959-1961年困难时期,人口增长出现低谷,节制生育工作被搁置下来。

  2、1962-1970年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浙江人口出生率急剧回升,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63年提出加强领导、积极开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要求先城市,后农村,先试点,后推广,使浙江的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逐步推行阶段。1963年9月成立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市地县在卫生部门设置计划生育办公室。同年成立省技术指导委员会,抽调高等医药专业毕业生,组织技术培训,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先后颁发《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对婚育及节育补贴等作出规定。同时还开始抓避孕药具和手术器械的科研、生产和供应。但后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本渐趋有序的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受阻,出现人口出生高峰期。

  3、1971-1978年
  恢复加强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把人口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推行“晚、稀、少”人口政策,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过快的人口增长得到控制。

  4、1979年-现在
  1980年开始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从“晚稀少”转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工作被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得到广泛宣传。1981年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单独建制,成为省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1982年3月颁发《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草案)》,规定了具体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原则方法。1984年开始对生育政策进行微调,积极慎重地开好“小口子”,同时抓好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1984年9月,建立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构筑起党政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1988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1992年强调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任期目标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同期实行避孕药具管理改革,提高药具应用率。依靠集体力量,创办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福利保险事业。1989年12月,再次修订《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稳定现行人口政策。1994年起,浙江省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认真落实“三为主”,全面推行“三结合”,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群众致富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计划生育服务领域,全面了提高了工作质量。

  建国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发展。1979年以来,除1981年和1982年外,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不仅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消费资金,而且在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减轻了压力。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建国前,浙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约为35岁,而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1989年浙江省零岁组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03岁,延长了1倍多。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990年与1964年和198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倍和1.67倍;粗文盲率由1964年的37.89%下降到1982年的23.93%,下降到1990年的17.61%。

  3、促进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949年前,浙江省是高出生、高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建国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后,全省已逐步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逐步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越来越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人们的婚育观念逐步改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人越来越多。妇女总和生育率60年代为5.81,70年代为3.08,1981年为1.97,1989年为1.5。

  5、促进国际和作与对外交流。从1979年开始,浙江省先后派出11名计划生育干部和医务人员到英、美、日、泰、韩、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接受临床管理、医学流行病学统计、人口政策、人口方案管理、计划生育统计、宣传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培训,派14人次出国考察,接受国际援助项目7个,每年接待数批外宾来浙江参观访问,实地考察,促进了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年鉴(1998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2、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浙江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3、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彭佩云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
  4、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5,1996,1997,1998,中国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有4555万人

无不无聊呀```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