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技鼠标驱动下载不了:在哪能看“深沉的爱”这部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0:53:17
日本文学

resoar朋友,据我所知,《深沉的爱》是一本手机小说。很抱歉,目前在网络上还没有这本书的在线阅读地址以及下载地址。我在市场上也还没有看到过这本小说。但是我找到了一篇关于手机小说的论文。里面有《深沉的爱》这本小说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对你了解《深沉的爱》这本手机小说有所帮助。
  手机小说的文化研究
  一、引言——做手机小说文化研究的初衷
  斯图尔特·霍尔把文化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这五个过程构成的一种循环,其称之为文化的循环。霍尔将文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关系解释成为相互“接合”、相互联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就必须重点分析研究文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相互的“接合”。
  “手机小说”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文化产品和现代文化媒介。正因为“新兴”没有前人定论性的研究成果的束缚,故激起了我想做手机小说文化研究的原始冲动。本文试图以手机小说的“生产”这个环节作为基点,分别从手机小说的产生、生产以及其作为产业的运作这三个角度深入分析手机小说在生产这一环节中与消费、规则以及其与自身(再生产)的关系。
  文化理论家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在解释“文化”这个概念时,就曾指出文化的一种核心的现代意义就是: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历程。显然,雷蒙德·威廉斯指导我们要用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现代文化。那么,当人类自觉进入文化传播第三阶段——电子文化阶段,经历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时,不可否认地,我们必须学会使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电子文化媒介的重要代表之一——手机小说的产生。

  二、 手机小说的产生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世界上最早的手机小说出现于2000年4月2日的日本《深爱》。《阿由的故事》是《深爱》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作者石田衣良是一个手机网站的经营者,为宣传自己的网站,将自己创作的小说放到网上,供手机用户下载阅读
  据了解,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今年4月,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写的手机小说《阿由的故事》下载量突破2000万册
  (摘自2004年4月28日 中新网 《全新“手机小说”风靡日本 精妙短句冲击年轻一族》)

  材料二:今年8月3日,由广东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千夫长完成的中国首部手机连载小说《城外》(全文仅4200字)的版权,包括SMS(短信)、WAP(手机上网)和IVR(语音业务)等,被一家通讯公司以18万元人民币独家买断。手机小说正快速走向大众,在改变我们时尚休闲生活的同时,也给众多出版行业和无名作家提供了无限机会。 (摘自2004年11月17日 太原新闻网 《手机小说带来新机遇》)

  材料三:新的流行文化形式带来了新的职业手机小说写手。一位业内人士说,写手的收入靠的就是转发量和下载量,一条比较经典的短信收入一般在1000元到2000元左右。专职写手的薪金主要靠短信和手机小说的提成,一些手机小说写手月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摘自2004年11月29日 新华网 《手机小说蕴藏丰厚商机写手月收入可达5000元》)

  通过阅读材料一、二我们可以获悉,手机小说的产生显然经历了一个时间过程。其首先兴起于日本,四年以后,又登陆我国,从而迅速掀起了人们争相追逐手机小说文化的热潮。其中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创作的首部手机小说《深爱》和中国作家千夫长创作的中国首部手机小说《城外》在本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的出现标志了手机小说的诞生。然而,当我们阅读完材料三之后,不难发现,《深爱》和《城外》的问世绝不仅仅是个别现象,现代消费文化的特殊机制正在创造或者说有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石田衣良和千夫长,从而形成了手机小说写手这一特殊群体。下面我想结合现代消费文化的特殊机制具体探讨手机小说的产生的动因。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一文中谈到,电影的诞生标志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其催生出了现代消费文化。而现代消费文化的核心就是匿名文化大众的出现,即消费文化强调的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制造出消费市场——消费群体。在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日益普及的交流沟通手段时,经销商如何挖掘商机,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让我们再次回到中日首部手机小说的作者身上。《深爱》的作者石田衣良原先是一个手机网站的经营者,为宣传自己的网站,将自己创作的小说放到网上,供手机用户下载阅读。而《城外》的作者却是在每天订阅短信息、转发短信息的游戏中,突发奇想:出版社可以出书,可以卖版权改编影视剧,报刊可以连载,网上也可以连载,但手机短信为什么就不可以连载呢?手机短信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学载体吗?遂而产生了写短信连载小说的想法,在接下去的几个月中便创作出了这部手机小说《城外》。很显然,支撑两位手机小说作家创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与“消费市场”有关。手机小说的产生与网络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两年,许多人把文学创作从纸质媒介转移到的网络媒介,使人们对于当代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使得人们开始接受文学与社会现代技术的结合。因此,当手机作为承载小说的媒介时,人们已经由接触网络文学时的“震惊”变为惊奇,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为手机小说的消费群体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可以说,石田衣良和千夫长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了消费手机小说的实质——付费阅读和发行量。石田衣良将带有个人爱好非功利色彩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免费的。)转变成为具有强烈商业气味的手机文化(手机小说必须付费下载阅读);千夫长把手机文化与传播媒体相联系,商业化盈利构成了手机小说的产生,也促成了手机小说消费市场的形成。

  三、 手机小说的生产
  阅读材料:
  材料四:广东省作家协会今天为此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进行推介。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谢望新在会上表示,《城外》是一部情感小说,这部小说涉及的内容是一个很符合这个信息时代,容易令人关注,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围城外的风景,就是已婚人的婚外恋。两个相爱的人从围城内各自走出,在城外遭遇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不合理的激情。
  谢望新认为,《城外》不是那种当下流行的短信搞笑段子的集锦,甚至作者对那种搞笑进行了有意的回避。《城外》虽然外形变成了微型结构,但是却保留了长篇小说的气质,短信中叙述的故事既连续又独立,情节始终在发展在继续。这部短信小说在创作中,每篇都保持了一条短信的完整性,同时也突出了短信的灵动性,七十个字里,不断有亮点闪现,不断有包袱抖动,作者力图使每条短信都精彩,让人记住、保留、转发、传播,并希望有一些句子会被传颂,成为经典。
  (摘自2004年6月14日 中新社《广东作家创作国内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引起关注》)

  从阅读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手机成为承载、传播和保存小说的媒介后,手机小说在生产之初就被贴上了许多的标签。例如手机小说在字数、结构、叙述模式、叙述技巧等方面较传统小说都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手机界面空间的局限性,促使手机小说的生产必须遵循精巧、简约的规范。手机小说很少采用标点符号,而且还不得不省去大段的人物和情景描写,节奏感更强更浓,尽量使用一些具有冲击力的短句,如此可以在消费群体中形成迅速流传的影响。同时,为了吸引消费群体二度消费,手机小说采取连载的形式。其在结构上采取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模式,短信中叙述的故事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情节始终在发展在继续。为了加强手机小说的互动效果,许多作者会将小说处理成开放性的的结尾,让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
  手机小说的生产从表面上看似乎主要受到了手机界面空间的制约,然而在我看来,支撑手机小说的生产走向规范化和规模化的背后动因恐怕与现代社会快餐式的的文化消费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节奏和效率已经成为规范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方式。诸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之类的宣传口号早已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因此,高效率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审美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太可能也没有意愿抽出大段闲暇时间悠然地陶醉在巨制的经典著作之中;相反地,人们期冀在支言片语中寻找到“震惊”效果(手机中一些具有冲击力的短句能够在消费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我们目前或许还无法预言在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以后出现的迷你型的手机小说(从篇幅的角度进行划分)是否意味着小说微型化的终结,但是商品化的手机小说的生产过程(包括对小说的字数、结构、叙述模式、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规范)恰恰表征了对于注重高效、快节奏的现代文化规范的一种认同,如此,手机小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消费群体的眼球,赢得商业化的宿求。

  四、 手机小说产业的运作
  阅读材料:
  材料五:2000年5月以小说《深沉的爱》(Deep Love,尖端出版)成名的石田衣良,原本只是在个人创业的手机收费网站上发表作品,不料却吸引了超过2000万的浏览人次,更创下销售近350万本的佳绩,甚至被改编成电影与漫画;11月中旬改编电影即将来台上映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情》(时报出版),也是手机小说与相关实体出版品相互哄抬,带动电影、漫画大卖的代表作。
  (摘自2004年11月6日 新京报《受手机小说的影响 台湾兴起“简讯文学”热》)

  材料六:目前,这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外》已经创作完成,但作者不想按照常规交给报刊杂志发表或者交给出版社出版。关于手机短信小说《城外》的连载,作者计划进行一次竞标,参与者主要是一些手机短信的运营机构。竞标之后,千夫长还计划出纸书,出漫画书,还想将它拍成影视剧。不久前已有导演找他,希望把《城外》拍摄成网络电影,因为现在看网络电影的族群早己发展壮大,可网络电影还没有拍出来,他们想从《城外》开始做个尝试。
  (摘自2004年6月14日 中新社《广东作家创作国内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引起关注》)

  在前一章节中,我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即手机小说文体的生产展开分析;而在这一章节中,我将就从宏观角度入手,具体分析手机小说产业的运作,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手机小说产业的再生产的问题。
  从材料五、六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日首部手机小说《深沉的爱》和《城外》在出版时间上有差距,但是,经营商们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手机小说联动产业的开发上。手机小说的热卖,一下子牵动了运营商、网站、出版社、作者、读者这整条产业链及音像制品、电影等联动产业。尤其指出的是,有人希望把《城外》拍摄成网络电影,开拓新的领域,这一行为本身就说明了作为新兴产业的手机小说,其在自我生产的同时也具有再生产的可能性(所谓生产的再生产)——创造新的文化消费产品,从而创造新的消费市场。我在“手机小说的产生”这一章节中曾经论述:手机小说的诞生主要受到了网络文学的影响。网络的发展推动的发展。而今,手机小说的蓬勃发展反过来也为网络文化的成熟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网络与手机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媒介已经逐步构成了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 再结合手机小说推动其它媒介发展的关系,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互动式的发展模式。
  可以说,作为新兴的手机小说产业极大限度地勾连了现近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的媒介。在现代社会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手机小说的热卖竟然连锁反应地带动了相关衍生产品的发展。其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如果我们要定义手机小说的性质,从其诞生之初起,人们对它的消费欲望就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是人们在满足了生存基本需要的欲望之余,表征了消费主义另外生产出来的消费欲望,而正是这样一个刚刚诞生的文化商品竟然在整个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又扮演起了制造新的消费欲望起点的角色。这样,手机小说产业催生出了各种传播媒介(如影视公司、漫画出版社、杂志社、网络)新的文化产业,而现在各种传播媒介转而与制造手机小说的媒介——手机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生产集团,它们像滚雪球似地一个紧接另一个地生产出人们新的消费欲望。因此,透过手机小说产业发展表象,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制造新的消费欲望的过程,而依据个人的经验,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都开始感受到了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强烈攻势,已经不自觉地卷入了这一巨大的文化消费的旋涡。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手机小说“生产”这个环节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知晓,自手机小说诞生之日起,手机小说已经自觉纳入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中,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环节,它同其它媒体互相“接合”,互相推动,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动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为了生产/制造出更新、更为巨大的潜在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