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加盟店:愤青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9 08:52:28

“愤青是高尚的,为什么有些人曲解愤青。愤青不是“粪青”.
“愤青”是一个泊来词。泱泱大中华的历史上没有这个名词是有历史原因的,传统的中国儒家教育束缚了人们的观念。近代以来,国力衰颓,出现了第一代的愤青,他们远赴重洋,肩负着祖国对未来的渴望。也许他们当初背井离乡是无奈的,但是我想当他们学成归来后,愤青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愤青在国外是褒义,代表了青年的渴望与激情,青春与活力。但是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愤青与离经判道和政治动乱搅扰在一起,成为了谈青色变的象征。
其实愤青远不是那个样子的,那样的愤青是空洞的缺乏教养的。真正的愤青应该是有理智有个性思维,有文化和道德素质的“青年。……”
呵,美化得真漂亮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愤青,但却对愤青抱有亲切感。愤青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承载了大多数人的悲凉和愤怒,并勇敢地说了出来。我们也有说的欲望,但我们都挤在一个狭窄如公交车般的空间里,面对那些无论是把住车门叫嚷的的混蛋还是在车内大放厥词的流氓,我们都敢怒不敢言。而真的愤青会出脚将他们踢将下去。如今,愤青们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几个也如同珍稀动物一样被物欲追杀着。与此同时,伪愤青们却还在得意忘形地作着拙劣的表演,戴副墨镜,穿袭黑袍,手握麦克在舞台上扮“思想者”,一不小心暴露出满身发育不良的肌肉。

新近长大的孩子,哈日哈韩,只有无知、幼稚的叛逆,很少遭遇愤怒,他们的成长环境也根本没有赋予他们愤怒的机会,他们只会因为没钱购买奇装异服、吃麦当劳、听明星的演唱会而心烦意乱。在和平年代、物质社会,愤青无疑是另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英雄。
或许正如大家所说,愤青就像没有加糖的咖啡,对某些人来说味道虽然不怎么样,但最起码可以提神醒脑

愤青(Any young man),既是“愤怒的青年”的简称。
“愤青”之名的由来,至今众说纷纭。中国“愤青”有的说是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左翼工人运动;有的认为起自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些说法皆难以考证。不过,英文“Angry Young Man”这个专有词组,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就已经出现,指的是一班思想激进的作家,其较著名的作品有John Osbourne 1965 年的剧作《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愤青”广义上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因此,事实上“愤青”不限于任何一个时代与国家,古今中外都有,如满怀报国之志,却遭猜忌而投汨罗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再如带领法国人民征服整个欧洲的拿破仑,还有像毛泽东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甚至连希特勒、斯大林、本拉登,他们的早年都可称为广义上的“愤青”。“愤青”狭义上是指对社会、政府、国家的明天已彻底失去希望,以激进的言辞表达想法的人士。因此,狭义上的“愤青”也被一般老百姓所厌恶,他们不是消极逃避,就是盲目乐观。对于愤青没有明确的定义。

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愤青年纪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愤青”,字面结构与“知青”相同,故理解为“愤怒青年”,应大致不差。但还需作进一步区分。比如,人们并不愿意将文化程度有限的青年人视为“愤青”,即使他借着酒劲正在街上大耍威风;人们也不情愿将一个正对村长发脾气的农村青年(姑且假设张艺谋影片中的秋菊)看成“愤青”,这至少表明,“愤青”并非“愤怒”与“年轻”的简单之和,其身份还另有讲究。我猜想,“愤青”应指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青年,得有一定知识学历。与“知青”特指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批“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不同,“愤青”的时空跨度要广得多,甚至“知青”也不妨纳入“愤青”范畴加以考察。

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叛逆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