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剑权威教材: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2:55:58
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的价值?

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佛教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首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间成佛的,虽然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宜于探求真理,彻证真理。因为佛教认为宇宙间有较好享受的高级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要;低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劣,又被人们所奴役,也没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态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为追求真理去奋斗。人们在各种苦恼交迫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界,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佛教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辜负这宝贵的人身。

另外,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关于物质运动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说明能量的形态,虽然可以发生转换,但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佛教的轮回学说也可藉此来作比喻说明。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也可转换为另一个形式——低级生命和高级生命的互相转换,其中佛教心理学上所说最深层次的能量——第八识,始终在起主导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净种子,遇缘便起活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推动生命长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过努力向高级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说,要成佛就要从人做起,先要做个好人,贯彻人类应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完成了人格的修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人们认真实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偷盗(不偷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饮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杀人、偷盗、乱搞男女关系,国家也要绳之以法。一个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或者酗酒闹事的人,都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吝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还是个人的道德准则,对一个修菩萨行的大乘学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间,无私奉献,‘恒顺众生’、‘庄严国土’,进一步实行‘六度、四摄’等广大法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六度’:就是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问、知识来帮助别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造成严谨的生活;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4.以‘精进’度懈怠,就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能力统一集中,制心一处;6.以‘智慧’度愚痴,用高度的判断、觉察力量,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究学问,把握时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四摄’就是从四个方面摄取众生:1.‘布施摄’就是以物质、才能等来帮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2.‘爱语摄’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摄’就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4.‘同事摄’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从以上‘六度、四摄’的道德内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间、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这些内容与‘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连结在一起,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有利于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协调和补充,对社会的安定、繁荣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超越世间而又不离世间的人间佛教思想,充分发挥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佛教学者通过努力实践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积极开发自性潜在的无尽宝藏,无限扩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济他人,把小我融化为宇宙全体,共同奔赴光辉的未来,圆满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佛教人生观,简而言之,是“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人生观。是积极而究竟的人生观。肯定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类及一切众生,是生命的无尽延续,不是神造,亦非偶然。有此三世因果的信念,知有过去,能够安于目前;为了未来,能够奋发向上,绝不敢懒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创命。从无限延续的生命来看,受苦享福都是自己作恶行善的结果。然而,作恶行善的因力是有限的,所以受苦享福并不永久如此。就是说任何悲惨的境遇,即使是地狱也不要失望,通过努力可以改善;任何福乐的境遇,即使是天堂也不可自满,稍有懈怠亦有堕落的一天。所以断恶修善是人生要务。

佛教人生观,就是四谛。

1.苦谛所说的人生(众生乃至世界)是苦的集合。

爱别离苦:喜爱的终要离别
怨憎会苦:不喜爱的总要相见
求不得苦:有所想望常常不能如愿

2.集谛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缘散去则灭。人们常常抱怨得不到想要得,其实,得到了又能保持对它的喜爱与忠贞多久呢?心念也是业缘所成,且比物质世界变异的更为迅速无常。

3.灭谛

万法无有永恒,有生便有灭。物质自不必说了。心念上,对一个人的感情也好,一时的情绪也好,对事物的态度看法也好,有几人能保持长久呢?

5.道谛

修习佛法可以出离苦恼,达到寂灭的安乐境地。

其实作一个人是很难得的,作为人比其他五道众生有修道出离烦恼的优势,只有人间才出生佛这样的解脱者。

净空法师开示:“今生富贵人是前生修来的;若今生不乐善好施,福报享尽,来生就要受苦。穷人造业机会少,富人造业机会多,富人天天吃馆子、图享受,杀生必多,故富人死后堕落三恶道的机会亦多。修福的时候,如存心贪图福报,就不清净,结果只能得人天福报,这种修福谓之三世怨。例如前生修人天福报,今生享受人天福报,福报享尽,到第三世必受苦报。所以修福报要回向作为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不要求人天福报。”所以对人生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一切都将逝去,不必强求,一切随缘

以现实的观点,佛教讲的是知行合一,从最根本上就是行。也就是说,有了目标就要去实践,有了梦想就要去奋斗,把握现在,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