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的基本步型:谈诸葛亮和"隆中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1 04:10:08
要用```

http://bbs.ynet.com/redirect.php?fid=33&tid=232343&goto=nextoldset

一般来讲 大家都会由果推因的认为 隆中对是要刘备在稳定荆州后溯江而上 击定益州 进取汉中 事成可窥天下 不成可以自守 很多三国同好因此认为此策跨荆与联吴矛盾 与榻上策相比 时间既晚 又不可行 甚至因此认为鲁肃强于武侯 现在俺要阐述一个观点:隆中对与榻上策完全是两回事

先从入川路线说起 “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回旋湍激,至西陵峡口始漫为平流。夷陵正当峡口,故以为吴之关限”《三国志集解》 至今的长江峡口 仍然以水势湍急险恶著称 因此 汉军水陆不能有效机动配合 败于孙吴 更加难以想象 昭烈可以在背后孙吴群鼠对荆州贼心不死的情况下分兵逆三峡而上 强行攻取以险峻著称的蜀地 这不论是在后勤补给还是在正面进攻问题上 几乎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而隆中对后刘璋请昭烈入川从而造成了取西川的时机 也是当初隆中对策时不可能预见到的 否则武侯就真的是妖怪了^^

而且以长江三峡的水势而言 长江完全不能作为 连接荆益为一体的有效途径 蜀汉失荆州就是明证 另外 当年公孙述据蜀 出三峡也没有什么成果 殷鉴不远 孔明不会考虑不到这一点

那么 当初设计的取蜀路线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必须确认 取蜀是在昭烈完全控制荆襄以后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隆中对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通过对当时地理情况的了解 当时古语曰“襄阳无西”原因是襄阳西界距益州东界仅数十里(具体希望高人考据一下)就是所谓的东三郡(房陵 上庸 西城)群山环绕 险峻异常 而且正处于连接荆益的部分 联系起来看 “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 “岩阻”常常被理解为险峻的益州 可是这句话就要理解为跨荆益重点保有四川 因而也有人说隆中对轻荆保守 而俺在这里的认识是:“岩阻”指东三郡 是“跨有荆益”的桥梁 以东三郡为荆益联系 则荆益可以为整体 南抚益南南蛮 荆南山越 西结羌氐 以图进取 这样理解好象更适合当时的情况 由此 我们可以进一步大胆推测 入蜀的路线就是先取东三郡 全据汉中 居高临下以压制刘璋 能带来更大的军事 政治效果(参见曹操取汉中后带来的震动)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三峡不能用武 则“西通巴蜀”只能理解为从东三郡通巴蜀。

从东三郡取汉中的计划可行性如何呢?刘表在世时 其势力已经渗入东三郡 证据是通鉴记载刘表曾任命蒯祺为房陵太守 而为继承刘表事业的昭烈设想 据房陵蚕食东三郡 是有基础的

现在我们来全面回顾一下隆中对:“取荆州为家 蚕食东三郡 昭烈自东三郡取汉中 定刘璋 西结韩遂 马超等势力 安抚少数民族 天下有变(比如拥汉士族反对曹操造成内乱) 则以东三郡为桥梁 从两头的襄阳与汉中同时出兵 (同时联结马 韩) 因为东三郡可以切断宛 洛与长安的联系 必然会造成曹魏兵力调动上的困难 从而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 以拳击掌 各个击破
蜀汉事实一直致力实施这个战略 建安二十四年昭烈得汉中 即派刘封由汉中出沔东 孟达自秭归北上房陵 二人会师上庸 如果按照理想情况发展 名将关羽震宛洛 昭烈大众慑秦川 刘封游军居中联系策应 形势大好 正符合隆中对描述的前景 不料孙吴群鼠背盟袭荆 天不延汉祚 令人千古一叹。

下面说说隆中对的两方面阻碍

孙权:首先 我们已经正确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 隆中对是取天下的计划而不是割据自守 因此在荆州问题上重在北部而不是南部 而且长江在本来的规划中并不是十分重要 因此与孙吴“竟长江所极”的龟缩战略并不矛盾 所以可以推测 本来如果万不得已必须分荆 计划应该是 汉北吴南 这也是符合东吴不和曹魏进行直接军事接触的即定方针利益的 因此 隆中对策里只轻描淡写的说孙权不可图 可用为援 既没有把他放在重要的敌人 又不算作十分有利的盟友(真正有利的是马超)只要这狗头不在后面捅刀子就可以 不料武侯 昭烈仁义 而群鼠背盟 这也是始料不及的

曹操 这个计划的关键是曹操 如果说隆中对策有什么失误的话 就是估错了曹操南下的时机 当时北方连年战乱 损耗极大 袁氏刚灭 正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而韩马在关西 曹操自己说“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定也” 内部又有拥汉士族的反对 本来不适合南下 而曹操不听诸谋士的劝告 内怀以混一天下之功篡汉的野心 过早发动了南征 临行杀孔融以示威 这下就打乱了隆中对策的规划 曹操败后只有改变即定方针 灵活执行

再回头看看鲁肃的榻上策“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江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明确的把全据长江的摆在首位 把江陵作为防御北方的关键据点纯属割据自保战略 而周瑜所进献的“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拒操,北方可图也”从“得蜀而并张鲁 可以看出来他的计划还是溯江而上 逆攻刘璋 而且还是把长江作为联系荆益的纽带 根本没有认识到东三郡的战略地位 其“北方可图”完全是没有根据的豪言壮语 凭一时气盛说出来的 至于这个计划具体可操作性如何? 挟赤壁之余威以优势兵力攻南郡一年方下的战术才能 还想逆长江千里而上破成都坚城?(还的曹刘不捣乱)嘿嘿 幸亏他早死 白白留了个万世虚名 守寡的小桥和两个不成器的儿子 还有后人(其实主要是现代的MM们)无穷的遗憾 论其才略志向 与武侯相比 何足道哉 何足道哉

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为刘备制订了兴复汉室、成就霸业的计划,诸葛亮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构想的正确性,中国也象诸葛亮预料得那样成三足鼎立之势。
历来人们都对“隆中对”推崇倍至,但是,我觉得大家都过高估计它了,虽然这是个伟大的战略计划,但是,这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只有诸葛亮才能想出来的,而且,这个构想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当时的形势摆在那里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当然是不可与争的;孙吴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统治稳固,实力也很雄厚,也是不可与争的,只可为援而不可为敌。就是说,供给刘备可以回旋的余地只有荆州和益州,此外没有地方,当时的形势是摆在那里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的,而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刘备能够占据的地方只有荆、益两州,此外,还有什么地方呢?诸葛亮作了这样一个对策,后来之所以这样发展,就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本来就是如此。荆州和益州是当时最后的两块大肥肉,大家都都很清楚。鲁肃头一次见到孙权时就根据当时的情况作了分析:“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其实,不但诸葛亮、鲁肃这样的谋士看到了这一点,连甘宁这样的武将也看到了,甘宁第一次见到孙权时就说:“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於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甘宁是个武将,是靠勇猛出名的(我们群英协会就有位叫“勇猛甘宁”的),他都知道应该先取荆州,然后“渐规巴蜀”,那么,那些文官谋士呢?应该都知道这一点吧?(不知道许褚是否知道荆州和益州是最后的两块大肥肉?啊,无数臭鸡蛋扔过来了,我逃!!!)
其实,刘备早就有这样的计划了。刘备被曹操打败后,不去投靠别人,而是去投靠刘表,就是想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当然,刘表要看出了刘备的意图,但是,他也想利用刘备,所以他收留了刘备,而且表面上对刘备很客气,但是,实际上心里对刘备很不放心,把他安置到新野去防备曹操。在曹操出兵塞外北征乌桓时,刘备曾劝刘表袭击许都,但刘表担心刘备趁机坐大,就没有听从。刘备面对刘表的厚待而不重用、面对蔡瑁等人的排挤,没有愤而出走、另投他人,而是想办法结交刘表的长子刘琦,并且广交当地名士,就是为了经营荆州,等到时机成熟时占据之。到“隆中对”的时候,刘备已经在荆州经营了七、八年了,只是在等合适的机会了。而此时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只不过是正好和刘备的计划不谋而合而已。
也许是因为诸葛亮是第一次见到刘备,想尽力推销自己,他的“隆中对”把前景描述得非常美好,只考虑刘备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能够怎么样,而没有考虑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这也未免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隆中对”简直就象个说客的说词,把一切都理想化和简单化了,似乎别人都没看到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大肥肉,实力强大的曹操和孙权都不会去抢荆州和益州(就算他们不和刘备争,刘备要夺取这两个地方也是件很难的事)。实际上,刘备要实现“隆中对”,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多的,如果不是一路福星高照、运气好得出奇,实现“隆中对”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看看荆州,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兵打败,刘备趁机得到荆州南部四郡,但是,这是荆州最落后贫穷的地区。于是,刘备“至京见权,求督荆州”,鲁肃力劝孙权答应刘备,于是,孙权把相对富裕繁华的南郡借给了刘备。鲁肃是个难得一见的极其大度、大局观极强的人,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地盘让给盟友,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是很少的,如果没有鲁肃,孙权恐怕是不会这样做的。而荆州最北面的襄阳等地被曹操占据。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所说的荆州是刘表统治的整个荆州,而刘备只占了南部半个荆州,其实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北荆州的繁华部分被曹操占领,使得曹操可以在北荆州筑起一道防卫宛、洛的屏障。这样,“隆中对”中“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构想就难以实现了。但是,这已经是刘备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如果曹操在得到荆州后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刘备恐怕连南部四郡都得不到,如果东吴没有鲁肃这样大局观极强的人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刘备就只能占领最贫穷落后的南部四郡了,不会有这么半个荆州。毕竟曹操和孙权实力雄厚,刘备在在大家都在争夺荆州的情况下,能得到这么多已经有些出人意料了。而“隆中对”却把夺取整个荆州说的很容易——“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实,就算刘表死后刘备得到了整个荆州,曹操也必然趁刘备的统治还没稳固时攻打荆州,要守住整个荆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