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好小子小豆丁: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让儿子继位?有谁知道说说。谢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14:58:27
赵匡胤有没有儿子

赵匡胤,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统一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应该说宋太宗不管是在宋太祖建国的过程当中还是后来太祖当了皇帝以后,在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的时候,宋太宗一直参与了这个过程。太宗在宋王朝的集团里,有相当大的势力,也就是说宋太祖赵匡胤之外,他的势力应该是很大的。他自己培养了很多的势力。还有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宋太宗本人是开封府的府尹,相当于首都的第一把手,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权,这对他登上皇位来说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皇位过渡表面上是平稳的,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太祖的旧部,也对太宗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后来宋太宗继位以后,慢慢剪除他们,但并不是通过很极端的手段,一继位以后把他们杀掉,没有这样。别的王朝杀人的情况比较多,太宗做得比较慢。应该说太宗本人比较阴险,他要逼死太祖儿子的时候,并不是说通过杀人的手段,而是用一种软刀子。当时雍熙北伐过程中,跟辽朝打仗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失踪了,当时军中无主,很多大臣要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君。宋太宗回到朝廷以后,以这次战役失利为借口,不兑现此前平定北汉政权的封赏。将士们私下议论,德昭就跟太宗说,即使伐辽失败了,但也要赏赐平汉有功的将领。本来宋太宗打了败仗就很窝火,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就要了宋太祖儿子的命,就说赏可以,等你以后当了皇帝再赏吧。这句话暗示着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失踪的这段时间,有人要立你为皇帝。其实他很明白地说出了对德昭的猜忌。回去以后,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对这句话受不了,就自杀了。自杀以后,宋太宗本人假惺惺抱着侄子说,侄儿你何至于此。实际上他通过这种手段就是要逼死人家。凡是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人,基本上都剪除掉,所以他能够比较平稳地进行皇权的过渡。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太宗剪除反对势力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采取很极端的手段,逐渐地使大家对这种情况认可了,相当于默认了。包括太祖很信任的大臣赵普。开始的时候赵普是太祖很信任的大臣,后来他看到太宗的地位比较巩固以后,反而回过头来帮助宋太宗怎么样巩固帝位,怎么样剪除赵廷美等这些势力。太祖的旧部势力被剪除跟赵普很有关系。宋太宗统治后期,赵普对他的帮助很大。

赵匡胤自己也是篡位的,他是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世训那儿抢的皇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为了平息舆论,赵匡胤对外宣称是柴荣因自己儿子年纪太小传位给他的,因为他当时的身分是柴荣的弟弟(相传柴荣、赵匡胤、郑子明是拜把的兄弟),并且保证自己的皇位也是传弟不传子,算是为自己正明。不久,赵匡胤就找了个理由把郑子明给搞掉了(怕郑子明想入非非),但险些出了内乱,这就是戏曲里著名的一出戏《龙虎斗》,证明当时赵匡胤的皇帝位还不是很稳固,所以也不敢立太子,哪知道,他的亲弟弟等不及了,有一天晚上两兄弟谈话后,第二天赵匡胤就猝死在床,就是有名的历史疑案“烛影斧声”。赵光义第一个赶到宫中处理后事,继承了皇位。

他想让儿子即位,他弟弟赵匡义强了去

他弟弟抢了去了。

他弟弟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