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逛新城36步:现在柳市的虎啸桥的建筑材料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9:18:03

长流水
  柳市最有名的桥是虎啸桥,最有名的水就是长流水。位于柳市城区北面上峰山之颠,有一泉眼因长年流水不断故称之为长流水,乡人亦把此山顶一带统称之为长流水。
  登柳市旧电视台是看柳市城区全景的一个好去处,而在长流水是看整个柳市平原的绝佳地点,朝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瓯江,往西北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中雁荡山脉,天气晴朗的时候在东面还可以看到东海。在旧时长流水可算是柳市的一个著名景点,我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学校组织的春游去的都是长流水。不过只有幼儿园那次是成功到达长流水的,小学那次爬到半山腰因为很多人爬不动了,就在半山腰的凉亭用完餐就下山了。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对游长流水发生兴致了,理由一般是爬山太累和没什么好嬉的。
  长流水泉水上首建有一寺名曰长清寺,始建于光绪年间,香火鼎盛。是柳市最有名的寺庙,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可能是柳市最大的如来佛,佛的一根手指就有一人般高。寺门左侧拾级而上是一块很大的平地,建有一座佛塔。以往的旅游团大多在此停留歇息,俯视山下风光。
  今人提起长流水首先想到的就是长清寺或这个山顶,而绝不会留意这眼泉水。今日的少年人更想不到此泉曾是老柳市的生命之泉!
  柳市地处沿海,境内河网密布,但各河口受潮汐影响较大。为防咸蓄淡,沿海地带都建有许多闸门,这些水利设施为保证农田灌溉和防止土地盐碱化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但也使平原水网地带的内河成为死水,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尤其到每年的7、8月份,由于高温,地面水蒸腾量大,又处双夏季节,农田灌溉用水聚增,因而出现伏旱。老柳市用“河里可以做戏”来形容大旱的情形,试想一下河里都可以搭戏台唱戏了,那是何等光景。
  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港人提起那个年代每天数万人排长队取水的情形唏嘘不已。但是这和柳市人当年去长流水挑水比起来可真是不算什么了。现今至长流水的山路修的极好,如同爬楼梯一般。即使这样现在让一个年轻人空手从山脚下走到长流水也需要一个多小时,途中还要不断停下来休息。可你能想象当年的柳市人在崎岖的山路上挑着水桶上长流水挑水吗?当我从父亲的口中听到这件往事的时候,我真的很吃惊很震撼,简直就难以想象。
  如今的柳市以经济发达,人民富裕而著名。可是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却又缺电又缺水。去年被新闻界称之为“全国最缺电的城镇-柳市”而引起轰动的柳市,今年“柳市地区吃水难愈演愈烈必须引起严重关注”被提上议案(全文见附)。缺电是全国性的,我们只能期待国家和政府能早点解决这件事。可是缺水和水污染的原因柳市人自己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柳市人只顾经济发展从来没有采取污水的处理和控制,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柳市的河流,生活垃圾也都往河里扔。以致以前有鱼有虾的河流现在垃圾成片,部分河段臭气扑鼻。回想童年时在河边捉虾、钓鱼的乐事,现今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了。
  望我们共同努力还柳市河流原来的面貌,珍惜水源、爱护母亲河。

  虎啸桥
  猛虎高啸孤簠畏缩,神龙现首宵小销声。这是清朝的时候虎啸桥两旁书写的对联。虎啸桥的西面是柳市的老城区前街,东面是新兴的长虹。现在桥的东面是虎啸路,西面是团结路。在长虹未纳入建成区之前,桥西面的路名可称的上一绝。路的北面叫虎啸桥路,南面却叫团结路。真的有点让人摸不着边,明明是一条路,从路的这面走到对面却换了个路名。
  虎啸桥是昔日柳市的代名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柳市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桥上嬉戏的时候摸桥上的石狮子,掏石狮子嘴里的石球。有这么个说法,这石狮子嘴里的石球本来不是很圆的,后来很多人都试图把它给掏出来,渐渐地让人给摸圆的。说法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是每个石狮子嘴里都有一个石球,都很圆。
  虎啸桥是一座三孔双曲拱桥,桥长57.5米,桥面6米,桥梁面积345平方米。通航水位4.63米,正常通航水位最高为4.8米,最低4.05米。两侧每隔三米有一座石狮子。我小学一、二年级是在一小读的,虎啸桥就在学校旁边。桥上常有小贩摆着小摊卖甘蔗、灯盏糕、眼镜等小吃和小百货,很是热闹。常有好高的人爬到桥墩下钓鱼,我小时侯一直搞不懂,他们是怎么爬下去的?小时候嬉戏的地方总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远点的地方根本就不敢去,也去不了。和要好的同学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虎啸桥畔的春晖阁和龙冈山上的电视台。约会的地点一般都选在虎啸桥上,先到的人为了打发时间要么看着桥墩下的人钓鱼,要么就在石狮的嘴里掏石头卵卵。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石头卵卵是掏不出来的,但把玩着这又圆又光滑的石头卵卵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虎啸桥对我来说除了代表着柳市也代表着家。以前到我外婆家除了乘车之外还可以乘船。航程大约为一个小时,一路上要过很多桥,我很喜欢看这些桥,当我远远地看到虎啸桥的时候我就知道家到了。
  三年级的时候我转到了上海就学,之后全家都搬到了上海。当我再次来到虎啸桥的时候,我记忆中的虎啸桥已经没有了,新的桥很陌生也很难看,桥上没有石狮子了。桥身石匾上虎啸桥三个大字却在向你诉说它就是虎啸桥。童年的玩伴告诉我原先的虎啸桥经不住那些重吨位的汽车变成了危桥,曾设路障禁止汽车通行。但虎啸桥是交通要道,不久就拆掉重建成现在的样子了。
  根据记载虎啸桥始建于宋,原名龙首桥*。一千多年来虎啸桥改建过很多次,民国以来就改建了五次。清朝时为五间石板桥,民初改建成双曲拱桥。民国三十二年,内河班轮撞毁桥孔两间,搭木头连接。民国三十五年11月10日重建落成,加宽桥面,复建路亭。1979年航管所拆桥改建成三孔双曲拱桥,1987年再次重建,200年拆除危桥改建成现今的样子。
  在柳市话中虎和火是同音的,小的时候有一个小伙伴和我问我虎啸桥为什么叫虎啸桥你知道吗?我当然不知道了。他就很神气地和我说:老早火烧桥是弗叫火烧桥嘅,拓拉桥上油桐火烧起。有个人喀火烧袷,从桥上跳落,之后嗉叫火烧桥。(以前虎啸桥是不叫虎啸桥的,后来桥上的油桐起火了,有个人给火烧着了从桥上跳了下来,之后就叫火烧桥(虎桥桥)了)。那个时候桥的东面有很多的油桐,所以我是深信不疑。据《隆庆县志》中记载:虎啸桥始建于宋朝,原名龙首桥,俗称火烧桥,后以此改称虎啸桥。
  这件趣事令我想起一个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故事。柳市在二千多年前属于东海王国(因建都东瓯又称为东瓯国)在史书上关于这个小国家的记载也就寥寥几笔带过。都是关于战争的。可在《郁离子》中却记载了这么个故事:东瓯国的语言中火和虎读音完全一样。这个国家没有制陶技术,所以没有瓦和砖。盖的都是茅草屋,因此经常发生火灾,国人都为这事烦恼。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没有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国君大喜,用十辆四匹马拉的车、两付玉珏、十段锦缎,命那商人作为使者,到晋国去请冯妇来。冯妇到的时候,东瓯的君主乘坐马车空出左边的座位,来到城门外迎接,和他共坐一车进城,住在国家的迎宾馆,奉为上宾。第二天,市场着火。国人跑来报告冯妇,冯妇撸胳膊挽袖子跟着人们出来,却找不到老虎。大火迫近宫殿和店铺,国人推冯妇往火里去,冯妇被活活烧死了。于是那商人由于欺君而判罪,冯妇到死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文: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瑴、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攮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寤。)
  二千年前的瓯语是怎样的已无人知晓,现代瓯语和古代瓯语中虎与火同音只是巧合还是现代瓯语保留了古代瓯语的成分也无人能够回答。但是童年的虎啸桥永远是我们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说明:柳市之名得名于龙首桥畔,《隆庆县志》记载柳市独龙冈(今龙岗山)古时风光旖旎、山水秀美。龙首桥畔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久而久之,得名:柳市。现今横街与龙井路之间有座也叫龙首桥。此桥位于龙岗山山脚下,此处又是柳市老城区的中心区。照此说来记载中的柳市得名处应该就是指这座龙首桥。可是虎啸桥在《隆庆县志》中也曾提到以前叫龙首桥。实在让人搞不懂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集市到底是在哪座龙首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