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排行榜前十名:秦始皇的过错和暴政之证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4:22:52
可不可以说出一些证据呀?

一. 秦始皇其人

嬴政(前259——前210),庄襄王之子。原名赵政,因为生于赵国,也因为唐司马贞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所说的“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后更。嬴政的身世比较迷离。这里暂且不说。其父异人,安国君即孝文王之子,异人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异人于公元前265年被秦廷派到赵国作质子,在邯郸城遇吕不韦,吕不韦因其“此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用计使其成为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之义子,被立为嫡嗣,后异人娶赵姬,生政。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邯郸之战秦国损兵折将,赵国元气大伤,而秦公子异人便成为报复对象。吕不韦四处游说,同异人逃离邯郸归秦。此时嬴政母子则被弃留在危城之内,隐匿存活。孝文王即位后,异人即子楚的储君地位也确立,嬴政回国。公元前251年,孝文王死。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子楚崩殂,太子嬴政即位,年仅13岁。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于秦旧都举行加冕典礼,开始亲政。在位期间,嬴政力除二父,重用客卿、布衣将相,振策御宇,整齐制度,修筑长城。公元前210年,嬴政50岁,十月,开始第五次巡游,病逝途中。

二. 雍城的两大叛乱

嫪毐得宠于赵太后,当时嬴政还未亲政,于是咸阳城内大小事物取决于嫪毐。嫪毐手中的权势日益膨胀。秦王八年,公元前239年,被封为长信侯。公元前238年,赢政到雍行冠礼,嫪毐决定发动叛乱。嬴政得到消息,令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先机发兵,在嫪毐逃跑后,在全国实行大搜捕。重赏之下,嫪毐及其党羽被抓。秦王九年,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被夷灭三族。参与叛乱的大臣卫尉竭、内吏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20余人被五马分尸,夷灭宗族。嫪毐门下的舍人,轻者被罚做徒役3年,称作鬼薪,另有4000多家被夺爵。此外,嫪毐与太后的两名私生子也被处死。

平息嫪毐叛乱后,案情牵扯了吕不韦,嬴政也想借此除去吕不韦,但其事“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思致法。”吕不韦集团执政12年,具有相当的势力,同时又不象嫪毐集团在朝中培植死党。因此,秦王也只是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职务,勒令其回河南洛阳,一年后即公元前235年,令其迁徙蜀地,最终导致吕不韦自杀,但嬴政始终未下令杀他。

当代历史学家都指出是秦王政“平定”了“吕嫪集团之乱”,是同“嫪、吕为首的一派势力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为了争夺国家权力,结果是秦王政“消除了秦国割据分裂的隐患”。除掉了吕不韦,也摈弃了其治国蓝图,秦王政巩固了统治地位,同时也开始创造“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统一中国时代。

三. 修建驰道,直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西巡,回来后下令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驰道,即“天子之道”,也就是汉代所说的“中道”。秦修的驰道有两条主要干线:一是由咸阳向东直通原燕、齐两国的故地;另一是由咸阳直达原吴、楚两国的故地。驰道以6尺为步,50步即30丈(合今69。3米),汉朝贾山在《至言》中写到:(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丽至于此。可见,驰道之宽广。

前212年,为防匈奴南下,密切北边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始皇命令蒙恬修筑了一条从咸阳直通北边的公路,即所谓的“直道”。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直道北起九原郡治所(今内蒙古包头市区),南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全长1800里,合今约1400公里。

修建驰道,不仅有利于巩固边防,同时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联系与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即对于秦帝国封建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直道,不仅作为军事通道,也是发展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汉初,匈奴曾多次窥视中原,却未见大规模举兵进攻,就是直道起了威慑作用。秦直道沿途曾陆续出土汉、唐、明、清时期遗物,说明直道自秦汉后并未废弃,而是长期为商贩和行旅所用。当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受阻后,中西使节和商人也曾绕直道往返西域和长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能把修筑道路作为一件大事,于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说明秦始皇作为秦帝国缔造者的高瞻远瞩。

四. 土地、赋税制度

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由于秦在奴隶社会即商鞅变法前实行的是一种爰田制。变法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但仍然保留了爰田制,“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浸废,商鞅相秦复立爰田,不复易居也”(《汉书*地理志》引孟康曰)就是记载了这种特殊的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是秦帝国在土地制度上完成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它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同样是秦始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但是,尽管封建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干预不影响土地私有的性质,但“爰田制”在私有程度上是不发达的,它限制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尤其在秦统一后,这种限制制度便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障碍。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三种:田租、口赋、杂赋。

田租:即按土地征收,主要收实物,一曰谷粟,二曰刍藁。口赋:即按人口征收的人头税。口赋带给农民负担,因为政府所收的是钱而不是粮草,农民把生产出来的粮草换成钱,便又要受一层剥削。杂赋:即个名目的征调。

这些繁重的赋税,在土地兼并时现象严重、“贫者亡立锥之地”的情况下,“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所以,就有这样的话形容当时的百姓: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只食。实际上,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是有关的。统一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确立,“使黔首自实田”使私有制成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秦王朝政府的赋税收入,并非基于土地所有权,即不是地租的性质,而取决于封建国家的强制,为维护“公共权利”的需要由广大劳动人民提供的剩余劳动。

五. 焚书堆,悯儒谷

焚书堆最初起因是分封的问题,淳于越作为儒生,极力赞成分封制,而秦始皇并不赞成淳于越的观点,于是,李斯借题发挥,还大谈了自己对儒生的学术氛围的看法,本来两种观点观点都是为了长久的统治打算,原无根本对立,但最后却造成了焚书的悲剧。其实际有着必然原因:地主阶级一旦掌握了政权,便十分加强思想统治,在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始皇认为商鞅变法时的“燔诗书”是控制人民思想的有力手段,作为一个自视甚高的皇帝,不喜欢儒生们抱着《诗》、《书》、百家语不妨,以古非今。

焚书开始后,秦始皇下令把秦记以外的各诸侯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通通烧掉。只保留医药、占卜、农业方面的书。事实上焚书不可能达到遏制人们思想的反动目的,更不能挽救秦的灭亡悲剧。,正如唐诗人章碍《焚书坑》所说: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另外,大批珍贵的文化典籍包括儒家经典都化为灰烬,导致战国纪年至今都无法搞清,造成长时间的文化空白,“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实际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载《十年批判书》)。这是文化、思想上的浩劫。

焚书之后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杀儒生的事件。秦始皇晚年,笃信方术。先后派侯生、卢生求仙药。卢生等求不到仙药,怕遭诛杀,就逃亡了。秦始皇得知后,下诏指责方士、儒生用妖言蛊惑天下百姓,并指派御史查询他们的罪状。方士和儒生们为推卸责任,相互牵连告发,结果查出460余人。秦始皇下令将他们在咸阳附近活埋,手段愚昧又残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非要摧毁文化和仇视知识分子,只是为了镇压一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的儒生,而大量的先秦典籍仍被保存下来,秦王朝中的大臣,也多是儒生,可说明这一点。

很多人用“暴君”来评论秦始皇,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秦王朝的15年,最终灭亡是因为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是晚年犯有过错但对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一位皇帝。其统一六国,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还有废分封建立郡县制,提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的著名论断。如果说秦始皇对秦国灭亡应负的主要责任,就是其晚年所施的暴政。

最后谈谈他的过失,其实上面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主要就焚书坑儒来谈谈”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①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②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③今诸生
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④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⑤异取以为高,率髃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
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市。⑥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⑧以吏为师。”制曰:“可。”

侯生①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②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③不验,辄死。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④日夜有呈,不中呈⑤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觽,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⑥今闻韩觽⑦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⑧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⑨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⑩

呵呵!所谓的焚书,不是将图书灭绝,而是将民间的图书消灭,只有“博士”之类的人才能收藏,可以指责的不过是愚民和使得秦史以外的史料缺失;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象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秦始皇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

  秦始皇的过错和暴政之证据: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