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收不回去怎么回事:袁世凯如何逼清朝皇帝退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2:06:54

袁世凯称帝所采取的手段,大致是四年前攘夺临时大总统的故技重演,即暗中示意心腹爪牙四出煽动,而他却不露声色,装出超然事外的样子。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10000字说不完,你到这个地址来看吧
http://ftp.haie.edu.cn/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16/0006_ts011016.htm

黄兴在汉阳指挥起义军与袁世凯率领的清军作战,已经坚持了十多天。袁世凯志在必得,冯国璋穷凶极恶,黄兴身先士卒,革命军誓死如归。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袁世凯的六个镇兵力大兵压境,革命军渐渐不支,清军相继占领了花园山、扁担山阵地。
27日,汉阳失守,黄兴率部退守武昌。
当晚黄兴召集了军事会议,他勉励大家要坚定信心,不能泄气,要凭借长江天堑与清军对抗到底。黄兴告诉大家,由于云南蔡锷起义成功,其他省也相继爆发反清起义,清廷必将抽调兵力调往其他地方,我们的压力将会很快减少。同盟会已命令沪杭苏宁的革命党人立即举事相应武昌昆明的起义,过不了多少天,形势就会起很大的变化。经过这次会议,武昌的起义军官兵的情绪稍微稳定下来。
果然正如黄兴所料,在武昌义军与袁世凯鏖战之际,上海的同盟会员陈其美联合了沪浙的各派革命力量,成功地发动了上海起义,上海宣布独立;紧接着是浙江独立,江苏(苏州)独立;在孙中山、黄兴的遥控指挥下,沪苏浙三家组成联军攻克南京,南京也宣布独立;此外,湖南、陕西、广西、山东、安徽、广东、福建、东三省等相继宣布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武昌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袁世凯审时度事,召集段祺瑞、冯国璋等亲信密议,停止了对武昌义军的进攻。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去武昌商讨议和,一方面自己带领部分兵力返回北京。
此时,黄兴已将武昌的事情交还黎元洪,只身东下,赶赴上海。由于沪宁苏浙的光复,东南各省的革命军代表已齐集上海等候黄兴的到来,云南的蔡锷也派代表到了上海。
黄兴到达上海后,各省革命军代表召开会议,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准备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黄兴坚辞不就,黎元洪也通电反对,不愿屈居副职,于是黄兴急电促请孙中山回国。
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黄兴亲往吴淞口迎接。
12月29日,孙中山被各省代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偕孙中山一同抵达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月3日,补选黎元洪为副总统。孙中山任命黄兴为陆军部总长兼临时政府参谋总长,并任命了伍廷芳、蔡元培、于右任等人为各部总长次长。
此时以载沣、袁世凯为首的清廷势力仍然盘踞在长江以北,北京、直隶、河南并未独立,山东、东三省名为独立,实则仍然听命于清廷。袁世凯拥兵自重,迫使摄政王载沣不得已辞去摄政王职务,自此清廷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袁世凯之手。
在这凤云变幻的情势下,袁世凯并不满足目前的处境,他已经预感到清廷的末日已经到来,他绝不愿意充当满清王朝的殉葬品,他宁愿当王莽也不愿做陈琳,但是他更愿意当唐宗宋祖般的开国元勋。因此正当冯国璋猛攻武昌眼看就要得手之际,袁世凯却下令停战,并派出代表和武昌、上海的民军进行谈判。当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开国之时,清廷和民军代表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好几轮。
南京政府成立的消息传到北京,袁世凯立刻紧张起来,他一方面调集军队,进攻山西、陕西、安徽、宿州等已宣布独立的民军,一方面派密使唐绍怡与南京方面的代表伍廷芳继续接触,并让唐绍怡向孙中山转达了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密电。
孙中山知道了袁世凯的打算,立即找黄兴等人商量。孙中山说袁项城的意思无非是想当总统,且不说这个人的人品如何,如今他手握重兵,仍然占据着大半个中国,如果与民军较量起来,势必使战火蔓延,百姓生灵涂炭;如果此人能够反戈一击,迫使清廷退位,则我们的革命可以早一天成功,革命同志可以少流鲜血,人民大众可以少一点痛苦,我们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理想可以早一点实现。尽管黄兴等人不太同意他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被孙中山说服。于是,孙中山给袁世凯发去一封电报,内容如下:
北京袁总理鉴:
电悉。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君主民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因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有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俱有,区区此心,天日可鉴。孙文。
电报中所说的“誓词俱有”是指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宣誓誓词中说的:“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袁世凯接到孙中山的电报,这才放下心来,转而逼清朝皇帝退位,隆裕太后被逼无奈,于公元1912年2月12日下诏,宣布皇帝退位,诏曰: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定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意。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亦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平静,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袁世凯在清帝宣布退位的同时,以自己的名义致电南京临时政府,承认“共和为最良国体,将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孙中山按照先前的承诺,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举袁自代。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确定首都为南京。袁世凯借故拒不南下,南京方面被迫修改决议,同意袁在北京就职。
为了使中国真正走上民主法制的道路,孙中山在交接期间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获得参议院的通过。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他想当皇帝

我看过凤凰卫视上说袁世凯的跟大陆上的版本完全不一样,如果对袁世凯感兴趣可以看看各种资料。
凤凰卫视有关袁世凯的地址: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204/2abe0789-7117-4ad5-bd16-975dc35e807a.shtml

第一招:营造退位氛围
南北双方尚在谈判期间,袁世凯已经授意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驻国外各个公使,电请清帝退位。
他让北京《官话报》等报纸纷纷发表社论,“敦促朝廷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
他授意驻上海外国商会致电载沣等满族亲贵,言明清廷已丧失对中国的控制权,退位是唯一出路。
他又请地方督抚如袁树勋、岑春煊等人发电文,要求清廷“早定共和政体”,授予袁世凯“全权”,与“民军代表组合相当政府”。
第二招:亲自出马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以内阁总理身份,带领全体国务大臣联名上奏,声称清廷大局已岌岌可危。他说:“战地范围,过为广阔,几于饷无可筹,兵不敷遣,度支艰难,计无所出,筹款之法,罗掘俱穷……必有内溃之一日。”朝廷应“俯鉴大势,以顺民心”,否则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退朝途中,袁世凯遭到革命党人的炸弹伏击,遂以此为借口,不再上朝,实际是给清廷施加压力,同时躲在幕后操控“逼宫”。
第三招:从内部瓦解满洲皇族
袁世凯为了试探清廷的态度和底线,就把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秘密透露给庆亲王奕劻,并说革命党军力强大,退位是保全皇室的最好办法。随后,满族亲贵召开秘密会议,奕劻提出退位话题,除了几位少壮派以外,大部分人都意志消沉。
袁世凯买通隆裕太后身边一位名叫张兰德的太监,让他在太后面前吹耳边风,说,如果不退位,一旦革命军打到北京,不仅没有优待条件,恐怕连命都保不住。隆裕太后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很快就召开会议,当听到有人主张武力抗争时,她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据说,袁克定还派人向皇宫里扔过炸弹。
第四招:派北洋将领“兵谏”
为了打掉清廷的最后一丝犹豫,迫使其乖乖就范,袁世凯祭出最后一张王牌,令段祺瑞联合一众北洋将领共50多人,联名上奏,建议清廷接受优待条件,赞成共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电文说:“虽祺瑞等公忠自励,死生可保无他,而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将心不固,一旦决裂,何所恃以为战……势成坐亡。”
至此,清廷已无任何退路,遂于2月3日发布上谕:“著授袁世凯以全权,研究一切办法,先行迅速与民军商酌条件,奏明请旨。”
一纸上谕,就把清廷命运完全交到了袁世凯手上,只能任人宰割。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接受优待条件。诏书由张謇起草:“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君主专制制度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