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健身模特anzhelika:史蒂芬.金的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07:05:28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传奇始於一九七四年(只差一点,就会结束在一九九九年)。

一九七四年,双日出版社(Doubleday & Co.)出版了一本名叫《Carrie》的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当时住在拖车里的穷教师史蒂芬金,讲的是一个不快乐女高中生爆发超自然力量、造成全镇大屠杀惨案的故事。金在 1973 年写出这本小说、以两千五百元的代价卖给双日出版社时,出版社并不特别看好这个恐怖故事,拖拖拉拉了一年才正式把书出版上市;不过,让所有人(包括当时的史蒂芬金自己)跌破眼镜的,是这本书甫於书店亮相,就卖了四十万本的事实。

从这一年开始,金正式成为通俗文学的王者。

金的第二本长篇故事《Salem’s Lot》在 1975 年出版,接下来的廿多年间,史蒂芬?金大量地创作:描写疯狂圣伯纳巨犬将受害者困在车里无助等死的《Cujo》、叙述雪山中巨大孤寂感觉的《The Shining》、描绘出迷宫般下水道系统及居住於其中伺机吞噬孩童怪物的《It》、讲述所爱之人复生之后可怕情境的《Pet Cemetery》……这些长短篇故事,都亳无例外在畅销书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史蒂芬?金打开一扇扇窥探恐怖世界的窗,在不同的场景里上演令人无法转移视线的剧码。

吓人的情节和恶心的怪物,真的有这麼大的力量吗?

销售量极好、高踞排行榜首的书,当然不一定是「好书」、「值得读的书」,或者「不是文字垃圾的书」。相对於学院派的、严肃的「纯文学」作品而言,通俗小说或者类型小说无疑地比较能够符合绝大部份阅读者的口味:以大家都能明白的写作方式讲述故事,以恐怖、超现实、科幻及谋杀等等大众熟悉的题材为主轴,以惊险或慑人的情节让读者不忍释卷地一路追随角色们的脚步向结局迈进……这些特色让这类故事好写好读,而且好卖——虽然如此,但这类故事不一定就得等於「肤浅」。

至少就史蒂芬?金的小说而言,这个等式并不成立。

在金的成名作品《Carrie》里,除了青春期超能力少女大屠杀的重口味主菜之外,《Carrie》的故事还触及所有人在青春期都得面对的同侪问题、校园里也许不严重但却令人精神紧张的暴力,以及渴望友情同伴、但当开始成群结党后却不知为何无法控制的残暴……等等副餐。这些隐在大众口味之中的副餐,其实才是金的作品里随处可见的真正主题,但他替这些严肃的材料包覆了通俗易懂的糖衣、天马行空的情节,於是无论是否真的读到了故事肌理内含的喻意,读者都会认为自己读了个有趣的故事。

而也正是这些包裹在通俗故事里的核心,让史蒂芬?金的小说与众不同。

神奇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成年时代的梦魇回归,可说是史蒂芬?金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主要骨干。所有读者几乎都能在这几个支架中,找到与自己成长背景相似的部份:《Carrie》里令人倍感压力的学校生活、《It》中幼时好友的奇妙感情及成年后理所当然的遗忘、《Sometimes They Come Back》里再度面对童年阴影的恐惧……这些成份让读者对金笔下的故事角色感同身受,进而因超现实的情节目眩神迷。在金的故事里,角色们终究得以一种不逃避的态度去正视这些过去的梦魇;而在故事外的现实世界里,金的故事,就是读者们用以面对自己记忆深层魔物的镜子、抒解心结的手。

此外,这种作者、创作物及读者之间的纠葛,则是另一种史蒂芬?金的爱用元素。

在《Misery》里,我们可以读到自认为是作者「天字第一号书迷」、渴望认识作者、进而想要左右作品发展的读者;在《Secret Window, Secret Garden》里,则有面对来自陌生人的剽窃指控时想尽办法都无法证明自己才是作品原创的作家。在《Dark Half》中,使用另一个笔名写出黑暗作品的作者想要结束这个分身的创作生涯,没想到这个在现实里子虚乌有的角色却在此时日益鲜明了起来……在这些似幻似真的故事里,我们甚至可以瞥见史蒂芬?金自己的身影——金曾经用理查?贝克曼(Richard Bachman)这个笔名发表过几篇科幻故事,也曾在八○年代宣布将不再让贝克曼出现。但贝克曼不仅没有就此消声匿迹,还在金发表《Desperation》一书时,同时出版了一本叫《Regulators》的作品,这两本作品不但内容元素暗暗相通,由插画家 Mark Ryden 所绘制的两书封面还能合并成一幅完整的画作。

事实上,不管这些神秘的妆扮,不写恐怖小说的金,一样有著傲人的成绩。

金的非恐怖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可能是一九八二年出版的《Different Seasons》。这本书除了照样占据畅销榜首之外,书里收录的四个短篇故事之中,已经有三篇被改编成电影——讲述监狱中仍有希望的《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被改编成「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译为『刺激一九九五』)」、描写小男孩找上老纳粹的《Apt Pupil》被改编为同名电影「Apt Pupil(台译为『是谁同我玩游戏』),《The Body》里童年死党们一起出发去找传言中尸体的故事,则被改编成「Stand By Me(台译为『站在我这边』)」;这些故事里并没有浑身淌著黏液的蜘蛛型怪物,也没有具备自我意识的各式车辆,但仍然吸引了读者们的眼睛,并且让一向对史蒂芬?金恐怖故事不假辞色的严厉书评们挑不出毛病、说不出话来。

除了上述的几个故事之外,史蒂芬?金还有大量的小说被搬上萤幕。

一九七六年,导演布莱恩?迪帕玛(Brian De Palma)将《Carrie》搬上大银幕拍成同名电影,从此之后,金的小说作品找到了另一个发展的象限:鬼才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执导《The Shining》)、擅拍恐怖片的约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执导《Christine》)、新锐才子布莱恩?辛纳(Bryan Singer,执导《Apt Pupil》)等人,都曾经执导过由史蒂芬?金笔下故事所改编的电影;时至今日,由史蒂芬?金原著所改编的影集或电影,已经超过七十部,而且仍在持续增加中。

不过很可惜的是,大部份的史蒂芬?金电影与小说相较,并不特别出色。

主因之一是史蒂芬?金喜欢用大量的篇幅叙述故事主角的种种背景及人格发展过程,这些情节放进电影之中容易过於冗长琐碎,不易处理;另一个原因是许多改编者将大多数的注意力投注在恐怖情节上头,而金所特意著墨处理的人性层面於是在几十分钟的影片中显得浮面,以致整部电影流於次级。虽然如此,但若是编导能够适切地掌握住故事的重点、删去枝节,史蒂芬?金的故事就能在大银幕上展现那种独一无二的说书喵攘Ιぉぁ窽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一直在【International Movie Database】站台的「最佳电影」票选上占据亚军席位(仅次於被喻为影史经典的『The Godfather』),就是史蒂芬?金说书功力的最佳证明。

一九九九年,史蒂芬?金在散步时被一辆失控的厢型车撞上,差点送命。

幸运的是,金活了下来。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间,史蒂芬?金找出一份旧手稿,决定利用工作帮助自己继续生活。这本溶合了金的回忆及详述他写作技巧的《On Writing》,在 2000 年上市之后,再度成为抢手的热门货色;金在书中以轻松自嘲的口吻叙述自己成名之前的趣事、以独具一格绝不八股的语气向读者建议进行创作的方式,让这本标题看似写作教材范本的书读来非但不至於呆板枯燥,而且还充满了在字里行间感受史蒂芬?金独特幽默的乐趣(不过,本书的中译本译文谬误甚多,实为憾事)。

史蒂芬?金的传奇,仍在继续。

在复原之后,史蒂芬?金不但没有停下创作的工作,反而将触角伸得更广:他在网路上以付费下载的方式写了短篇故事《Riding On The Bullet》、完成了剧本《Strom Of The Century》……时至目前为止,每年仍有令人赞叹的作品面世。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金的大部份作品都是令人惊异的、毛骨悚然的故事,这些故事提供读者们另一个观察现实世界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去,世界将变得熟悉却也光怪陆离、平凡但充满神奇。虽然有许多不可思议,但却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明了的实际因子埋藏其中,使读者们在每篇恐怖、惊悚的故事里,都看得见现实生活里的种种真实反映。

是的。在恐怖面具后讲故事的史蒂芬?金,依然带著最贴近人性的表情。

我只看过他的恶兆,挺不错的.另外本特利利特的也不错.

我看过很多本,都很不错,尤其喜欢《黑暗的另一半〉。他的作品前面的铺垫都很长,得耐心看才行,我觉得一般都是中后部最精彩。
推荐你看:闪灵(看完后我都不敢看我家浴缸);神秘火焰(那个小女孩很勇敢);厄兆(伟大的母亲);橵冷镇(又一个吸血鬼的故事);杰德罗的游戏(心理恐怖)……
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