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滨上海专柜:关于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0:56:03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收集500余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

此处可下载:《聊斋志异》http://www.down911.cn/SoftView/SoftView_199.html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回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
(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
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近500篇,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作品:一种是几百字甚至几十字的奇闻轶事;一种是长达数千言、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是真正的短篇小说。这两种作品大概各占一半。聊斋真正的短篇小说能从前人作品找到“本事”(原型)的又有大约百篇,也就是说,将近二分之一的聊斋小说不是蒲松龄独创,而是改写前人作品,鲁迅先生曾经说《聊斋志异》“亦颇有从唐传奇转化而出者”。蒲松龄改写前人作品一曰出新,二曰求异。或者将前人作品点铁成金,或者对已是名篇的前人作品另辟蹊径,写出别样风情。蒲松龄改写传统题材,有几十篇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画壁》、《种梨》、《陆判》、《香玉》、《促织》、《画皮》、《向杲》、《侠女》、《续黄粱》、《赵城虎》、《胡四娘》、《劳山道士》、《莲花公主》、《姊妹易嫁》等。改写传统题材是《聊斋志异》成书的重要途径。蒲松龄是如何改写前人作品并成为名篇的?从几个方面把聊斋名篇跟它的“本事”(原型)对照,就一目了然了。

让传统题材绽放思想芬芳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贪官污吏横行,土豪劣绅欺压良民,老百姓水深火热。蒲松龄借改写传统题材,刺贪 刺虐,巧妙抒写人民苦难。《促织》、《向杲》、《续黄粱》是突出代表。

《促织》一事早就见于《明朝小史》:“宣宗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都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因为一只小促织,一对夫妇丧命,是小说的绝好材料,《明朝小史》却只是简略记录。

蒲松龄做了脱胎换骨再创造,故事更丰富曲折,也更震撼人心。在聊斋故事里,皇帝让地方上供蛐蛐,不是传统产蛐蛐的地方,而是不产蛐蛐的华阴县;不是偶而要一次,而是要经常供应;皇帝玩促织的结果,不是促织贵数十金,而是民不聊生,官吏借此搜刮,百姓倾家荡产。成名因为促织,家产赔尽,自己被打得脓血淋漓。老百姓还不如小蛐蛐!最好的促织的获得,《明朝小史》写骏马所易,骏马所易虽然金贵,但毕竟有骏马可易,蒲松龄让几十岁的读书人成名像儿童一样捉蛐蛐。捉蛐蛐的过程,从巫婆算命,到成名亲自到大佛殿捉,写得细致生动。蛐蛐死则是因为成名的儿子揭盆观看,比《明朝小史》里妻子看更可信,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故事结局,《明朝小史》里是夫妇都死了,当然可悲,聊斋写得更加深刻,更有讽刺意味,平时最疼儿子的母亲因为儿子弄死了蛐蛐,说儿子死期到了;天真的儿童为了一只小蛐蛐投井自杀。《明朝小史》里促织被公鸡啄食造成悲剧。蒲松龄笔下促织却能斗败大公鸡,还能伴随着音乐跳舞。皇帝一高兴,一人得志,鸡犬升天。抚臣得到皇帝奖励,让县宰录取成名做秀才。成名成了一个擅长养促织的人,没几年时间,田也有了,楼也有了,“裘马过世家”。

蒲松龄这样改写促织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天子偶用一物,就能造成百姓卖妇贴儿的惨剧,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只知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和媚上邀宠、残民以逞的官吏。

需要说明的是,《促织》是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聊斋名篇,遗憾的是,教科书把版本选错了,从而也将蒲松龄的艺术构思分析错了。《促织》有蒲松龄亲笔手稿存在,教科书却采用了蒲松龄去世后若干年出版的青柯亭排印本,这个版本增添了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教科书《促织》“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幻想的,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的发展。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所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从蒲松龄的手稿看,魂化促织根本不是蒲松龄的“作者幻想”,反而违背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导致人物形象扭曲和聊斋神鬼狐妖艺术意蕴的表浅化、直露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笔者曾有专文分析。

让传统题材绽放刺贪刺虐思想光辉的又一范例是《向杲》。

《向杲》跟六朝小说《述异记·封邵》当官的化虎吃老百姓有关,更直接的师承是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张逢》。张逢偶尔投身一片绿草地,变成“文彩斓然”的猛虎,因为不愿意吃猪狗牛羊,就把福州录事郑纠吃了。张逢恢复人形后把变虎食人的奇遇告诉众人,被郑纠的儿子听到,“持刀将杀逢”,因为人化虎食人“非故杀”,不了了之。

向杲化虎是对张逢化虎的再创造。张逢化虎是奇特的,又是偶然的,张逢假如不遇到那片草地,就化不了虎;张逢和郑纠之间也没有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向杲就完全不一样。向杲化虎也是偶然,是一位道士“以布袍授之”,易袍后“身化为虎”。但向杲化虎却是必然和必需的:

向杲的哥哥给恶霸庄公子所杀,官府受贿,向杲“理不得伸”。庄公子又得知向杲“日怀利刃”要伏击他为兄报仇,请了“勇而善射”的焦桐做护卫。向杲要想报仇,不管是官了还是私了,都无法报。他只有化成老虎才能把恶霸的脑袋咬下来。又因为人化虎的事荒诞而没有根据,虽然向杲明白地承认“老虎就是我”,庄公子家却无奈他何。这样的复仇比起手刃仇人要高明得多,既能报仇雪恨,又能保护自己。

人化虎,是古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向杲》则是蒲松龄运用天才构思创新,人化虎成了对付黑暗势力的法宝。蒲松龄的人虎之变写得很生动,向杲变成老虎后先是“惊恨”,接着就想:“得仇人而食其肉”也很好。人化虎的心理写得妙,虎恢复人形更精彩。向杲化成的猛虎咬死了庄公子,庄公子的保镖焦桐箭射猛虎,向杲所化之虎被射死,向杲就回到人间,合情合理。主人被老虎咬死,保镖射虎,保镖不射,老虎不死,向杲不生。蒲松龄在“异史氏曰”里说,天下令人发指的事太多了,使人恨不能暂时化作老虎对付这个黑暗社会。《向杲》是中国小说史上“人虎换位”最成功的作品。

让传统题材绽放刺贪刺虐思想光辉的第三个范例是《续黄粱》。《续黄粱》是在唐传奇《枕中记》基础上做的批判黑暗吏治的新文章。《枕中记》写卢生在一家客店做梦,位极人臣,富贵荣华,醒来发现入睡前店主人蒸的黄粱未熟,体会到人生如梦,对功名利禄丧失了兴趣。《续黄粱》不像《枕中记》宣扬黄粱一梦、繁华转眼成空,而是借梦对黑暗官府进行全景式素描。《枕中记》的卢生毕竟还有建功立业的济世抱负;《续黄粱》里的曾孝廉没入梦就琢磨得势后如何结党营私;入梦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奴隶官府、卖官鬻爵、枉法霸产、鱼肉百姓,死后在地狱里受到上刀山、下油锅的严厉惩罚,再世做女人,托生到乞丐家,给人做妾并被杀。蒲松龄自己认为《续黄粱》可算《枕中记》续篇,因为时代不同,它们的思想意蕴很不相同。《枕中记》是“人生如梦”的思想符号;《续黄粱》却“刺贪刺虐”,是对黑暗吏治全景式素描。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2921.html?fr=id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