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大叫的图片:我是汉族的,可是我女朋友的回族的,请问能不能在不伤害家人的条件下结婚。需要怎么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8:41:03
如果成功,给钱!
我说的不是吃,吃是小事
主要的怎么把她家里人说服
麻烦你们有点头脑,OK?

她家人会尊重她的选择的,没什么需要担心的。

尊重对方的宗教,传统,生活习惯.

你最好不吃猪肉,即使吃了,出于尊重对方,也不要对她说,不要让她知道。

把你们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古兰经》规定,女孩九岁,男孩十二岁为“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伊斯兰教流行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第姐妹结婚,同时,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回族婚事先从订婚开始,媒人前往女家提亲,女家父母一般不表态,等到回族节日,男女双方及父母互相相看。如果相中,在下一个主麻日前,女方才收下媒人带来的男家送的茯茶等礼物。订婚这天,女家把男家送来的茯茶分成若干小块分送亲友邻里,并给未来女婿回送由姑娘亲手缝制的衣帽鞋袜等礼物。
结婚吉日由阿訇挑选。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双方家长分别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经赎罪,然后女家为新娘开脸、沐浴,男家为新郎修面、沐浴。 婚礼当天清晨,阿訇在男家跪诵《古兰经》,饭后,新郎在伴郎、媒人及阿訇的陪同下,带上核桃等礼物,到新娘家娶亲。婚礼大都在女家或清真寺举行。先由阿訇诵读《古兰经》,然后念《尼卡哈》经,为新婚夫妇祈祷。仪式结束后,双方家给围观的人们撒核桃、红枣等喜果。
解放后,回族的婚俗有很大的变化,城市青年订婚、结婚的日子不一定选在主麻日。新娘的装束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新娘要脱下少女带的绿色盖头,换上黑色盖头,现在有的回族新娘头带白色小帽,大多数妇女把头发露在外面。在通婚范围上,虽不禁止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通婚,但单向民族内婚习惯仍然存在。
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回族实行有限开放的婚姻制度。 回族视婚姻家庭为人生的必然过程(“瓦直卜”,意即“当然”),反对独身,支持寡妇再嫁。历史上回族经历过从开放的民族外婚制向以民族内婚制为主,辅以“族外教内婚”的有限开放婚姻转化的过程。唐宋元时期的回回先民多娶“汉女”为妻,回回民族形成后,以民族内部通婚为主。与外族通婚,多为回男娶汉女,对方入门前要举行皈依伊斯兰教仪式。在当代,一方面城市回族青年中的族外婚姻比例正在上升;另一方面,乡村中回族通婚半径正在缩小。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一夫多妻制的比例也很低,这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关。回族的婚姻程序有相亲(彼此了解对方家庭、举止、相貌)、定婚(从道义和宗教方面订立婚约)、纳聘礼(赠送给女方适当数量的聘金和衣服)、定日子(商定结婚日期)、举行结婚典礼等。其中结婚典礼最为隆重,有穿喜衣、迎亲、接亲、念“尼卡哈”(证婚词)、撒喜果、闹洞房、耍公婆、认大小、摆针线等大小仪式,十分热闹,别具风格。
昭通是我省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在回族瑰丽多姿的生活习俗中,奇趣的婚俗文化别具一格。
说亲
男方看中女方或打听到某家女儿未婚,便托人前去打探,俗称“说媳妇”。媒人携茶1斤去到女家,女家父母暂时收下“见面礼”,说些“托靠真主襄助”的话,但未置可否。因为“一回不打狗,二回不倒茶,三回四回才给话”啊!第二次,媒人领着小伙子,并把男家备办好的两份礼物(每份含茶叶、红糖等)一份留己,另一份送至女家。女方父母经过了解,有意开亲,即将礼物收下。一段时间后,媒人再次前往女方家,当被告知“喜欢”,说明已经“给话”,姻缘已是“定然”中事。
订婚
女家“给话”后,由男家订一吉利日期(一般为星期五“主麻天”),备上一定彩礼(茶叶、红糖、现金等),经济富裕者还要预备一定首饰,由媒人送到女家,称“纳瓦尔德”(意即凭真主的定然,自此双方均不反悔)。至此,两家互称亲家。
通信
订婚后两家相互往来,经双方父母协商同意,男家请阿訇“看期”(一般推出1———3个日期供选择),由媒人送到女家,当女家择定某一婚期后,男家便在吉日前夕捎上钱、物送给女家,好让其备办嫁妆,称为“通信”。吉日来临,又送去壮牛肉1腿、大米3升和红糖、茶叶、盐巴各1斤,以及衣服、布料、首饰等,给女家“过礼”,以待隔日迎娶。
这期间,姑娘不再下地干活,而是坐在家里赶做嫁妆。只见她专心致志飞针走线,在洁白的布料上绣出奇花异鸟,使飞龙走凤跃然其上,缝成一件件精美的帐帘、门帘和一幅幅耀眼的枕套、围裙。此时此刻,想到父母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自己抚养成人,还来不及报答养育之恩,又要远离父母,另走他乡。对乡亲、对父母兄弟和儿时伙伴的眷恋、忧伤,一时涌上心头,止不住的泪珠儿扑簌簌地流淌下来。一旦有人到来,姑娘更要边哭边诉,用那情意绵绵的歌声,表达对来人的感激眷念。每当听到这情真意切的泣诉,五尺男儿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便是姑娘出嫁前的“哭嫁歌”。
迎娶
正客佳期之日,男家接亲队伍在媒人率领下,带上几件衣服、1条裤子和1块头帕(表示新娘已穿婆家衣服)前往女家。旧时一般用轿或马,现为步行或乘坐汽车。用完早餐,女家发亲,由新娘之叔或兄从屋内抱出新娘坐进轿(车)内,在陪嫁箱柜、妆奁的引领下,接亲者打头,新娘居中,送亲者殿后,浩浩荡荡前往男家。接近村头,男女老幼围着新郎翘首迎娶,表兄弟、小叔子们早已摆开架势,准备耍闹新娘一番:有的将新娘拉下轿(车)想方设法去掐几把,有的用竹筒水枪喷射,若遇雪天,新娘和送亲者免不了要“吃”雪团一顿好打。为避“袭击”,新娘被送亲队伍簇拥着一阵小跑,直到进入洞房才得安稳。
念“尼柯哈”
傍晚,当客人们餐饮结束,便按伊斯兰教规,在整洁的厅堂里举行念“尼柯哈”(证婚词)仪式。阿訇端坐堂上,新郎着崭新服装相对而跪。当告知两厢情愿,并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阿訇开始宣讲伊斯兰教义,阐释敬侍双亲、兄友弟恭、和睦邻里、勤俭持家等做人道理,由阿訇代新娘向新郎问妥“可宾”钱(花烛夜须如数付给),尔后正式诵念证婚词(阿拉伯语),最后撒喜果(多为核桃、糖果),让儿童们抢吃取乐。
送走阿訇后,青年们(新郎、新娘之表兄弟)设法“请”出新娘子,与新郎围在一起嬉戏耍闹,出些“节目”让新人去做了取悦众人。随即,又令新娘逐个端递糖茶,得到“封赠”后方得端给下一个。这些封赠均为老表们即兴编诌的“四言八句”(如:这杯糖茶好不好,明年生个满山跑;这个盅子花又花,来年生个胖娃娃等),闹至深夜方散。
整个迎娶过程不鸣鞭炮,不敲锣打鼓,新郎新娘亦不拜天地父母,一切都在平静中井然有序进行。
次日饭桌上,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们添饭。饭毕用茶,新娘端杯子,新郎提茶壶,依次给亲友敬茶,边递边称呼。最后,新娘“端东西”,即把自制女红礼物捧送亲友,如给公婆一对绣花枕头,或两副“脚布手巾”,送叔伯兄弟姑嫂或一双鞋,或一条绣花裤带、一块绣花手巾等,以展示自己的女红技艺。对方则回赠钱币若干。至此,一台热热闹闹的婚礼结束,村子里又多了一对恩爱夫妻。
还有一点就是千万甭跟人回族的朋友提“猪”!

我来回答你(我朋友也是回族):
根本就不用太担心
首先 你要尊重民族习惯等
我和我同学交往时 他就没要求太多
虽然他是个很讲民族传统的人 而且很有民族感
比方吃猪肉的问题
他遇到了就会婉言让人不吃或离开他身旁
但绝不生气
他觉得只要别人不知道他的民族 或忘记了
不是故意冒犯的话 没什么生气的
回族是一个民族 和汉族一样 就是礼节多一些严一些
你不要有心理负担
当然 你是终身大事
自然要注意一些
看看回族风俗介绍
自己在日常多操心
不过 有时就是不慎冒犯了
我想你女友和女友家人应体谅
不是故意的话 一家人该多包容

至于你和女友结婚 那更是简单
她爱你 愿意嫁你就成
她家人有什么反对的
恋爱自由 结婚自愿 是婚姻法规定的
她家人要是拿民族问题来压你 就更没道理
民族平等 不得歧视 是宪法规定的

别管家人的看法,俩人真心相爱就结婚。她幸福就好,关他妈的,乱七八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