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小肚煲干车前草图片:什么是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19:09:38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做好事么? 那什么又是好事?

是一群人共同默守的规矩吧!不是法律,是可以不守的哟!

定义道德
[586] (2005-10-28)

论道德的书不少,国外的有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康德的《论道德情感》;国内最早的有老子的《道德经》。而涉及道德的评论则多如牛毛。

老子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世事生、化、转变的存亡道理,太过深奥,现今的道德理论和概念与〈道德经〉所描述的相去太远了。而各种关于道德的论述是什么情操、情感、同情心、善、…等等,我认为都言之未尽,故此凑个热闹也来小议道德。

以前对道德论述都难以有固定的定义,在此我对道德定下颇具共性的定义,具体描述如下:道德是社会的一种共同期望值,人们对它有追求达到的需求。

社会期望值有许多,容易达到和遵守的就成为了法律,次一级的期望就成为了准则和规范。难以达到的,大家又都很希望完成的标准就成为了道德。

道德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社会、文化、宗教、群体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这是因为不同的期望值所造成的;不同的时间也会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因为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因此期望值也发生变化。

社会对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同样的男欢女爱,在平常人来说无可厚非,可是对于禁欲或节欲的僧侣或教士来说就是相当不道德的事。平常人通过帮别人的忙获得利益就没什么可说的,可是如果是领了工资花纳税人钱的官员通过帮别人的忙来获取利益就是不能容忍的不道德的腐败行为。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来看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定的,难以统一的,这也是道德的统一定义迟迟没出现的原因。

但是,人类也有一些共通的、统一的道德标准,助人、不欺骗、尊老敬幼、热爱国家、热爱民族、……,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期望值。

一个国家和社会除了历史习惯形成的期望值也即道德观念外,还有一些期望值即道德观念需要当政者来进行引导的。如对国家建设贡献大的、见义勇为的进行奖励就可以形成见义勇为和争为国家做贡献的社会风气,久着这些就会形成期望值变为道德观念,相反的事物就会被视作不道德的。因此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保持一贯性很有利于观念的形成。

在国际社会中道德的观念经常的发生冲突。恐怖分子认为道德的为宗教和亲友复仇的观念,在帝国主义者来讲就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这就是道德的冲突。宗教和文化不同的冲突看似难以调解,可实际实行起来却不难。看看新加坡,不同的种族、文化、宗教在一起和平的相处,就知道儒家文化的魅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就预言过:“今后的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核心”。

期望值出来后,也即道德标准被人接受后,它还有发生作用的机制。当有些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后,法律惩罚不了时,道德就起作用了。因为大家认可的标准被公然的践踏,也就必然的引起公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不与来往或限制他的行动,总体的效果就是使不道德者受到即期或远期的损失。例如:美国侵略伊拉克,几乎全部国家都认为是不 道德的,可是有没有什么的惩罚机制,可是大家对它这种做法的戒备与提防致使美国的影响力下降,因此也增加了美国的各种政治成本和其他的成本,总体的、长期的令美国遭受损失。迫使美国现在就逐步改变自己的策略。这就是道德的作用机制。因此中国的 “己所不欲,勿施他人”是长期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因此道德的定义可以是这样的:道德是社会或特定群体的共同期望值,是一种行为的标准,人们对这样的标准有努力达成的期望。道德有限制和惩罚不道德的有力机制。

不会给他人带来烦恼不影响社会关系,自己无愧的就是道德。

有道方可有(德)得,而实无所(德)得

为何?了不可得,实相可以证入,而不可以分别意识

妄测!

常清静经------王重阳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 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

“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

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

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

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於空。观空亦空,

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音:chen)然常寂。 寂无所寂, 欲岂能生?欲既不生,

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 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 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

妄心, 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

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之者,常清静矣

zhuao1997: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戕人慧命,甚于砍人脑袋/

如能随顺诸位之愿望,甚至启发道心,实乃诸佛菩萨之加庇/

其功德尽皆回向一切众生,若有错误,还望诸位善知识指正/

1 活着做什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生:本来清静圆明,为何产生世界: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文殊

3 死:A业果成熟直接去净土或地狱

B 其余,先经过中有身(免强说是灵魂)大约最长49天,再投胎或化生。

C 去净土的学业成就,还要回来度众生;去地狱的灵光闪现,还会上来重新修行。

4 梦为何物——独影意识——第六意识的反面

5 学人为什何不能有显著的成就——玩弄佛法,拿佛法来消遣。

6 菩萨:大道心众生,古译;玄奘以后翻作觉有情。大心凡夫就是菩萨。

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烦恼;觉悟,是方向对准。航海,方向准,暂不见彼岸,必到彼岸。

7本愿:世世都发这个愿。本是真如本性。没见性人,从识里面建立愿心。法身菩萨本愿,不为外境所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也如如不动。

8如想去除病痛,摆脱烦恼,实现愿望,乃至明心见性,了脱生死,内圣外王请先阅读

南怀瑾,净空法师的著作/因为容易看进去,然后再阅读原文大藏经!

生存之后的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