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要结婚要恋爱迅雷:诗词中的平仄声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05:41:49
比如说<<江雪>>一诗中的每句最后一字的读音为什么要那样读?

你如果不知道,我告诉你一个简单的辩别方法
一个字如果是平声,意思就是这个字读[第一声或是第二声]
一个字如果是仄声意思就是这个字读[第三声或是第四声]
当然这是指现代的,古代的字发声和现不一样,多一个声,现已不存在了.
写诗时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讲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不论,第二四六个字的读声要平仄分明例如“-平-仄-平-”或“-仄-平-仄-”,“-”表示不论的字。
如上句“-平-仄-平-”则下句要“-仄-平-仄-”这就是“律诗要讲究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一下,你所说“<<江雪>>一诗中的每句最后一字的读音为什么要那样读?”是指哪样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三个字均为仄声字——这是一首仄体诗。
而仄体诗的格律一直是学术空白,一直以来都没有学者研究它。
比如《悯农》《春晓》《寻隐者不遇》等都是仄体诗,因它们只有几百首,数量少,所以可以不考虑。大学教诗律时,也只分析押平声韵的近体诗。
另外切记:因为“入派三声”,所以现在读阴平和阳平声的字中,混有大量的入声字,而入声字是属于“仄”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o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平声指音调的一、二声
仄声指三、四声
够通俗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