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 静悠txt:蛤蚧怎样鉴别雌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23:22:46

蛤蚧,学名叫大壁虎,属于爬行类壁虎科动物。蛤蚧具有补肾、温肺、壮阳、益精血、止喘咳之功能。广泛用于治疗虚劳喘咳、气喘、咯血、消渴、肺结核、神经衰弱、老人脚冷膝软、阳萎早泄、小便频繁、心脏性气喘等症。用生蛤蚧泡酒便成著名的蛤蚧酒,誉满国内外。目前蛤蚧制成品有“蛤蚧精”、“蛤蚧定喘丸”、“蛤蚧大补丸”、“蛤蚧补肾丸”等。蛤蚧无论是生的、干的、泡成酒的还是加工制成品均十分畅销。

  一、形态特征

  蛤蚧形如壁虎。身长约34厘米,胸背厚4—5毫米。其体色因栖息环境不同,有黑褐色,黑绿色,灰褐色等。体内散布有白色、灰白色小点和锈点、淡红色、棕黄色等图形斑点,在头背和体背还有黑褐、深灰、蓝褐等横的宽条纹。腹部色较浅。尾具有6—7个灰白色环、四肢短小,只能爬不能跳。脚很特殊,有5个脚趾,能吸附峭壁。蛤蚧的皮肤很粗糙,有点象癞蛤膜,皮肤缺腺体,很干燥,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大,上下颇有很多细小牙齿。全身密生细鳞,头和背部的鳞细小,呈多角形。胸腹部的鳞较大,均匀地排列成瓦状。尾鳞不规则,排成环状。

  二、生活习性

  蛤蚧多生活在峰峦突几,岩石暴露,植物稀少,仅覆被些次生灌木丛的石山上部,人迹不易到达的岩壁裂缝中。蛤蚧穴居的石壁缝隙不大,刚好在内行动自如,缝隙的曲直不走。蛤蚧经常保持栖息环境清洁,壁缝内的粪便或杂草,都一定要搬出洞外。蛤蚧也栖居枯老中空的大树中段的树洞内。也会栖居在居民住房的屋顶、墙壁以及城墙缝之内。

  在自然条件下,每年3—9月初是蛤蚧活动时期。清明节后,开始蛰眠,5月至7月为蛤蚧活动盛期。每天早晨6时至7时左右,中午12时左右,晚上7时到12时左右为鸣叫时间。鸣声为“咯一蚧”。一般三龄蛤蚧,连续鸣叫约13次,停歇一定时间后再叫。 l一2龄,呜叫8一10次。不满l龄,呜叫2—3次。由此,可根据蛤蚧的呜叫次数,估计蛤蚧的年龄。

  蛤蚧的体色,能随外界环境的光度、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一般在阳光下,变成灰褐色,在阴暗的条件下,变成黑褐色。

  蛤蚧怕冷又怕热,既伯风又怕雨。喜栖居于干燥凉爽丽较深的石缝内。一般在天气晴朗和凉爽的清晨,多在石山中部活动,傍晚多爬到上部活动;在多云无风而较闷热的傍晚,则迁移到石山下部的崖壁缝内活动。在炎热酷暑天或久爬出洞外,伏于岩石上晒太阳。蛤蚧在天冷时居深洞,天暖时居浅洞;刮风的天气,常迁移到背风的山坡去住。天气寒冷时就进行冬眠,若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又能恢复活动。

  蛤蚧遇到敌害时,先张嘴回击,但敌我力量悬殊,则弃尾逸逃,丢下尾巴。刚断之尾能弹动,借以迷惑对方,蛤蚧便乘机逃脱,免受危害。

  蛤蚧多是一雌一雄成对在在石壁缝内活动,当雌雄分散后,雌性会不断地鸣叫,彼此寻觅。很少见到3—4只合群一起活动的。

  蛤蚧有冬眠习性。每年立秋后,停止鸣叫,潜伏在300厘米深的崖缝中,不食不动地进行冬眠。

  三、分布

  蛤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以广西产量为最大。国外在印度、东南亚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