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马和樱乃的小说:"适可忍 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3:09:35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上述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这个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而且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所以他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的说”八佾舞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 八佾(yi)》
意思是说,如果这个都可能忍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忍耐的?泛指事情、事态恶劣到不能容忍的程度。

应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在古汉语里是个代词就等于现在的“这个,这”整句的意思就是说这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出自《论语• 八佾》 佾读yi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 八佾(yi)》
意思是说,如果这个都可能忍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忍耐的?泛指事情、事态恶劣到不能容忍的程度。

意思是说,如果这个都可能忍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忍耐的?

依文解意,三世佛怨,我们得先看看八佾是什么意思,以及说这句话的背景---所以我不同意传统的解释
--应该这样解释才对:

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 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 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敢做...

南怀瑾《论语别裁》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

首先,我们对本篇篇名作个简单的解释:八佾——“佾”与“仪”同音,如今

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用现代的名称,可说它是

“文化舞”,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当时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举行国家大

典,代表国家的精神,用作余兴的舞蹈,典礼开始的礼乐。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

有八排;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

共四排,叫四佾。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礼乐、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详规定。

那么,孔子为什么在这一篇里教起跳舞来了呢?不是的。这篇书的全部重心,

以现代用语说,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内容讲“礼”。礼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

生做学问之所在。只是因为当时写文章的习惯,而用了《八佾》这个名称做篇名。

“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五经中《礼》

这部书是不能不研究的,尤其因为它偏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同时包括形而上

宗教哲学的问题。但本篇是以过去的观念而言,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文化”这个

名词,与过去的观念不同。过去的观念,文化偏重于人文——人伦的道理,即是伦

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现在“文化”这个名词的含义,包括了政治、

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等归纳起来,成为文化的总体。因此,对

于“文化”为一名词,古今定义的不同,为了讲书的方便,应该先有一个认识。我

们说《八佾》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谓“文化”的定义而言的。

第一篇《学而》,是个人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也就是为学的外用;第三

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放在《八佾》

篇中,这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当孔子时代,鲁国有三家权臣,即所谓权门,而且不是普通的权

门,是可以动摇政权的权门。这三大家是孟孙、仲孙、季孙,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

整个政权都操在他们手上,鲁国当时的国君就那么可怜。

季氏这位权臣,有一天高兴起来,在家里开家庭舞会,结果,玩出天子的味道

来了。照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摆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天子的

味道,要与中央抗衡,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有人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就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后世学者们的解释,好像孔老夫子听了这件事,大

发脾气,握着拳头,敲响了桌子,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

许他去干,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实上,并不是后儒们所解

释的这样,假如真是后儒所解释的一样,那么《学而》篇当中:“温、良、恭、俭、

让”形容孔子的五个字里的“温”字,要用红笔打×了,孔子的修养就不行了。

很简单,《为政》篇不是刚说过孔子能不能先知的问题吗?其实孔子早已看出

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

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

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

做得出来,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并不是

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这些很明显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转个弯来把它乱解释。

不但如此,那时社会变乱得很厉害,正如现在所讲的文化堕落。现在再看: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哪三家呢?就是这季氏三家权臣,他们不但眼里没有顶头上司的鲁君,连中央

的周天子,他们也不放在眼里,结果不但在家里开舞会,摆出八佾之舞,还在家里

宴客完了撤席时,奏起天子所用的国乐来。“彻”就是撤宴撤席,“雍”就是天子

所用的国乐。他们三家权门,竟在家里奏天子所用的音乐于宴席之中。所以孔子引

用古代的诗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央政府天子奏“雍”

这支国乐的时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即当时的诸侯)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

后天子从中间走过。因为天子本身代表国家的精神,所以态度也非常庄严,绝不会

左右乱看。而现在这三家权臣,拿了中央天子用的这种庄严的国乐到家里开舞会,

真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换句话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是由有权势的

人所引导的。所以孔子非常感伤,接着感叹起来。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