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王之天然呆养成计划:骨巨细胞瘤,你有多少了解?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2 11:41:33

骨巨细胞瘤常称良性骨巨细胞瘤或破骨细胞瘤。它是比较多见的原发骨组织肿瘤之一。其主要组织成分为类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和比较瘦小的梭形或圆形的基质细胞。近十数年来对它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种局部破坏性较大、生长活跃的肿瘤,经过搔刮治疗以后,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可能复发,甚而恶变,并发生远处转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伤或经久不治而发生恶变,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组织形态一开始就有趋向恶性的征象,或基本上是一种含有多量巨细胞的恶性巨细胞瘤。因此,把它们一律称为良性骨巨细胞瘤不符实际,而且给大以不应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的骨端,其好发部位顺次为股骨下端、桡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胫骨上端。但任何由软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发生骨巨细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颌骨所产生的骨巨细胞瘤,亦不在少数。
骨巨细胞窘由软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样组织所构成,无纤维包囊。由于瘤组织易出血和坏死,故可出现多种多样的病变。因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使肿,自呈红棕色或绿色。血肿的纤维化可使肿瘤呈灰白色。瘤组织坏死,可使肿瘤呈黄色或形成假囊肿,囊内可能含有胶状或棕色液体。骨质因肿瘤扩张压迫而萎缩。当骨膜下的皮质骨萎缩消失后,骨膜即产生新生骨,在肿瘤进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继续反复,以致在x线照片上皮质骨似乎有被肿瘤由内向外扩张而变薄的错觉。在显微镜下可见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组织为多核巨细胞和梭形或圆形基质细胞。此种多核巨细胞为巨细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数目最多,可多达200个,普通在50个左右, 均集中于细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状与基质细胞的胞核同,故多数学者认为此种巨细胞系由基质细胞融合而成。基质细胞的形状、分布和排列,对骨巨细胞瘤的性质有极重要的意义。一个比较良性的典型骨巨细胞瘤(又称一级骨巨细胞瘤),所含的巨组胞体积大,数目多, 分布均匀;胞核数目一般在50个以上,形状、染色均与基质细胞核相同;基质细胞以梭形为多,圆形次之,胞浆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浅,分布比较疏松,不成束条或漩涡状。有恶性倾向的骨巨细胞瘤(又称二级骨巨细胞瘤),其基质细胞分布紧密,成束条或漩涡状,胞核大,形状不一,染色深,巨细胞数目较少,体积减小,分布不匀,胞核少,体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恶性的骨巨细胞瘤(又称三级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排列紧密紊乱,胞浆多,形状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细胞体积小,数目少,分布不匀,胞核增大,数目稀少,染色深。
[临床表现] 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为20一40岁的青壮年,占总数的80%以上。男女发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发病前有损伤历史。肿瘤生长活跃,平均病期为10个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诉为疼痛,其次为肿胀。疼痛不剧烈,无碍睡眠。约有16%的病例系因发生病理性骨折才去医院诊治。
在x线照片上,典型骨巨细胞瘤呈肥皂泡沫样的囊肿样阴影,早期位于长骨骨端的一侧,逐渐向中心扩张,最后整个骨端和部分干骺端发生破坏,并向周围扩张,但肿瘤极少穿透关节软骨面。肿瘤周围骨壁清晰整齐,与骨干连接处可能有少量的骨质微密。在囊肿样透明阴影内,无钙化点或新生骨质。偶尔发生自愈或半自愈现象,大多由于病理性骨折和肿瘤内部大量出血所致。在临床实践中,典型肥皂泡沫x线征象较为少见。多数病例呈周围骨壁扩张,界限清晰,但无骨间隔的囊肿样征象,病理骨折后溶骨性变化的发展尤为显著,须与中心型骨纤维肉瘤鉴别。
在极大多数病例中可根据病历、临床和x线征象作出诊断。但组织切片检查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中十分重要,它对处理的决定和预后的测知起指导作用。因此,病理检查应尽量做到彻底、广泛、仔细。只凭一小块组织检查的结果来推断整个肿瘤的性质,很难达到正确的分级。手术可以根据冰冻切片或活组织检查,结合临床和x线征象进行。术后对切除或刮除的标本应再作更全面的检查,肯定分级后更好地进行观察或进一步治疗。
[治疗] 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坏并不严重,肿瘤附近的关节面保持完整,一般应采用彻底刮除和小块植骨填充术。植骨前凿掉腔内骨嵴,并用1%福尔马林涂沫腔壁,借此减少复发。最好切除一侧腔壁,使周围肌肉的血运便于进入植骨区。晚期病例如骨质破坏严重,:关节面凹陷不平,或经过搔刮肿瘤复发的病例,最宜采用局部切除、大块植骨和关节融合术,或人造关节置换。如肿瘤位于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远端、腓骨上端等),可以采用局部切除,根据切除范围的大小, 再决定是否应同时需要大块植骨。如经活组织(或经刮除治疗所得的肿瘤组织)检查证明有恶性倾向者,则应一律采取局部切除手术。对于有明显恶性变化的巨细胞瘤(或称恶性巨细胞瘤)则应行截肢或关节离断术。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简称GCT)为骨原发的良性侵袭性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20%,早期将其分在低度恶性中,后分为中间性(良恶性之间),现在的分类为良性侵袭性肿瘤(3期)。可以看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骨巨细胞瘤病因不明。

骨巨细胞瘤在饮食上非常重要。吃些含硒的食物如体恒健硒维康。含富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呼硒元素。

骨巨细胞瘤是较多见的一种骨肿瘤。一般认为它属良性,曾被称为"良性骨巨细胞瘤"(Blood- good)。但是按良性肿瘤常规方法治疗后却容易复发,近年来它被放在良、恶性之间的位置,属中间性(Intermediate)或侵袭性(Aggressive)肿瘤。
它的来源不明,有几种不同说法。由于巨细胞很象破骨细胞,英国学者Stewart称之为"破骨细胞瘤"。不过多数人认为基细胞(Stroma cell)是主要的,可能来自未分化结缔组织细胞(Undif 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cell)。也有人认为基细胞来自未分化中胚细胞(Undifferen tiated mesenchymal cell),并转化成巨细胞。又有人认为它们属内皮细胞来源。还有人将之归属纤维组织细胞(Fibroushistiocytic cell)来源。
它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与关节伤、病相混。需注意鉴别关节内、外体征,以防漏诊。X线检查常作为临床诊断依据:长骨骨端多见,偏心位溶骨性破坏,呈多房或单房阴影,皮层变薄膨胀,无骨膜反应,可合并病理骨折,瘤体剖面呈灰白色脆弱组织,间杂出血和囊变。光镜下见均匀椭圆形基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占主要成分,井有丰富血管基质。根据这两种细胞的数目和大小等进行分级,以此说明肿瘤的侵袭性:Ⅰ级偏良性,Ⅱ级侵袭性,Ⅲ级恶性。除Ⅲ级外,Ⅰ和Ⅱ级对预后关系不定,有人认为Ⅱ级复发率较高,也有人发现无明显差异,且属Ⅰ级者也可发生转移病灶。
由于包含多核巨细胞的肿瘤很多,如动脉瘤样骨囊肿,非骨化性纤维瘤,成软骨细胞瘤,成骨细胞瘤等,有时在病理诊断上造成困难。一方面要结合临床和X线综合分析,另一方面多作些不同部位的切片,或特染来鉴别,以防误诊。对发生在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如骨干或多发者,诊断更要慎重,后者需查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以除外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虽然它对X线中度敏感,仅在外科手术有困难的部位才采用放疗。手术方法很多,传统的刮除植骨术带来30~50%复发率。因此有不少改良方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增加灭活措施,如化学药物(石碳酸,酒精,50%氯化锌等),或冷冻(液氮)灭活(Marcove),或高温灭活(骨水泥填充)等;另一类扩大手术范围,用切刮术来代替单纯刮除术(宋献文等)。如此治疗后复发率显著降低到10%左右,而且关节活动恢复良好。
至于截除术和骨骼重建的方法,仅适于广泛浸润的肿瘤,复发或合并病理骨折者,因手术复杂,并发症多,关节活动多受限。例如内假体置换,可发生感染,松动,折断等。大块异体半关节或1/4关节移植术,存在排异反应,如形成窦道、继发感染或骨折而失败;又因关节软骨退化,关节活动常不够满意。灭活再植法(宋献文等),虽较上述两法简便,残壳需足够牢固,因而适应病例有限;另外也有关节软骨退变问题。恶性者仍以早期高位截肢为宜,井辅以化疗为妥。
总之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应多用改良的刮除植骨术。复发者,病变仍较局限时,仍可再重复同样手术治疗。
(此为中华骨科杂志 1984年 第4卷 第 2期刊载)

骨肿瘤有原发性和转移性之分,原发性骨肿瘤指发生于骨组织及骨附属组织的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关系来自乳腺、甲状腺、肺、肾、前列腺等处之癌瘤。骨巨细胞瘤属于一种常见的骨肿瘤,其一般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压痛。该病病情发展较快,患者可在短时期内出现全身营养不良、贫血等迹象;如果肿瘤穿过软组织,可形成局部肿胀和肿块,并且病患部容易产生病理性骨折。骨瘤发生在脊椎者,会由于肿瘤压迫神经而发生瘫痪。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禀赋不足,肾虚骨病以及外受寒邪、热邪,或者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日久结毒成瘤。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为:通络化滞、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滋肾填髓等。手术,放疗,化疗,与中药治疗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如果所患巨细胞瘤属转移性,则表明病情到达晚期,预后差且病情反反复复。

对于治疗骨巨细胞瘤,本网站提供参考药方:鳖甲18g 青蒿20g 柴胡9g 广地龙12g 猫爪草10g 红花12g 赤芍12g 没药10g丹参10g 山萸肉15g 白术15g 秦艽12g 沙参15g 淮山18g 熟地20g 延胡索10g 黄芪24g
(此为医学教育网刊载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