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电影天堂:烤饵块是哪个地区的食品?原料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14:42:28
20分啊。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饵块是一种接近椭圆形的米面制品,长近30厘米、宽约20多厘米、厚约2-3厘米。用炭火将其两面翻来覆去地烤至微黄后,在一面抹上辣椒糊、芝麻酱、酱油、甜酱油等数种调料,再将其对着夹成半圆形就可以开吃了。饵块的米面因炭火烘烤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加上辛辣厚重的调料,入口的强烈刺激顿时就将早上疲软的胃口调动起来。零花钱多的还可以夹上一根也是用炭火烤过的油条,我经常闻着那种美妙的香味而陷入一种默默地享受之中。

  最常见的饵块是用大米做的,是将生米蒸熟后(可以落下很多米汤另派用途),放在石臼中冲(读去声)出来的。从得胜桥边的巡津街沿着盘龙江往双龙桥方向走,就可以看见一个很大的轮式水车在依呀依呀地转着,每隔一会儿就能听见“依呀~~咚!”地沉重的声音,那就是利用水力把石杵举起来冲石臼里的米团时发出来的,反复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米团的粘性。冲好的米团被放在一块大案板上,然后像北方人擀饺子皮似的,将米团擀成一个个的饵块,擀的时候要趁热,凉了就擀不动了,也算是“高温作业”吧。如果在米面里加进菜花(不是北方人叫的那种菜花)的花,做出来的就是金黄金黄的“菜花饵块”。吃的时候,只要对师傅说声:“要菜花呐”他就懂了,价格比纯大米的贵一点,贵多少记不清了。

  烤饵块的炭火盆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食品加热设备了:在一个大的搪瓷脸盆(当然是旧得不能再旧的破脸盆)里放一些炉灰,铺些木炭,再架上一个比之大很多的方形铁丝网,一个烧饵块专用设备就完成了。点火、加热的工具是一把大蒲扇,由上往下扑扑地扇着火就旺起来了。有经验的顾客一看见师傅举扇子立即退后几步躲避他扇起来的炉灰。火盆与铁丝架之间的空余地方,师傅用来放油条,用技术语言讲,算是预热吧。打离开昆明到外省后再也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的东西了,也算是昆明一绝。

  饵块是手加工制品,厚薄大小难免参差不齐,顾客往往自己挑好了交给师傅烤,一边看着他烤,一边各人呆呆地盯着自己的饵块,那种专注的神情并不完全是为了一张饵块,更多的是睡眠不足起床后的“常见性综合痴呆症”,事实上也从来没有发生拿错饵块的事情。昆明的冬天很冷,北京时间早晨六点多钟的天还是漆黑漆黑的,走在街上看见一群黑乎乎的人影儿围着的地方,一准是卖烧饵块的摊子,离别昆明这么多年了,那一幅幅街景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卖烧饵块的黄金档期是一早一晚。早上一般从5点多到8点,上班时间一过就基本上收摊了。晚上一般要到8点以后才出来,一直到12点多才结束,为什么这么晚呢?由于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关系,那个时候,最后的晚场电影在10点或更晚才放,待得散场都12点多了。戏院和说书场(茶馆)也是如此,8点开始,11半后散场。所以,卖各种小吃的都赶那个钟点做生意,登场的小吃品种也很多,除了烧饵块,还有炸臭豆腐、炸麻雀、凉豌豆粉、炒(煮)饵块丝儿、馄饨、面条等等,场面堪称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的炸臭豆腐也是我记忆中的美食之最:炸成深褐色的臭豆腐上边浇上一层糟辣椒(类似北京的辣椒糊),入得口来,香软的臭豆腐夹着微酸的巨辣,于我那尚不健全的食欲是莫大的刺激和快慰。遇到父母亲高兴,我会意外惊喜地再吃到一碗馄饨,无论馅儿的香美和汤的可口,在我印象中,即便是后来到北京吃的“馄饨侯”也是无可比拟的。小贩们煮馄饨的挑子也堪称一景:两头是四四方方的木质担子,一头的上边是一口大铜锅,在约三分之一的地方被隔成两半,大的部分是煮馄饨或面条的,小的部分煨着骨头汤,有点像现在的“鸳鸯火锅”,锅下边是一个火盆,再往下放有一个净水桶和一个洗碗桶,最底部是放木炭的格子。另一头的案板上放着酱油、醋、香油、葱花、青蒜叶等调料和一摞一摞清一色的蓝花瓷碗,下边是一格一格的小抽屉,分别放着包好的馄饨和面条,还有备客人点用的鸡蛋、咸鸭蛋之类的。两个担子都有一个像足球门似的方木框,方木框横梁的中间有一个拴着麻绳的小铜环,扁担从麻绳穿过去就可以把担子挑起来。在我长大读了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的书以后才知道,在南方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馄饨挑子,尽管我从此以后并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东西了。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小吃的卫生状况是够卫生部门或者记者们忙上一阵子的,特别是馄饨担子,一个小木桶的水要洗一晚上用过的碗筷,别说卫生,光是水中飘浮着的油花就令人胃口败坏。也许是那时人们的身体比现在的健康,抑或传染病病菌的种类没有现在的繁多、成熟和狡猾?反正人们都围着担子在愉快兴奋高兴地吃着。

  前些时回到昆明,向亲友们提及烧饵块,都异口同声地说:“唉,早就某(没)得呢嘛!现在已经不兴吃呢嘛,有呢地方有,好像也是用红外电炉来烤呢嘛。”我没有时间去求证,也不想去弄清楚是不是真的没有了,童年时留在心中十分美好的记忆最好不要去惊动和打扰它,就让它尘封在心底,偶尔回想起来,它依然能保持着一种新鲜的感受和念想的余地。

烤饵块是云南十八怪之一,大理的名小吃

饵块是大理地区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成的饵块色泽洁白、质地细嫩、有筋骨,味美可口。以大理喜洲、巍山等地所产饵块为最出名,是云南饵块的上品。这些地方生产的饵块,在色、香、味上独具特色,无论煮、炒皆不粘糊,其干制品保质期长,便于携带,最受外地旅游者的喜爱。

每年冬季,年头岁尾时,大理民间按习俗都要做小饵块。小饵块用木模压制成花卉、动物图样,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相互品尝,这时的饵块即是风味食品,又是民间工艺品,还颇有喜庆之意。

大理饵块食用多样,最有特色的是新鲜现揉的烧饵块,其加工过程是:将蒸熟、冲捣后的饵块团放在光滑洁净的大理石板上,用手揉成饼状后,按各自品食习惯,内包白糖、核桃仁或芝麻酱、卤腐、油条等佐料,加放在木炭上慢慢烘烤至表皮微黄后,即可食用。这种烧烤出来的饵块香脆可口,食后许久还余香在口,倍受人们的青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