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游玩:关于诗词的问题(加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19:21:49
有谁知道关于赞扬清廉的诗词,古代现代的都行,至少5首,老师让我找的,拜托各位了~!!!!!!

历代清官廉洁自律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地方索取名贵物品,在其离任还乡时,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成一诗追悔已过。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这两片石,是他一次游天竺山拾取的,当时,他遥望杭州和天竺山,深感愧疚,想每个游山的人都和他一样随便带走两片可爱的山石,那天竺山为期不远就“山将不山”了。他自觉贪污了千金似的,心里好不沉重。

明代况钟,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正统5年(公元1440年)他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百姓话别,体现了他在老百姓面前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于谦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于谦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是与他青年时代读书写下言志诗《石灰吟》密切关联的: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都是于百姓有害的。从他任满写的《任满偈城隍诗》里可见其思想面貌之一斑:

一官来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

去时还似到时贫。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朱熹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他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一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婿: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铬。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作知县,正直清廉,重士爱民,勤政为官。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蔡知县大为感动,吟诗抒怀: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无独有偶,郑板桥从潍县离任回扬州时,百姓也是夹道欢送,依依难舍,郑板桥胸中涌起无限波涛,遂画竹题诗以泻心迹:

乌纱掷去不作官,

囊中羞涩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山作渔杆。

纵观中国古代置身仕途清官的“言为心声”,皆是以实际行动,拒腐蚀而不染,书写了勤政为民、大公无私的清官史。察古知今,21世纪的为官者要求更高,标准更高,人民的期望更高,无妨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照照自己,严于律己,做一个人民称须的好公仆

包拯
铁面无私丹心忠,
做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
拒礼为开廉洁风。
《石灰吟》于谦
千锤百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绢帕蘑茹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阊阎话短长。
于谦
义利源头识颇真,
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
怕塞乾坤有鬼神。

刘庆麟
来时行李去时装,
午夜清天一柱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
不将山水带还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于谦
义利源头识颇真,
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
怕塞乾坤有鬼神。

白居易诗呼减赋定刑倡廉政
《东坡种花二首》

将欲茂枝叶,
必先救根株。
云何救根株?
劝农均赋租。
云何茂枝叶?
省事宽刑书。

这诗句生动反映了白居易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治理忠州的高招。清乾隆皇帝对白居易在忠州的这些举措大为赞赏,说:“助农均赋,省事宽刑,岂独治一郡哉,虽以治天下可矣!”

寇准沉吟屈原“清向长光耀”
《屈原庙感事》,读后发人深省。他在诗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余基虽索寞,
清向长光耀。
族贤谁再兴?
勿使过着诮。

崇敬屈原清廉高洁的寇县令,在破败的屈原庙前叹息着:屈原庙余下的基石更显得索然寂寞,可是屈原的清风亮节与日月长光同耀。这位举旗先贤的美德谁人而来兴起?秭归郡的官员们啊,希望你们的所作所为不要受到过路人的责备。

吴纳诗喻赃私抛三峡,明代仁宗洪熙初年,吴纳累官南京左副都监察御史,为人清廉,敢拒贿赂。一次他奉命去贵州巡察,巡察完毕返回京都时,贵州地方官员祈望他回朝廷后向圣上多言好事,多加包涵,派人从府库中取出黄金百两,沿着吴纳返京的路线辗转百里,追到三峡入口处的夔门,恭请吴御史无论如何将百两金子收下。
吴纳看了用红色封包包着的百两金元宝,毫不动心,他连封包也不开启,便挥笔在封包皮面上写了一首诗,连同百两金子一并请贵州来人退还原主。这首诗写道:

萧萧行李向东还,
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
任它沉在碧波间。

吴纳坐在东去的船上,因不沾赃私,心地坦然,还写了些顺利闯过三峡凶滩险礁的诗文。吴纳三峡拒金的美德被后世代代传诵,《寓浦杂记》中有他这一美事的记载;南京、贵州还有后人刻碑记传,颂扬他以不贪为宝,以清正为人。

龙脊沙洲遗诗扬清激浊,三峡夔门上边,有一个云阳县,据该县留下的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当地一位书香人士,抄录了光绪年代之前刻在云阳三峡江段龙脊石上的一首诗。诗词是这样的;

龙脊对沙洲,
江水二面流。
污官几多载?
清官不到头。

龙脊石位于云阳三峡江段的一边,此礁石巨大如屋,把三峡水分成两股,而与龙脊石隔江相望的另一边是一个沙洲。诗的头两句描写了礁石、沙洲和江水的态势。后两句则借此处的地形水势有感而发,道破那封建社会制度下,污官腐吏虽然多如牛毛,但他们又能荣华富贵多少年?而那些廉政为民,拒腐不贪的清官,在封建社会里又有几人能干到头呢?
这首诗以云阳两股江流的水势,隐喻旧社会中的贪官污吏尽管利令智昏,不可一世,但都有个没落破灭的下场。同时也无可奈何地道明旧制度下的清官廉吏,几乎都会被昏庸的皇上和地方恶吏豪绅扼杀,好官也得不到一个好结局。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

清廉是为官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