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脚继电器接线图:请问谁有柳鸣九〈漫步在“思想者”的庭院里〉的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14:07:17
我正在备柳鸣九的访罗丹雕塑博物馆这一课,因课文内容较多,所以对如何上活、上好这一课有些难以把握,现想请教上过这一课的老师,能否将你们的教案发给我参考一下,我特别想弄清“作者的行文顺序与参观顺序的不同之处”这一问题。

<漫步在“思想者”的庭院里>教学参考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参观巴黎罗丹雕塑博物馆时的所见与所想。文章以漫步庭院的游踪为纲,以介绍罗丹的艺术见解为纬,中间穿插在博物馆室内所见的罗丹作品,向读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大师的艺术世界。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作者参观完博物馆的展览室,手里拿着刚刚买到的印有罗丹肖像的书走出大厅的情况。有如下要点:
1开头所描绘的,是作者刚刚买到的有关罗丹的书上所印的肖像(从文章结尾处可以得知),突出罗丹拘谨严肃的绅士学者的风貌(礼帽的式样、服装的颜色),强调他的睿智与深沉(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2回顾在楼内展室里参观的情况,是写自己的总体感受(我觉得似乎在广漠无垠的奇景里,走过了漫长的路……你像浓郁的花香、醇厚的美酒,使人有些醉意),突出展览之精美实在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五个多小时)。
3概写院落的景色,是为后文的“漫步”张本。
第二部分(第5—21段):以漫步庭院的游踪为纲,以介绍罗丹的艺术见解为纬,中间穿插在博物馆室内所见的罗丹作品,向读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大师的艺术世界。分三层:
第一层(第5—16段):写作者沿楼房右侧那条路上参观时的所见与所想,突出罗丹创作的最重要的特征:忠实于自然。有如下要点:
1第5至10段,以《巴尔扎克》和《思想者》为例,强调罗丹的创作“像仆人似的忠实于自然”,并回顾楼内展室中的作品加以进一步说明他的“近乎严酷的写实风格”。
其中对《巴尔扎克》描述,突出罗丹的作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地刻画出伟大作家的精神风貌;对《思想者》的描述,则强调它“真实”得足以引起有过相同情感经历的人的共鸣。
对荣军院和拿破仑墓的描写,则是为了将拿破仑、巴尔扎克和罗丹三者联系到一起,用“类比”的方法强调,拿破仑在政治、军事上征服了欧洲,巴尔扎克在文学上完成了拿破仑的未竟之业,而罗丹则在艺术领域里的成就,完全能与前二者媲美。
2第11至16段,以《青铜时代》《施洗者约翰》等作品为例,进一步说明,罗丹的创作“忠实于自然”的最有力的证明是,不回避表现畸形丑陋,追求表现人的“内心的深度”。
3罗丹所说的“仆人似的忠实于自然”,表明他在自然面前不敢有丝毫违拗的谦恭;关于美丑的见解,表明他对“艺术材料”的辩证看法——不从表面上看美丑,而是看它是否有“性格”,即是否表现了灵魂、感情和思想等“内在的真实”。
第二层(第17、18段):写作者走到花园尽头时的所见与所想,突出罗丹的又一“艺术创作的标记”——表现人类的痛苦感情。
1对《乌谷利诺》的描述,强调了作品所表现的“父性与兽性”的冲突,让参观者的感情已不胜负荷,从而突出了罗丹作品的震撼力。
2插入对博物馆展室内所见的同类作品的介绍,说明“表现人类痛苦感情”不是罗丹“偶一为之”,指出罗丹的创作有“某种悲观主义”,“蕴含着雕塑家对人类痛苦的严肃思考”。
3对罗丹所塑造的以性爱为主题的作品的介绍,说明罗丹的创作并非完全被悲观主义所笼罩,以便让人们对罗丹的创作有个全面的了解。
第三层(第19—21段):写作者从花园尽头沿楼房左侧道路往回走时的所见与所想,介绍罗丹作品的又一魅力:象征。
1罗丹的话表明:①他注重表现栩栩如生的肌肉,也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只是不刻意去表现什么“主题”;②他注重作品的精神意义,因为一切作品都包含思想,都有象征意义,但并不刻意去“找寻象征”。
2为什么罗丹认为《行走着的人》是他的“纲领性作品”?因为该作品表现了人类一方面有着伟大的雄心和前进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缺乏头脑、行动盲目,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物质之力与精神之力的不调和的认识。
第三部分(第22—24段):写作者回到楼前环视庭院和博物馆时的所思所想,与开头呼应,收束全文。
1罗丹摸索如何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面貌用了七年,塑造雨果像上的两个缪斯用了五年,说明艺术家创作的认真负责,探索的辛勤刻苦。
2最后一段与开头一段相衔接,使文章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两点值得注意:
1文章结构有独到之处。它以漫步庭院的游踪为纲,以罗丹的艺术见解为纬,中间穿插在博物馆室内所见的作品,使读者对罗丹的整个“艺术帝国”能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2文章对雕塑作品的描述,能传神地表现作品风貌,使从未见过原作的人也能历历如在目前;并且语言简明、准确、富有感情。
教学建议
方案一
着眼于全面理解课文,培养能力。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后,组织学生阅读第1至4段,讨论:
1罗丹的外貌神态有什么特点?作者说“我随着他走出他的博物馆大厅”是怎么回事?难道罗丹真的当起参观者的导游吗?
2作者参观博物楼内展室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哪个细节突出了展览的引人入胜?
(二)组织学生阅读第5至16段,讨论:
3结合雕塑作品说明,罗丹创作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说说你对罗丹所说的几段话的理解。
(三)组织学生阅读17、18段,讨论:
5《乌谷利诺》《三亡灵》《夏娃》等作品反映出什么?
第二课时
(四)组织学生阅读19至21段,讨论:
6说说你对罗丹有关象征的一段话的理解。
7为什么罗丹认为《行走着的人》是他“纲领性的作品”?
(五)组织学生阅读22至24段,讨论:
8就罗丹塑造巴尔扎克用了七年,塑造雨果像上的缪斯用了五年这一事实,说说你的感想。
9最后一段与文章开头是什么关系?
(六)组织学生回顾全文,讨论:
10说说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1课上完成练习三。

               方案二

着眼于突出本课重点。用一课时。导读题如下:
1《巴尔扎克》《思想者》《青铜时代》《乌谷利诺》《行走着的人》等作品,反映出罗丹怎样的创作思想?
2八个巴尔扎克的塑像,反映出罗丹怎样的创作态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4课上完成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