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十字医院:谁知道海明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3 23:45:55
美国作家海明威,有谁知道他的故事呢?
说点详细的好不好!~

海明威(1899~1961)
Hemingway,Ernest
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1961年7月2日于爱达荷州的克特钦姆自杀。
生平1917年中学毕业后,任堪萨斯城《明星报》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志愿参加美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在意大利前线负伤,愈后回国,成为英雄。战后,以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驻欧记者身分旅居巴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在古巴创立一个反法西斯的情报中心,又作为随军记者去欧洲参加不少军事行动,参加过解放巴黎的战斗。40年代初,海明威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古巴革命爆发后,海明威迁居美国爱达荷州,由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精神抑郁,痛苦不堪,经医治无效,终至开枪自杀。去世后,斯克利希纳公司出版了他不少遗作。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记载了他20年代在巴黎的写作生活以及与斯坦因、庞德和菲兹杰拉德等一些作家的交往。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约与《老人与海》同时创作,写画家哈德森生活中的3个片断。1981年,海明威生前正式认定的传记作家卡洛斯·贝克尔编选出版了《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所选信件谈到他对创作的看法。海明威的研究者、编辑还发掘出他10多个短篇小说,1部未完的中篇小说《最后一片净土》和1部长篇小说《伊甸园》。
创作20年代,海明威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等。《太阳照常升起》描写一群参加过欧洲大战的青年流落巴黎的情景。战争给他们身心留下创伤,他们对生活感到迷惘、厌倦和颓丧。他们行迹放荡,但各自心里咀嚼的却是莫名的悲哀,反映了战后年轻一代的幻灭感,引起不少年轻人的共鸣,这部小说因而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描写美国青年亨利在意大利救护队担任上尉时的经历。主人公受伤住院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爱,伤愈后,返回前线时被意大利保安部队误以为是德军奸细而逮捕。后伺机逃脱,找到凯瑟琳,两人一起到瑞士,度过一段快乐的日子。凯瑟琳死于难产,留下孤独的亨利。作品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悲观色彩较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战争摧毁了的西方传统精神文明的危机,也反映了当时许多西方反战作家共有的局限。20年代末,海明威回到美国,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同时到西班牙看斗牛,到非洲打猎,去古巴钓鱼等。这个时期海明威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反映拳击、钓鱼、狩猎、斗牛等生活,创造了硬汉性格。
30年代初,出版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描写一个以海上走私为生的无产者哈雷·莫根,由于对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深感不满而进行反抗,但孤军奋战,一事无成,临死前才认识到:“一个人不行”。1936年,发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30年代后,西班牙内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又一次赴欧洲当战地记者,并根据自身经历写出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美国人乔顿志愿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故事。乔顿与山区游击队配合去完成一项炸桥任务。乔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掩护游击队撤离。它标志着海明威思想上的进步,是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代表作之一。
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描写84天捕鱼未获的古巴渔民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过程中与鲨鱼搏斗的故事,主人公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优胜者的风度。桑提亚哥的性格是海明威笔下“硬汉性格”的发展和升华。小说获1952年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特色海明威的创作文字简约明快;形象富于动作性;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刻画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见性。由于着眼于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作品形成一种内在的戏剧性。以对话和细节间接地暗示主题和意向,增强了作品的含蓄和隐晦。海明威曾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强调作品内在的寓意:“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他不擅长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人物也缺少丰富的性格特征。他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一位死了N次都死不了的怪人

美国人,作品有好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岂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
他的太阳照样升起,因为描写了西班牙的斗牛节而令得这项运动风行至今。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有没有谁知道海明威是什么风格的呢?
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1917年中学毕业,当见习记者,受到初步文字训练,对日后简练的文学文体产生了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军,在意大利前线负重伤,回国休养并练习写作。1921年至1927年担任驻欧记者,在巴黎时结识了斯泰因和庞德,他们鼓励他写作。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23年出版第一个集子《三个短篇和七首诗》,1924年出版《在我们的时代里》短篇小说集,初步形成自己简约含蓄的风格。他不直接吐露人物的思想情绪,而是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透露人物的心迹。这些短篇小说充满了暴力、鲜血和死亡的意象。这些意象就像天空中飞过的吃腐尸的秃鹫,在海明威的世界投下了一个不祥的阴影。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有些短篇描写了斗牛士、拳击手等生活,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通俗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他的作品有《老人与海》等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重要代 表。他的小说在欧美各国具有广泛的影响。?

一、 生平与创作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树园镇的一个医生家庭, 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对钓鱼、打猎、拳击等活动产生浓厚兴趣。1917年从橡树园中学毕业后,担任堪萨斯市《明 星报》见习记者。该报对记者提出的“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新闻报导写作的要求,为他以后简洁文体风格的形成,创立了良好的开端。1918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 烈年月,在狂热的战争宣传煽动刺激下,年轻的海明威怀着“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走上战场,他志愿参加红十字会救护队,开赴意大利前线,不久因抢救伤员身负重伤。战争中的经历和体验不仅使他的身体、更使他的心灵受到摧残,海明威开始对人生感到失望、厌倦,变得迷惘消沉起来。?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带着军功奖章和满身伤痕返回家乡。1921年底又以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 ”记者的身份再次赴欧。他以巴黎为基地,先后到过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土耳其战争前线进行采访。与此同时,他在巴黎结识了旅居欧洲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和意象派诗人庞德,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1923年他的第一部作 品集《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出版,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写作生涯。到20年代末,他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 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作品 。?
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是使海明威引起文坛注意的第一部作品,小说集围绕一个 名叫尼克•亚当斯的中心人物展开情节,描写尼克在青少年及其战后各个不同时期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尼克的形象带有作者自传色彩,是“迷惘的一代”的人物雏形。?
使海明威一举成名的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宣言和代表作。它主要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 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小说的主人公、美国新闻记者杰克•巴恩斯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在欧战中他负伤失去性生活能力,不能与自己钟情的女人勃瑞特•艾希利结合。他 感到生活中没有目标和理想,而嗜酒如命,被一种毁灭感和绝望情绪所吞食。他周围的一群青年经历和他大致相同。在战后的一片精神荒原上,他们都感到巨大的空虚和迷惘,他们厌恶战 争、怀疑社会,痛苦到了麻木程度,于是就终日酗酒跳舞,谈情说爱,游山垂钓,到斗牛场上去寻找精神刺激,企图用这种病态的畸形生活忘却内心的痛苦。表面上,他们寻欢作乐,但心头的失落感却无法消除。小说引女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等人说的“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的话, 作为扉页题词,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小说的实质。通过对巴恩斯等“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典型塑造,小说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对一代青年的摧残。?
《没有女人的男人》是海明威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勇敢刚强的拳击手、斗牛士、狩猎者的形象,这就是海明威创作中有名的“硬汉性格”。?
1929年,海明威的优秀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问世,获得极大成功,使海明威一跃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进入30年代后,海明威还发表了记述他在西班牙观看斗牛情景的《午后之死》(1932)、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1933)、旅行札记《非洲的青山》(1935) 以及两篇著名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1936)、《乞力马扎罗的雪》 (1936),后两篇作品的发表,使作者短篇小说的创作达到顶峰。?
总之,海明威的早期创作大都是描写厌战、反对西方文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作品充满了痛苦的悲观主义情调。这是海明威和他的同时代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起的愤世嫉俗情绪的反映,也是“迷惘的一代”青年作家创作的共同特点。?
1937年,西班牙爆发内战,海明威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西班牙,积极投身到反法西斯斗争中去, 他不仅为西班牙共和派提供资金,还深入前线报导和描写这场战争,留下了《西班牙大地》( 电影脚本,1938)、《第五纵队》(剧本,1938),《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著名佳作。另外, 海明 威还于1937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有钱的和没钱的》。参加西班牙战争,改变了海明威对生 活的态度。这些作品表明海明威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政治上他也旗帜鲜明,歌颂为 西班牙人民事业英勇献身的战士,声援、支持共和政府。?
《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叙述一个游击队员、美国志愿兵罗伯特•乔登在一次战役中为执行炸桥任务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战争和人生的新见解,在海明威全部创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象《永别了,武器》 那样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分清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乔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里取得胜利,那么在其它各个 地方都能胜利。”表达了他对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坚强信念,和甘愿为正义战争献身的决心 ,从而使作品的反战主题由消极厌战发展到支持反法西斯 的正 义战争、歌颂为异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标志着海明威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由于西班牙战争的失败,海明威的绝望和悲观主义情绪在小说中重又出现,使这部作品仍 然笼罩着不能自抑的悲观气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作为记者写了不少战地报道,并亲自参战,作战英勇。战争结束后,他侨居古巴,除埋头写作外,沉溺于钓鱼打猎和观看斗牛。整个战后期间,海明威只发表了长篇《过河入林》(1950)、中篇《老人与海》(1952)两部小说作品。《老人与海》为海明威赢得了巨大声誉,先后获得1952年普利策奖、1954年诺贝尔奖,标志着他一生的创作达到了最高峰。?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它描写一个老渔夫桑提亚哥孤身一人出海远航捕鱼的故事。这篇寓言式故事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超级“硬汉”—— 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形象。老人很背运,连着84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原先一直跟他打渔的 孩子也因父母之命不再跟他搭伙了,但老人毫不沮丧,第85天孤身再次出海。在远海上, 他终于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他使出了全部力量,奋战两天两夜,终于将鱼制服。可是在 归途中,一群鲨鱼前来抢食,老人已经精疲力尽,但他忍着饥饿伤痛,又同鲨鱼展开殊死搏斗, 鱼叉丢了用刀,刀折了用桨把,桨把丢了用舵……。?
桑提亚哥并非所向无敌的英雄,他与鲨鱼搏斗的结局是拖回了一副比他小船还长两尺的鱼骨架,尽管他在与鲨鱼的这场斗争中还是失败了,但桑提亚哥在精神上却是个真正的强者,他没有失去一个硬汉子的风度,没有向命运屈服。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尽管桑提亚哥被战败了,但他准备重新投入战斗, 他最后又梦见了狮子,这正是对未来胜利的向往。在老人身上,体现了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是永远打不败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老人与海》中广泛采用了象征手法,马林鱼象征着自然的壮观与伟力,狮子象征探险精神、青春活力与勇敢,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鲨鱼象征所处世界中的恶势力,老人则象征着人类不屈从命运、“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子精神。这则故事的寓意在于表明,现实世界 是残酷无情的,人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但人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
1954年,海明威因飞机失事而受伤,晚年健康状况很坏,使他痛苦不堪。1961年7月2 日早晨, 他用自己心爱的镶银双管猎枪自杀,遗著《海流中的岛屿》(1970),由其夫人整理出版。?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他的世界观基本上是悲观的,孤独感与失望感几乎是贯穿他一切作品的特色,但是他又始终保持着重压下的优雅风度,面对失败而顽强坚持人的尊严。在艺术上,海明威是个独具特色的作家。他在创作上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创作应象漂浮在 海洋中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在水下。创作中极力追求一种言简意赅、言有终意无 穷的效果。他那种简洁凝练而又含蓄深沉的独特风格被许多追随者奉为典范。?

二、《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 武器》(旧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9年,书名中的“武器”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战争,二指“怀抱”,暗示着小说的两个主题:反战与爱情的死亡。?
小说的情节在1917年意大利—奥地利前线展开。美国中尉亨利原在意大利学建筑 ,受战争宣传机器的蛊惑,志愿参战来到意大利前线,充任救护车队的司机。一次休假归来后, 在部 队驻扎的小镇上,他结识了漂亮的英国籍战地女护士卡萨玲,他们互有好感,来往密切,但亨利 只把这当作逢场作戏而已。接着亨利负伤被接送到米兰一家医院,卡萨玲恰好也被调往那儿,两人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双双坠入爱河并秘密结婚。在米兰,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夏天,秋天到了,此时卡萨玲 已怀有3个月的身孕,而亨利却接到重返前线的命令,两人不得不悲痛地分手。前线战事失利,亨利随部队撤退途中被战地警察当作德国奸细抓住,准备就地枪决。他逃入河中,才免于一死。亨利决心实行单独媾和,退出战争。他找到卡萨玲 ,两人重新团聚。为逃避警察的追捕,他们逃往中立国瑞士,在那 儿过了一段宁静幸福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春天来了,卡萨玲却因难产而死,孩子也没有保住,亨利一个人冒雨走回旅馆。
《永别了,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 同《太阳照常升起》一样,《永别了,武器》具有强烈的反战倾向,但它将战争由幕后移到了前台,直接反映战争本身,反战主题也明显前进了一大步。作品以大量笔墨描写人们强烈的厌战情绪。从士兵到长官,从伤员到医护人员,甚至一般平民,几乎人人都厌恶战争,痛 恨战争,诅咒战争,无不希望战争尽早结束。开救护车的司机庄重地对亨利说:“再没比战争更坏的事了”;有的士兵为了逃避战争,甚至自残肢体;那个教士甚至希望军队打败仗。这就从一代人的角度表达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谴责。同时作品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宣传,也进行尖锐揭露,认为战争不过是一场以千百万人的性命为赌注的、统治阶级的大赌局而已, 正如亨利告诫他朋友的:“制造战争的人,自己用不着上前线,但却从战争中赚取钱财”。作 品通过亨利的内心独白戳穿帝国主义战争宣传的欺骗性和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我可没 看到什么神圣的,所谓光荣的事物,并没有什么光荣,所谓牺牲那就象芝加哥的屠牲场,只不过 这 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小说还将亨利与卡萨玲的恋爱作为一条主 线与亨利的战争经历交织起来描写,通过描写这种美好的爱情如何一步一步被战争毁灭,谴责 战争。通过一幅幅战争生活画面的描绘:残酷的厮杀、阴雨连绵的天气、野战医院 里痛苦的 呻吟等,揭示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对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摧残,以及给整整一代人 造成的无法治愈的心理创伤。 然而,不可否认,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是把战争作 为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加以反对的,因而小说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失望的情调。?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位“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典型——亨利的形象。亨利本是个单纯的美国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满怀“使命感”志愿来到意大利战场,然而官兵中普遍的厌战情绪使他深受感染,渐渐地他也变得玩世不恭起来,生活没有目标,糊里糊 涂地过活,经常跟着别人去赌博、打猎、酗酒、逛妓院。负伤使他得以冷静地观察社会、军 队生活中的种种怪现象,使他渐渐认识到战争不过是一个骗局,而由厌战发展到谴责战争。 他从与卡萨玲爱情中逐渐发现人生的意义,他们期盼着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残酷战争却 不允许他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军人的“义务”促使他又走上流血的战场。作为军人,亨利曾几经生死,然而肉体伤痛并没有使他与战争决裂,而在军事撤退中差点被同盟军枪决,却使他感到死的荒唐与无聊,从而造成他精神支柱的总崩溃。亨利终于彻底看清了战争的罪恶本质,最后勇敢地“逃避”了战争,永远告别武器,成了战争的叛逆者。亨利对战争的态度从志愿参加到冷漠、厌恶直至最后诀别的发展过程,典型地反映了一代人在帝国主义战争中饱受愚弄摧残、走向觉醒的精神历程。通过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对帝国主义战争进行了谴责。?
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成功地采用象征手法,给抽象的思想赋予具体的形象,以起到 突现主题的作用 。如作品用着火木头上跑的蚂蚁象征人类不可预知、难以避免的命运,以垒球赛象征资本主 义社会的残酷,而雨在作品中的出现,总是预示着厄运,几乎所有灾难的场面都伴随着雨。 如当亨利随意军撤退时“大雨倾盆直泻”;亨利被战地警察抓住,要就地枪决时“是个漆黑的 雨夜”;他和卡萨玲在夜里划船逃往瑞士时,“暴雨抽打着玻璃窗”;卡萨玲难产死在医院 时, 又是个下雨天……。雨的出现在这部小说中带来一种强烈的不祥的气息,是不幸与死亡的象征。?
残酷战争与热烈爱情的对照描写。全书共5卷,从情节发展看,前3卷主要写战争,后2 卷则以爱情为主。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朦胧诗意和缠绵之情;但甜蜜幸福的爱情却被战争的阴影笼罩,不时听到战场传来的隆隆炮声,使人总以为眼前的生活是一场行将破灭的幻梦。作品将残酷战争与热烈的爱情对照起来描写,通过爱情被战争毁灭的结局,加深了 作品的反战力量。?
简洁的文体风格。海明威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极力追求一种简洁含蓄的文体风格。在小 说结尾的最后一页,他曾修改39次,才感到满意。在叙述技巧上,作者采用短小、简洁的句子,对话和内心独白都很简短、含蓄、意味深长。刻划人物往往只是客观再现他的外部言行,不加 任何概括和渲染,但却深刻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如小说结尾一段写卡萨玲难产而死,亨利冒雨走回旅馆,在亨利感情悲痛之际,作者不费一字写他的内心,而读者透过人物本身的动作却可以想象到亨利当时欲哭无声的怒伤之情。这种寓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写法和简洁洗练的语言典型地体现出海明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