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尔丁娜帕伊亚电影:判断题,高手回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2:11:08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不是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以过程为导向。
这个观点对吗?请详解

博比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在他之前,对课程目标的思考,用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Carnap,R.)的话说,是一种“表达”——对研究者的某种情感愿望、主观价值取向的传达,缺乏相对客观的依据。这在博比特看来是有问题的。他从事课程编制工作的特殊经历,促使他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我们不知道,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对社会需要的研究来确定目标。我们以为教育仅仅是由教一些熟悉的学科组成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们潜在能力的过程,它同社会条件有特殊的联系。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没有认识到,在这种显露过程中有效的所有工具或经验,是正确的工具和经验;在这过程中无效的任何东西,无论它在当时如何神圣、如何广泛地被使用,都是错误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为学生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因此,课程目标应来自对广泛的人类经验和现有社会职业的分析。在1924年出版的《怎样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一书中,他曾基于对人类经验和职业的分析,提出了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今天看来,博比特的课程目标取向显然是偏颇的,但他明确提出了目标问题,试图给目标的确定一种实践性或某种形式的科学客观性,从而使课程目标的确定成为应该进行批判、探究的问题.而不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这样,对课程目标的探究随着课程探究的科学化而走上了科学化的路程。

行为目标是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课程目标模式。它是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方式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设计,旨在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用泰勒的话说是为了“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发展了博比特所提出的问题。他认为,课程目标应由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等三种来源而得出,并要通过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筛选。在目标确定之后,泰勒强调,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目标。这样的方式,在泰勒看来,应该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这样,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泰勒批评了三种常用的陈述目标的方式:一是把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如介绍进化论、演示归纳证明的性质等,二是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三是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形式.但却不能比较具体地指明这种行为能够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这些陈述方式都没能做到“内容”与“行为”的有机结合,因而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对课程编制的其它环节指导不力。泰勒的努力,即是试图通过以行为方式陈述目标来改变这种状况,因此,泰勒是行为目标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