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复辟杀于谦:雷电产生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2:30:35

1 雷电简介
  雷电总是跟随雷暴高压的产生而发生。雷暴高压是指在成熟阶段雷暴的下方,一般都有1个冷性中高压,这种高压称为雷暴高压。雷暴高压主要发生在低空暖式气流及弱垂直风切变中,每个雷暴由1个或几个单体组成。在单体的成熟阶段,由于下沉气流中水滴的蒸发作用,使下沉气流几乎保持饱和状态,所以下沉空气由上层到下层是按湿绝热增温,升温率小;而上升气块在上升过程中温度按干绝热下降,因而云底以下直到地面下沉空气比四周冷,在雷暴单体下方形成1个冷空气堆,气压较高,这个高压就是雷暴高压。对于每一个确定的雷暴系统而言,它的增质量值是一定的。因此,在冷空气堆已完全形成而它的范围不太大的时候,雷暴高压表现得最强;当冷空气堆向更大的面积上延展的时候,雷暴高压便逐渐减弱;如果没有新的下降冷空气补充,就会逐渐消失。雷暴高压在初生时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后逐渐扩大增强,一般能维持3~18 h。在高压的范围内,大多有雷雨天气,但也有个别的只有雷电而无降水。
  2 雷电的天气形势分析
  产生雷电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冷锋、准静止锋、高空槽(切变线)、冷涡、副热带高压西侧湿区和台风槽等。经过普查历史资料可知,宜春市产生雷电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冷锋型、准静止锋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湿区型。
  2.1 冷锋型雷电
  在夏半年,空气暖湿,冷锋所到之处,雷电常见发生,一般出现在3~6月。冷锋雷暴的产生,与冷锋上空的天气形势有关。当850和700 hPa有明显的槽(或切变线)配合冷锋过境时,一般有雷暴产生。但两者必须靠近或重合时,空气上升运动强烈,才有利于雷暴的形成。如果高空槽线位置稍导前于地面锋线,或是“前倾槽”时,在地面锋线附近暖空气一侧上空受槽后冷平流影响,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对雷暴产生更为有利。但如果高空槽线导前过多,则冷锋上为槽后的下沉气流较强的区域,对雷暴产生反而不利。另外,空中槽线也不能落后地面锋线太远,两者相距以不超过2个纬距为宜。当高空槽线与地面锋相交时,在前倾槽的地段,雷暴出现在高空槽后地面锋前的区域;在“后倾槽”的地段,则出现在地面锋后空中槽前的区域。
  冷锋雷暴生成与否,还与空中温压场的配置有一定的关系。当空中槽后有冷温度槽,而槽前有暖舌时,雷暴较容易生成。因而在同一条冷锋的不同地段,可能由于温度场配置的不同,雷暴就不可能处处都会出现。只有锋后冷平流强、锋前空气暖而湿的地段,才有利于雷暴的形成 ,反之不利。因此,对于冷锋雷暴出现的时间,应主要考虑锋面的移速,以及锋面与空中槽的配置情况。如果能将冷锋过境时间预报出来,则就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冷锋雷暴出现的时间。当冷锋移速较快时,雷暴维持时间较短,反之则较长。
  2.2 准静止锋型雷电
  在夏半年,很多雷电的产生都与准静止锋有关。准静止锋雷暴多生成在入春以后,主要在3、4月。这时暖空气势力逐渐加强,而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它们经常在江南形成“势均力敌”的状态。其天气形势是:在地面图上,准静止锋常位于西南地区伸向沿海一带的倒槽之中,850 hPa上空有锋区和切变线相配,切变线的偏南一侧西南气流较强,暖湿平流显著。在700和850 hPa上,有时是西南气流,有时是伴有冷舌的小槽或低涡东移。雷暴就常产生在地面静止锋两侧,或锋后850 hPa切变线前的区域里。准静止锋型雷电可以连续出现几天。随着准静止锋南北来回摆动,雷电可以反复出现,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一般在1~2 h,很少超过3 h。准静止锋雷电多在夜间出现,这是因为一到夜间,云顶的强烈辐射冷却,使气层反而不稳定,加上夜间锋后冷空气势力加强,锋前暖势力减弱,有利于准静止锋向东南移动,抬升条件加强。若冷空气变性使准静止锋锋消,或者冷空气加强使准静止锋南下东移入海后,准静止锋的雷电过程也就结束了。
  2.3 高空槽(切变线)型雷电
  在夏半年空气比较暖湿的时候,在没有地面锋面配合的情况下,高空槽(切变线)附近气流的辐合提供了垂直运动条件和水汽条件。这时空中槽是否能产生雷电,首先决定的是气流辐合的强弱。强烈的辐合可产生较大范围的剧烈上升运动,是雷暴形成的有利因素;微弱的辐合,则因为上升运动不大,产生雷暴的可能性就小。槽线附近的雷暴和其它天气系统产生的雷电一样,也不是处处都有。离槽线越近,越容易产生雷暴。
  2.4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湿区型雷电
  6~9月,当太平洋高压西伸或东退时,容易产生雷暴。这是因为当太平洋高压东退时,西边往往有低槽随之而来,处于槽前西南气流的地区,既有利于上升运动,也有利于水汽的增加,雷电因此而发展。当太平洋高压西伸时,在热力条件作用下,对流得到发展,往往在午后会有雷电产生。当它西伸较快,水汽条件不太充分时,也可能没有雷电。如果原来已是高压控制的地区,则它西伸并合并加强下沉气流作用加强,不利于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通常下部的雷云带负电(上部的雷云带正电),由于静电感应使地面积聚正电荷,从而使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和云间放电一样,当某处积聚的电荷密度很大,造成电场强度达到空气游离的临界值,就为线状闪电落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与地面放电

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温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30kv/cm,就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

云层间放电

在大气中有带正电的冰晶和带负电的水粒,由于它们的比重不一,于是形成了一种气流,使得带正电的冰晶和带负电的水粒分离,形成一部分带正电和一部分带负电的雷云。由于异性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了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形成了云间放电。

水是导体,在地磁场中做无规则运动得到电开蓄存在云中,当带干同种电荷的云发生接触互放电,当空气中的湿度过大,像导线一样把地上的物品与云连起来,云会对物品放电(多数是下酸雨时“H ”的作用).

云中电离出的正负电荷的作用

这里还有图看: http://www.he.xinhua.org/test/2004-06/24/content_2376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