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公安局人员名单:翻译古诗和文言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4:21:10
李白的诗帮忙翻译一下,用散文的语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寺君不见下渝州.
还有两则李白故事
  李太白始字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唐摭言>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迟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御马名),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犁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旨,犹若宿醒(酒醒后的困惫感)未解,因援笔赋之.其辞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鱼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城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松窗录>

诗句翻译:

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驶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