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到芜湖高铁:东莞到底是念wan还是念guan,为什么那里的经济发展的那么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1 15:25:10
我是百度的忠实搜由友,我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主要原因是他广告少,速度比较快,我是偶然看到百度推出"知道"这么一个项目,就随便想了一个不太入流的问题。


在新华字典中有两个读音:
1、wan 三声
[莞尔]微笑的样子子。
2、guan 三声
[东莞]地名,在广东省。
这里念第二种念法,念guan三声。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年来,东莞经济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55.5亿元人民币,人均24000多元,比1980年翻了7番多。工农业生产总值768.25亿元,出口总额130.61亿美元(海关口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7亿元。
   东莞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市已建成了包括公路、铁路、内河、海上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网络和现代通信、电力网络,公路密度达100.06公里/百平方公里,电话普及率达78部/百人,供电量人均8804千瓦时。

guan<three>,有必要悬赏10分让人们回答这种问题么?
小题大做了吧

DONG GUAN
我以前在那里工作过,不会错的,嘻嘻,主要是电子业。

Dong Guan(第三声)

[东莞]经济发展20年得出启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记者:唐广生 2004-5-20 9:17:23

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名城,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成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有这么一个城市,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近20年来经济以平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长,财政收入每年递增近30%,人均存款余额超过6.4万元。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成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便是广东省的东莞市,人口650多万。

东莞,可谓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就建郡设城;东莞,可谓彪炳千秋,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东莞,可谓名闻遐迩,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便建在此。星移斗转,当时间的挂历翻进1980年时,东莞100万人口仍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东莞在同样的政策环境下,同样的地理条件下,同样的经济基础上,一路扶遥领先、脱颖而出?它的发展给了我们八桂兄弟哪些有益的启示?

春节前夕,记者从南宁赴东莞,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地访政府、查资料、下企业、看城建,从中得出东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舞好外向型经济这个龙头的答案。

启示一: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敢试敢闯,以开放促发展。

记者从深圳下机沿国道107线进入东莞的虎门、厚街两镇采访,虽是“农村”,但在这里看不到丝毫农村的“蛛丝马迹”,大楼栉比,工厂林立,俨然一个巨大的加工场。透过虎门、厚街两镇,也许能看到东莞的发展轨迹。

虎门,1978年9月,第一个打开国门,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其所在的龙眼管理区当时年收入仅5万元,人均183元。而今,该区已有近200家外资企业,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成了全国三大服装集散地之一。

同一起跑线上的厚街,仅2003年1-11月,全镇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53.76亿元,上缴国家财税4.75亿元,镇本级财政收入3.29亿元,农村人均收入达1.06万元,并举办了第九、十届名家具展、第三届广东国际汽车展示交易会等18个国际级展览会,成了世界家具“第一镇”。

从人均收入183元到1万多元,从农村小镇到国际“会展中心”,从中可以窥管东莞人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创造的奇迹。

靠着一个“敢”字,东莞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东莞的高埗大桥收费是全国第一家;东莞的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是全国第一个;东莞引进的台资企业全国地级市第一;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世界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东莞三星级以上酒店总数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国第一个建成城乡程控电话本地网;全国第一个建起覆盖全市农村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东莞市一位领导感慨地对记者说:“要说东莞的先进,不如说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先进,而落后的地区恐怕主要是观念的落后。”

启示二: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起点低的情况下,先抓“三来一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咬住“外向带动”促跨越发展。

1985年,东莞被国家列为沿海开放区,其时的东莞尚是农村(市)县份,一无资金,二缺技术,三乏人才。“穷则思变”,精明的东莞人看到了有几十万东莞籍香港同胞,他们有回乡投资的愿望,正适合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

于是,东莞的旧祠堂、会堂、饭堂、民房处处搭起了小作坊,除了吸收本地30万剩余劳动力外,还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掀起了利用外资的热潮。到2003年底,“三来一补”工业达8344家,中外合资工业达816家,中外合作工业达327家,外商独资工业达2047家。

东莞市政府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多年来,正是牵住了“外向带动”这个牛鼻子,东莞的发展迈出了四大跨越:一是1978-1984年抓“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到1985年全市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二是1985-1993年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的腾飞阶段,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39%,到1993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带动全市GDP突破100亿元;三是1994-2000年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升阶段,期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从1家增加到66家,地方财政收入从7.7亿元增加到30亿元;四是2001年以发展园区经济进入创新阶段,推动全市产业从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制造、流通“三位一体”转变,努力打造以国际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咬住“外向带动”,大量引进外资,技术、人才一并跟进,成了东莞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到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达21125家,工业企业总产值1601.67亿元,财政收入总额突破200亿元。去年外贸出口达237.36亿元,连续7年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其中“三来一补”企业出口占49.95%,“三资”企业出口占48.58%。与此同时,各镇也因地制宜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城镇,如虎门是“中国女装名镇”,大朗是“中国羊毛名镇”、厚街是家具专业镇、石碣是电子信息专业镇、常平是物流业专业镇、长安是五金电子专业镇等。

启示三: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硬软环境。

开放初始,东莞一度出现行路难、水电难、通信难,而外企对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是特别看重的。为此,东莞人勒紧裤带,在硬环境方面苦下硬功夫。

从1978年至2003年,东莞市先后投入400多亿元建成了发达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公路通车里程达2641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103公里,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邮电业务总量排全国第五,电话普及率每百人143.9部,因特网用户达39.34万户;年供电量达258.55亿千瓦时,人均用电5000多千瓦时;日供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居广东第三位,每年还可以向香港供水11亿立方米……

东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向记者介绍说,东莞市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是打造高效政府,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与人文环境。该市外经贸委的同志介绍:“1978年9月,东莞就成立了对外加工装配领导小组,并集中了有关15个部门成立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主管全市‘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的洽谈、签约、审批等日常工作,实行‘一条龙’管理和服务。”

据了解,最近3年东莞共削减行政审批674项,2004年春节前又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112项。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受理回复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

东莞市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使得外商纷至沓来,外向型经济如日中天:目前已同世界上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外资170多亿美元,办起外资企业1.4万多家,世界排名前100强企业有12家、世界500强企业有33家、跨国公司有12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东莞投资办厂,投资领域涉及加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商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相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有“东莞塞车,世界缺货”之说。东莞无疑成了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东莞基本没有直接投资,但东莞却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去年一年该市就向中央和广东省上缴财政112.6亿元,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年来每年经邮局汇款金额高达142亿元。

东莞市领导自信地告诉记者,东莞的目标是加快从国际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争取率先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东莞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做了很好的诠释;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腾飞的做法,给国人留下了深深的启迪。

Dong Guan(第三声)

中央电视台就是这么念的,不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