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联华ok可以用花呗么:请教明朝法律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17:56:16
请大概介绍一下

一、历史概况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难连年。农民无法生存,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出生佃农的朱元璋率领的一支红巾军,不久在江南地区迅速崛起。朱元璋是濠州人,家道极为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岁时旱蝗大饥,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朱元璋无所依照,投奔寺庙当了云游和尚。当元军围剿义军,滥杀无辜,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时候,不得已,17岁那年,投奔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他作战勇敢,富有才干,足智多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被召为女婿。后来,这支起义军就由朱元璋领导。他善于用人,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京城,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重新统一封建国家之后,采取了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加强封建法制,整顿吏制等政策,使封建经济又呈现出暂时的复兴景象。为巩固明朝天下,明太祖把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势力尤其强大.明太祖死后,朱棣为争夺帝位与建文帝发生了“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就是明成祖,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预示着明王朝的衰败。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百姓又遇到天灾。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清军打败。明朝灭亡。

  二、立法思想

  明代统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权力的皇帝和参与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观点。当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仅将大权集于一身,还以他个人的思想统一全国,立法思想与他的出身相关。他崇尚法家的君主专制主义、暴力镇压主义,主张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实是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以严刑酷法为主,德礼教化为辅,法儒结合,刑礼并用。这是中国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化,适应了极端专制统治的需要。

  1.立法因时制宜

  明代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到明神宗,都主张法律要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根据社会治安的实际需要确定刑罚的轻重。朱元璋对皇位继承人太孙朱允炆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即虽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为一时的权宜,并要求子孙们适时而变,采用轻刑,但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专制政治的日趋腐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刑罚不断加重。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败亡,在于中央昏暗不明,软弱无力,各级官员作威作福,纲纪败坏,法纪无存。宋元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地主豪绅盘剥兼并,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均达到疯狂局面,只有采用重刑,威慑臣民,才能巩固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2.立法必须礼律结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颁行《大明律》时明确指出:“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已久。”明礼和定律相结合,从而治理天下,这是朱元璋一贯思想。他的继承者建文帝进一步宣传崇礼赦疑,礼重于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礼律结合,巧妙使用。这是从历代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的,独刑罚可以压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时之效,但并非长治久安之策。就是说,刑事镇压和德礼教化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从起草、修改到颁布,共历时三十余年。说明朱元璋十分重视封建法制建设,他不仅把个人的意志上升为全国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孙代代遵守,“群臣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大明律》于是成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条。后世的法律学者评议说《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又新设许多篇目,虽说条数减少,而内容体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袭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极端专制主义统治在立法上的体现。

  2.《明大诰》

  朱元璋亲自编辑的四篇:《大诰一篇》、《大诰续篇》、《大诰三篇》、《大诰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训斥等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关严惩官民过犯的案例汇编和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由于《大诰》是御制圣书,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还以权力为后盾,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对大诰进行强制性的宣传普及。他要求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则减等处刑;若没有,则加重处刑。并命令各类学校讲授大诰,科举考试考 《大诰》 ,命乡民集会宣讲大诰。结果全国上下购买大诰,讲读成风。有十九万的宣传队伍。

  3.编例

  明朝的例又称条例,是皇帝就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所下的诏令,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弥补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但总体而言,因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随时作出的判决,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随意性的体现,因此汇编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能补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数量太多,导致“人不知律”。可见,统治者的意志变化,不能不破坏法的统一。

  4.明会典

  它是行政法规。取材于官藏档案史册,内容广博,记述详备,可称得上明朝行政法规全书。体例上,与《唐六典》有相同之处,它采取官统其事、事归于职的编制方法,即以官职分卷,卷下记载有关的律令、事例。但《明会典》以六部为纲,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标明种种条目,这是与《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说明它更适应了明朝绝对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

http://jpkc.cupl.edu.cn/mzb/4neirong/jiangyi/c9.htm

一、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2、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取消官当、除免,重绳赃吏;严惩犯上作
乱及贼盗);
3、礼法并用,以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二)主要立法
1、《大明律》
(1)制定经过:草创于吴元年(1367),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
整齐于二十二年(1389),至三十年(1397)始颁示天下;
(2)篇章结构:30卷,460条,七篇(名例、吏、户、礼、兵、刑、
工)
(3)特点:文简法严,通行明代不改。
2、《明大诰》
明初,朱元璋为防止"法外遗奸",采集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以及有关
训令制成的刑事特别法。分为《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
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其特点是法外用严刑,重典
治吏。
3、例
(1)由典型判例发展到单行条例;
(2)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制成《问刑条例》,条例法典化,律
例并行
(3)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制成《大明律集解附例》,律例合一
4、《大明会典》。正德、嘉靖、万历三朝会典。

(一)立法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2、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取消官当、除免,重绳赃吏;严惩犯上作
乱及贼盗);
3、礼法并用,以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二)主要立法
1、《大明律》
(1)制定经过:草创于吴元年(1367),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
整齐于二十二年(1389),至三十年(1397)始颁示天下;
(2)篇章结构:30卷,460条,七篇(名例、吏、户、礼、兵、刑、
工)
(3)特点:文简法严,通行明代不改。
2、《明大诰》
明初,朱元璋为防止"法外遗奸",采集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以及有关
训令制成的刑事特别法。分为《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
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其特点是法外用严刑,重典
治吏。
3、例
(1)由典型判例发展到单行条例;
(2)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制成《问刑条例》,条例法典化,律
例并行
(3)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制成《大明律集解附例》,律例合一
4、《大明会典》。正德、嘉靖、万历三朝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