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诗风吟细嫩臻白系列:{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怎么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10/13 11:43:52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俗译】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道”是“非常道”。“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名”是“非常名”。“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徼”也就是“大”。“常无欲”和“常有欲”或者说“小”和“大”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这个来源可以叫做“玄”。然而,“玄”之中还有“玄”,这就是“众妙之门”:所谓“众妙”就是造成天地万物的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谓“门”,是比喻这些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必然经过的路径。
【导读】
本章为全书总论,指出全书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碰在一起;有的虽碰在一起,但随即又分开了;有的走进了羊肠小道,走进了歧路,从此再也碰不到了。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所谓“道”,也就是要有一条人人都可以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要为人生找出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因为我们走的路都不通,表面上我们都在道上行走,但我们都是在可道上行走,都不是常道,因此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走进了歧路,有的走得很辛苦。在人生道上,我们都会进行种种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大抵都会有所成,这有所成也就是名,所谓功名是也。每项活动都是可道,每项做成的活动都是可名。因此“名”不必专指称谓;事实上老子关心的也不是世间所有事物的称谓会否长久的问题。“桌子”作为桌子的名称固然是可名,但这一可名是否常名却不是老子所关心的。名是功名,名份或人间的一切价值。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我们都要实现某种价值。但是当我们自以为创造了很多东西,自以为实现了很多价值,老子却说,你所实现的价值是真的实现了吗?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
一般的,我们总认为文明是进步的,社会一定要发展,可道可名的东西都是好的。但是老子偏偏在这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要我们反省,人门社会的种种真的是属於常道、常名吗?当你自以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当你提出一项很了不起的学说、观点,老子却冷冷地说,道可道,非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的所谓事业,你的所谓成就是否真的是常道常名?很显然,老子说这句话,是要我们时时反省,当你以为一件事很重要的时候,那件事真的就那麼重要吗?当你以为一件事不很重要的时候,难道它就真的不那麼重要吗?当你以为你很有成就的时候,那些成就真的就是成就吗?当你认为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难道你就真的一点成就也没有吗?当我们的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无远弗届的时候,难道这些真的表示我们进步了吗?可是,另一方面,难道不也是表示我们确是进步了吗?……
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老子并不是要否定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醒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那麼这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是什麼呢?在整本《道德经》内,老子至始至终都没有告诉我们,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老子也把这真正的大道说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常道了。即使用“道”这个名称,老子也只是说这是勉强为之(强字之曰道),请大家不要太执著於“道”这个名称。既然老子没有告诉我们道是什麼,那麼《道德经》五千言都说了些什麼呢?其实,老子一方面有所言,另一方面却也无所言,在言与不言不间,老子就将那恒常不变的大道向我们透露了出来。我们再继续看下去。
老子虽然没有向我们解释“道”是什麼,但是却接著提出“无”和“有”,要我们从“无”、“有”去体会道。首先,老子把我们注意力引到了天地万物。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是根源,天地本就是无,就是说天地之初开,本没有什麼东西去推动,天地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天地虽然不去推动万事万物的形成,但万物却在天地中形成了,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对万物的总称(母),也就是万物都存在了。因此天地的“无”并不是什麼都没有,什麼都没有就永远是虚无,也不会生出万物。正因为天地的“无”才有了“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常有,欲以观其徼”。天地能够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就在於“无”。因为“无”,故有无穷的妙用。但是这无穷的妙用还要具体落实到万物。一落实到具体的物,则物物皆有各自之特性,此即“徼”,我们就是通过“有”来观照每一物的特性。这句话落实到具体的人生修养,就是说我们不要自己限定了自己,不要只从自己的观点去观看他人,观看万物。我们首先要“无”掉自己,没有了自己,才可就每一物的特性而欣赏之,观照之。这就是用“有”来观其徼。苏辙《老子解》在注这一句的时候说:“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於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所谓“入於众有而常无”就是说不滞於物,不被每一事物牵引拖累;“体其至无而常有”,就是说不泥於道,不会永远处於“无”,因为永远处於“无”就成了空虚的了,道的“无”还要进一步创生万物。
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说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说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到人的修养层面来讲。最后第四句则是作一总结。
两者,是指“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名称虽不相同,但都是从道而来,也就是说都是属於“道”,道既是“无”,也是“有”,道之“无”产生万物,道之“有”成就万物。从道的观点看,万物都是玄同混一,根本没有分别,这就是道的奥妙深远。只是我们能体会到道的奥妙幽远,也就是进入了众妙之,即进入了一无边广大的天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么一断句,你可能就明白了
语出老子《道德经》。
且看韩非子是怎么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的: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
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
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
衰者谓常。者而常,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
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
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这段解释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个“道”是作为“字”“论”
来解释的。第二,这句话在当时的版本是“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后来才简略成了“道可道非常道”。按照原来的版本,根本就不存在
什么“断句”“多义”的问题,是后人的简略才把问题变复杂,而使
得有些人可以自作聪明地随意解释、发挥。要托古改制、随意发挥自
然可以,但如果要知道老子的本意,恐怕还是先要把“解老”“喻老”
读一读吧。韩非子属法家,法家讲刑名,源自黄老之学,其对老子的
理解,值得后人重视。
把“可道”之“道”解释为“依从”,在逻辑上也讲不通。老子
这一章开章明义讲的是认识论,所以“道”与“名”、“观”等语都
属认识用语,当解为“说”,如果解为“遵”,那就成为讲方法论了,
等于开头莫名其妙来一句方法论,然后抛开大谈认识论,老子作文,
有此妙法乎?
用大家都熟悉的辩证法的语汇,这句话说的是:真理是可以认识
的,但是认识的都不是绝对真理。为什么呢?韩子在解释这句话时说
得明明白白,因为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化着的,“定理有存亡,有死生,
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只有那些与天地同在,不死不衰的事物才可谓“常”,但是这样的东
西“无定理”,而且“非在于常所”,超出了人类的认识范围,所以
“不可道也”。但是虽然“常道”不可“道”,却也并不排除有“观
其妙”“观其微”的可能,所以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微”,观了之后是否能“道”出其妙、其微,是两码事。所
以韩子解释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
道本无名,只不过为了论述的方便,勉强把它叫作“道”而已。
从道家的根本思想来看,“道不可说”乃是道家的一个基本思想。
老子自己就说这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玄得很。魏何宴也说“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名,视
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说
明。晋葛洪更把这种思想推到了极端,不仅道不可言,而且言得越多,
离道越远:“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况复乃千割百判,亿分万析,使
其姓号至于无垠,去道辽辽,不亦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