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相簿2游戏结局视频:三国演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7 14:15:28
我需要曹丕的一些资料,拜托!拜托!急!急!急!

曹丕(187-226),字子桓,安徽毫县人,魏文帝,曹操次子,魏的建立者。
  曹丕常常自己说:长子曹昂若在,他必不能继位,曹冲(字仓舒,曹操幼子,少极聪慧而以德惠对人,十三岁早死)若在他也不能继位。但这只是一种谦辞,在内心中他是把曹植当作自己的第一竞争对手的。曹丕对自己的其他兄弟都很爱护,即使是出于博得名声。曹彰初次作战胜利归来,在向父亲复命之前先去拜访曹丕,曹丕对他说:"你一定要把所有功劳都推给其他将领,谦虚才能被大家推许。"曹彰按他说的做,曹操大为高兴,说:"黄毛小子居然这么懂事,出乎意料。"曹丕在曹操的近人和大臣中名声最好,曹植反倒因为恃才得罪了不少人。曹操嫡子四个,曹彰没有做继承人的野心,曹植和曹彪、曹熊是一伙的,曹丕只好从顾命大臣中寻找盟友,按说以他的政治天分曹植根本不是对手,但是曹植的诗文名气实在太大,曹丕一直对他又恨又嫉妒,所以才有了日后的七步之逼。其实七步赋诗本意是给曹植一个下马威,从曹丕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没有杀曹植的心思。
  曹丕在位六年,治理国家还是值得肯定的。他数次开仓赈济灾民,减低赋税,和缓刑罚,临死时还学习他老子的榜样把后宫遣散,禁止厚葬(虽然此人一生奢华)。但他对后世最具影响的还是颁布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在曹操生前何夔已经数次建议,曹操虽然"称善"但未及施行,丕继位三月即在陈群帮助下颁布施行。
  曹丕在军事上几乎是白痴,他缺少其父的战略眼光。全是靠了他,东吴才能安然度过最危机的时刻。后世史家皆以为若曹丕能趁刘备伐吴挥师东下,可能历史意义上的三国时代不会超过20年。虽然如此,如果在历代帝王中排个座次,曹丕应该说还是比较开明有为的。
  如果生在现代社会他将是:某私企老板。

  曹操不确定该让谁当太子,曹丕是长子,不过曹植非常聪明。最初,曹操有时候兴致来了,就出个题目,考较他们。曹植立马就答出来,麻溜得紧,原来他手下有个文人早就给他备好了小抄,就是在中学课本《杨修之死》中那个叫鸡肋惹火了曹操被咔嚓了的主儿。

  曹丕急了,就去问贾诩。贾诩可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便出注意“你只要对父亲有孝心,平日安守本份就行了”。

  庄子说无为,在曹操如此精明的人杰老爸之下,老实的曹丕(装出来的),要比蹦达的曹植好多了。

  曹植这孩子精灵,可精灵过头了,不懂得含蓄,有次曹操出征,他赋诗以贺,华丽得紧。曹丕急了,他可没弟弟那么会拽文,这时候手下一人递点子说,“你只要悲伤就行了,哭点儿眼泪,抹点儿鼻涕。”于是曹丕紧紧抓着他爸的手,话都说不出来,更甭说作诗了。

  于是,劳动人民一致认为曹植那孩子是天才,可天才凉薄,曹丕可对他爸孝敬多了。

  关羽被杀后,曹操也感觉自己快要死了,立储之事是第一要务。他便问贾诩该立谁。贾诩不愧是贾诩啊,煽动郭、李撵走吕布的老贾装死人不说话。曹操急了,说你丫说话啊,装啥土鳖。老贾于是说,明公你问我问得急,我就一下想楞了。曹操说你想什么啊,老贾说我想袁本初和刘景升父子呢。曹操哈哈大笑,这立储的事儿就定了。

  看到这里,实在是太有趣了,贾诩这家伙太好玩了,他不直接给曹操说你该立曹丕,因为他是嫡长子,他变着方儿说,袁绍和刘表把大位传给了小儿子,于是都被灭了,那么,曹公您该选谁呢。

  魏后来很快就被晋所代替,老曹家没风光几晌就被司马家给算计了,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曹丕远不如他老爸英明神武恐怕也是因由。当知道自己被立为太子后,曹丕喜形于色,逮谁给谁说。一个姓龚的大臣的女儿知道后,就批评说“怒不改色,喜不失节才是大丈夫,治理国家是多么重要的事儿,应当敬畏,谨慎。曹丕如此轻狂,看来魏国不远了。”

  曹丕当上皇帝以后呢,做事情也不怎么厚道。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于禁投降了,后来回到魏国。曹丕杀了他也可以,继续用他也可以,废了他回家养老也可以,但曹丕嘴上说得漂亮,还让他当将军,却在给他盖的大屋墙上,画上于禁投降关羽的画,把人家老将军活活臊死了。这可不是厚道人的做法。

  不过呢,曹丕总算还是曹操的孩子,器量还是有那么点儿的。他喜欢打猎,经常带大臣们去玩,玩高兴了,问大臣们说射鸭子快乐吗。(射雉乐哉),有个叫辛毗(音“pi”)的 大臣给他堵了回去“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曹丕堵得说不出话,后来也就少去了。

  文帝,名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第二子。曹操死,他继魏王位,后废汉献帝而自立为帝。在位7年,病死,终年40岁。葬于首阳陵(今河南省渑池县首阳山南)。

  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弟曹植从小聪明非凡,10岁就能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曹操十分喜爱,有意立为太子。曹丕为了争夺太子的座位,用了许多心计,他一面结好内侍、人臣,让他们经常在父王面前说自己好话;一面诬陷曹植。有一次,曹操派曹植领兵出征。曹丕得到消息,事先约曹植饮酒,让他喝得酩酊大醉,当曹操派人来叫曹植时,曹植一直酒醉不醒。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统兵资格,并认为他放荡不羁,不堪担当重任,打消了立为太子的主意。公元217年,立曹丕为太子。

  曹操病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公元220年lO月庚午日,他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建年号为“黄初”。史称“曹魏”。

  曹丕称帝后,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开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氏族门阀制度。

  曹丕喜爱文学,曾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宴饮唱和,交往密切,为文坛领袖。称帝后,他嫉妒曹植的文才,又怕他会与自己争帝位,就借故逮捕曹植,将他押到面前,命令他当场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不然就处死。曹植略一思索,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不到七步就吟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秸的关系,隐喻兄长何必逼他太甚。曹丕听了觉得愧疚,又经母亲卞太后斥责,才免曹植一死,将他降爵并贬出洛阳。

  曹丕自己也写过不少诗,流传到今天的还有40首左右。他又善作散文,尤其精于写书信,他写的《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明朝人将他的诗文编成《魏文帝集》,流传至今。

  公元226年5月,曹丕病重,秘密命令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陈群、抚军司马懿等扶立子曹睿继位,命令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宫人回家与父母团聚。丁巳日,病死于洛阳宫内中寿殿。

  曹丕死后谥号为文帝。

  附:

  http://www.rwabc.com/diqurenwu/diqudanyirenwu.asp?p_name=%B2%DC%D8%A7&p_addr=%B0%B2%BB%D5%CA%A1&people_id=4048&category_name=%B5%DB%CD%F5abc

一.曹丕生平

曹丕,字子桓,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序说道:“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很重视人才的人,作为曹操的儿子,没有才华是得不到赏识的,更谈不上立为太子,《典论·自序》中说道:“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难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曹植《魏德论》中也说曹丕:“既游精于万机,探幽洞深;复迫遥乎六艺,兼览儒林。抗思乎文藻之场固,容与乎道术之疆衅”。正因为曹丕的好学博学,使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二.曹丕的文学理论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坛,与吴质书说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可见当时曹丕和文士们是很亲密也是很投机的。从他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可以看出曹丕对文学是很重视的。而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论·论文》便集中的表达了他的见解:
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他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没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来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当然,曹丕对文体的阐述也并不十分具体,但他的观点对后来文体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魏征的《群书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论》中的《序作》、《赞象》、《铭诔》就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观点的详细阐释与发展, 其中“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就是曹丕的“书论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评汉碑铭文之虚妄就是对曹丕“铭诔尚实”的阐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从《辩骚》到《书记》二十一篇都是从文学本身出发对文体论的研究,后来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也完全与曹丕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类似。可见曹丕文体论的提出,既划清了文艺作品与其他思想类,历史类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动了后世对文体的研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曹丕所认为的“尚实”的不仅局限于铭诔之中,他在《答卞兰教》中说“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可见他认为其它文体的作品同样应该“尚实”。其实曹丕本来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人,《折杨柳行》中明说了“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这样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来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来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槐赋》、《征思》,于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班〔之〕俦也”。那么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 翟备色,而 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还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念也”,也就是说作品没有了思想感情是不会有风骨的,也就不会有气,可见曹丕所说的“气”,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作品的风格。

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古代七言诗的滥觞。其诗作便约婉转。多写闺怨诗和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