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曹刿论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8:05:20
根据曹刿论战出套题 不需要太多 主要是词语 句子翻译 还有词类活用之类的 课文理解的也可有 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 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设计第1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理解曹刿“远谋”的核心就是民本思想。设计第2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强化课文第三段、第四段中对曹刿卓越指挥才能与军事思想的描写。背诵全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两个问题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话回答,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1.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庄公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关于背诵:难点是第一段,可用二人对话的方式练习。解决这个难点后,再抓住“远谋”这条贯穿全篇的线索背诵全文。教师可根据各段内容及形式的特点给学生以恰当的提示,例如第二段就可以用“鼓”“逐”二字提挈。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避免望文生义。
1.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2.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三 结合下面一段材料,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曹刿的“远谋”。
提示:“取信于民”指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心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彼竭我盈”指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之时;“辙乱旗靡”指的是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确定没有埋伏才下令追击的时机。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guì) 又何(jiàn)焉 肉食者(bǐ) (fú)敢专也

小惠未(biàn) 大小之(yù) 小信未(fú) 下视其(zhé)

二、指出下面加点字古今意义的区别。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4.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三、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列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个’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本语段选自课文( ), 相传作者是 。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小惠未偏( ) (4)神弗福也( )

4.跟“何以战”中的“以”意思不相同的是( )

A 必以情 B.可以一战 C.必以分人

5.本语段论述的能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6.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齐师伐我(师: ) (2)弗敢专也(专: )
(3)虽不能察(虽: ) (4)忠之属也(属: )
(5)公将鼓之(鼓: ) (6)遂逐齐师(逐: )
(7)公问其故(故: ) (8)望其旗靡(靡: )
2.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面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何以战 B. 公将鼓之
一儿以日初出远 辍耕之垄上
故克之 齐师败绩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用课文原文填空。
(1)战前,曹刿的“乡人”劝阻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
(2)鲁庄公所说的“ ”“ ”,表明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3)曹刿认为老百姓不会跟随鲁庄公作战,理由是 ,而神灵也不会保佑胜利,理由是 。
(4)曹刿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取信于民,鲁庄公的“ ”的回答则表明他终于领悟到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