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真善美第十二集:哲学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11:22:43

哲学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哲学的历史

哲学在欧洲语言里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ς”(拉丁化希腊字母/拉丁语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哲学问题,至今依然被热烈地讨论。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与其同时,西方哲学也正式的传入中国,由此,中国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它们不仅仅解释了科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里有效?它们的权威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可见: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借。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史 的主要分支: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史

--日本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

--英美哲学史

--欧洲大陆哲学史

什么是哲学

人类经过漫长的科学认识,形成了众多分门别类的知识。将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进行比较,有些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来说具有普遍性。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就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概念论。在这三者之外的任何其它知识,都要受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制约,都是特殊的。这三种普遍性的知识的总和,构成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便构成哲学的三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有人可能会问,不论是本体论、认识论,还是概念论,都要运用语言,语言不是比本体论、认识论和概念论更具有普遍性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一个概念可以分别用很多种语言来表示。因此,相对于概念来说,语言是特殊。

作为哲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相对于其他知识来说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主要是解决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因此我们把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哲学叫做理论科学;也可参照中国哲学史中的道和器的关系,叫做形上学或玄学[1]。而其他知识是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们把它叫做实际科学[2]。

在自然科学的大学教材中,有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之分。与此相类似的是哲学也区分为理论哲学与应用哲学。理论哲学是研究本体、认识、概念的本质与规律以及三者的关系,应用哲学是把普通哲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某一其它科学领域所形成的,如社会历史哲学、法哲学、科学哲学、价值哲学等等。由于社会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此,社会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应属于理论哲学。

从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大致说来,中世纪以前的哲学以本体论为主;近代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为代表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主;现当代哲学以分析哲学为代表则以逻辑学为主。在中国哲学史上,尽管这三个方面的划分不够明确,但也有一定的轮廓。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

我们所接触的、所认识的世界,直接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这些千差万别的直接存在物最共同的就是存在。古希腊哲学 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所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直接存在物中的存在也就是客观世界千差万别事物中最普遍共同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本体,这也就是本体论(存在论)研究的对象。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或者说是关于世界本原、本性或本质的理论;而哲学的其它部分或其它科学只研究存在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本体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世界的本原[3]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二是客观事物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我们也要认识认识自身,把认识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考察。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我们的认识究竟能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都是需要认识论来回答的。

无论我们对存在的认识,还是对认识本身的认识,不仅作为认识成果都要形成概念,而且在认识过程中还要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关于存在和认识的认识中,也必然要求我们要对概念进行考察。关于概念的理论就是概念论。列宁说:“概念的关系等于逻辑的主要内容。”[4]当然,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概念论,旨在考察概念的普遍本质和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与作为在哲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存在的逻辑学是有区别的 。

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这三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二是它们不能互相代替。同时,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又是紧密联系的。

既然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因此无论是认识领域还是概念领域都要受它的研究对象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体论是普遍,认识论和概念论是特殊;认识论和概念论离不开本体论的指导;而且只有在正确本体论的指导下,才能认清认识的本质和概念的本质。离开正确本体论的指导去考察认识和概念的本质,是不行的。

无论是本体论还是概念论,都是认识的结果。作为认识的结果,就要受到认识本身的制约。从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意义上说,认识论是普遍,本体论和概念论是特殊。如果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清,也不能形成正确的本体论和概念论。

无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在认识中都必须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认识的结果都必须形成概念。因此从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作为概念形态来说,逻辑学是普遍,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特殊。如果我们对概念的本质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认识不清,正确地认识本体和认识自身也是不可能的。

本体论、认识论、概念论,这三部分是互相区别、互相制约、互为根据的。这三部分的和谐统一,使哲学构成一个理论系统。

哲学就是一群吃饱了饭没事干,整天拿工资而无所事事的人所发明的一种问问题答问题的活动.因为实在无事可干,所以往往一个问题就能答出成千上万个答案,而且一答就是好长的时间.于是有人把这些答案中最简单的归纳为本质,成为了近代哲学史的前身.尤其以古希腊供养的那群有"智慧"的人们在这一项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
你要是吃饱饭没事干,而且还有人出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对待你,时间长了你也会成为哲学家.这也是现代哲学家不多的原因.哪像古希腊时代,一出就是一群人,而且个个都鼻祖...

靠又是一帮读死书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哲学和宗教都是人们在思考和寻找“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那里和我们将到哪里去”的问题
它们的差异是很小的,宗教注重安抚广大教众,教众不需要太思考“为什么”,宗教的思考已经在创建时完成了,已经神化,不可冒犯。教众需要的只是相信。
而哲学从本质上讲是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那里和我们将到哪里去”,作用与宗教创建时的思考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哲学提供不了一个神化的偶像来给大家崇拜,或则说是哲学思考太多变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偶像来供大家崇拜。
如果哲学提供一个稳定的不可冒犯的偶像,其无论是人,物还是理论,那哲学也就不是哲学了,变成了宗教。

举个例子,“达尔文进化论”,大多数人相信,不问原由不容许更新的别的理论提出,而且又不知道“达尔文进化论”到底是说什么的。那它就更像宗教而不是哲学。

我觉得哲学就是思考+创意....难懂是因为你听的时候没完全理解...其实都是很容易懂的

人要敢于想

http://tjy.yibinu.cn/ReadNews.asp?NewsID=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