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工作的重要意义:国际组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13:42:58
有什么国际组织的总部是设在日内瓦的?

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日内瓦情况
日内瓦(Geneva)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莱蒙湖畔,其南、东、西三面都与法国接壤,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地图上看,日内瓦从瑞士的版图上突出来,中间最狭窄的地方只有4公里,许多地方的土地都是和法国所共有的,克万特兰国际机场的一半也是属于法国的。静静的罗纳河穿城而过,湖与河的汇合处,由数座桥梁连接着南北两岸的老城和新城。人口20万。全年一月最低气温-1℃,七月最高气温26℃。日内瓦通用法语,英语也很普及。

日内瓦是一个国际性城市,有人戏称“日内瓦不属于瑞士”。主要原因是这里集中了像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机构;这里是世界各国游客云集的地方;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里有许多地中海各国过来工作的人。另一个原因是从历史上看,自从加尔文宗教改革以来,日内瓦成了反对旧体制的人避难的场所。在对革新思想非常宽容的日内瓦人中间产生了卢梭,而伏尔泰、拜伦,还有列宁等人,为了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也曾来到日内瓦。可以说,这个国际城市是在500多年的孕育中产生的。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到瑞士旅行成为了英国贵族们追求的时尚。他们带着随从和财富,首先来到日内瓦,由此成就了瑞士成为一个旅游国家。这些使得当时在欧洲已经很有名的经营钟表的商店和经营珠宝、贵金属的商人激增,从而也建立了日内瓦作为商业城市的地位。

山丘上的老城区古朴典雅的建筑群与新城区现代化的楼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清晰地反映出这个中世纪古老的小城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都市辉煌历程。老城区内石子铺成的街道,窄窄弯弯地向前沿伸着,仿佛是一只默默伸出的手臂,要把你带向上一个世纪的童话中。绿树掩映中,忽隐忽现的欧式建筑古朴凝重。街道两边挂着黄绿相间的圆形标牌的是古玩商店,建在莱蒙湖边的城市是日内瓦的新城区。市中心的商业区、住宅区整齐宽阔,布局合理。随处可见的公园内,古树参天,幽静美丽。无论是身置老城或新城中,无论是在郊区还是旅游点,呈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个鲜花盛开,风景秀丽的美丽城市。

莱蒙湖畔远望,可以看见环抱这座城市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白雪皑皑的群峰--勃朗峰的雪顶,烟波浩淼的莱蒙湖,终年蓄满了高山雪水,清澈如镜。湖中,一把闪光的长剑直冲云天,喷出145米高的银色水柱,然后化为扇形细雨倾泻湖中,这便是具代表性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日内瓦人工喷泉。丽日晴天,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扬着彩帆的帆船,游船、游艇川流不息,天鹅、海鸥、野鸭成群、游荡嬉戏,生机盎然。莱蒙湖两岸有活水公园、玫瑰公园、英国公园、珍珠公园和植物园,园内古树参天,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游人可以免费到公园散步。湖滨小道两旁绿树浓荫,翠绿草坪中一无是处上是由鲜花组成各式图案的花坛。湖两岸的宾馆和山丘上鳞次栉比的各式豪华别墅倒映在水中。莱蒙湖的人工美与自然美相映生辉,无以伦比。穿过汝拉山曲折的小路,便到了山顶。越过古老的城墙是威严的圣彼得大教堂。

日内瓦也是一个文化艺术中心,有大小博物馆、展览馆十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老城区南端的艺术及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文物、兵器、工艺品、古画和许多历史名人的画像,如人文学者卢梭、16世纪的宗教改革领袖、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加尔文等。其中一楼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史前直至现代文明的发展,二楼以绘画等美术作品、装饰品为主。最有价值的一件是1444年康拉德·维茨为日内瓦大教堂创作的圣坛画,题为“捕鱼奇迹”。

日内瓦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国宫,万国宫是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在地。坐落在莱芒湖右岸的阿丽亚娜公园内,占地32.6万平方米。建筑装修处处体现“万国”特色。建造大街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华河罗讷河及侏罗山的石灰石,内部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产的大理石,地上的棕麻地毯产自菲律宾。各成员国捐献了各种装饰和陈设物品,西班牙名画家保塞·玛利亚·塞特描述的征服战争、歌颂和平的组画最引人注目,美国为纪念伍德罗·威尔逊总统而赠送的浑天仪,征服宇宙纪念碑是由前苏联为纪念其在航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捐赠的。这里还有德温纳·桑兹为纪念国际儿童年所创作的雕塑及各成员国捐送的松、柏及其他良种树木。

国际组织相关网站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_733578.htm

世界贸易组织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_709578.htm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即红十字会)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_709619.htm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1/content_4038649.htm

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