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mv女主角现状:秦汉时北方的匈奴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17:01:03
我觉得应该是白种人,

历史上对匈奴人的起源,尚无定论。但据我个人判断是黄种人。判断是根据下面内容作出的。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源自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等。
匈奴由“戎”、“狄”等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来。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另据中国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然而这些说法并无根据。
周朝时期
从西周开始匈奴的前身戎族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西汉时期的单于列表:
头曼单于
冒顿单于
老上单于
军臣单于
伊稚斜单于
乌维单于
儿单于
呴黎湖单于
且鞮侯单于
狐鹿姑单于
壶衍鞮单于
虚闾权渠单于
握衍眴鞮单于
呼韩邪单于
郅支单于
汉朝之后
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东北亚之外的影响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匈奴就是匈人么
有些学者认为匈奴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欧洲,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野蛮民族使得蛮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关于匈人灭阿兰国,是匈人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奴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奴邦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奴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有人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这个问题现在仍是个疑问。
匈奴语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关于匈奴的起源和Hun的来历

这两个问题,史学界仍然争议不休,我当然不是想做什么定论,只是根据我了解的情况,简单地介绍一下在这两个问题上专家们的不同看法和现状。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Hsiung-nu),历史上有着众多不同的名字,比如鬼方、昆 戎、猃狁、荤粥、胡等等,有人统计,别名高达32种之多(冯家升1937)。一直到《
史记》才定名为“匈奴”。

至于匈奴的来源,也是众说纷纭。《史记》记载,“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索隐 ”引乐彦《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于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
妾,避居北野……中国谓之匈奴。”又引张晏“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按这种说法, 獯粥是夏桀的儿子,也为后世匈奴的始祖,所以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学者如吕思勉
赞同此说。

但是,没有证据说獯粥即是匈奴之始。如果按照《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就曾经“ 北逐荤粥”。《国语?郑语》说:“昆吾为夏伯。”《左传》语“昆吾夏桀同日亡。
”《诗经?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昆吾在商朝人那里就被叫做鬼方,按 徐中舒《夏史初曙》,是和夏人联盟的一个部族,他们被打败后一起迁往北方。王国
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考证,这些称呼都是指的同一个民族,亦即后来的匈奴,这个 结论为后来的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由此看来,匈奴并非夏之后裔,而是源远流长,至
少和夏是同时代的一个民族。匈奴非夏这一点,现在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资 料和考古都显示,匈奴和夏在种族、语言、民俗上都有着较大差别,而同时也没有有
力的证据表明他们属于同一民族。

也有学者和王国维持不同意见,认为鬼方、昆夷、猃狁等并非匈奴,而是羌人一族, 如黄文弼(1943)。他认为匈奴是北方的一个蒙古种族,在战国时开始移居内地,就
是史料上说的林胡、楼烦、义渠。但后来学者多从地理范围和文化特征上考虑,认为 林胡等并非匈奴,而是不同的狄人(如雷从阳1984)。

目前,多数学者同意匈奴的主体即由荤粥、猃狁等发展而来。其间逐渐融合了别的“
戎”、“狄”等小民族,逐渐成了战国后期的“匈奴”。它应该是一个由众多的北方 氏族和部落聚合的产物,但主体部分就是继承了当年的荤粥、鬼方、猃狁等。匈奴并
非夏族,但无疑和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双方都有对于龙的崇拜,有“ 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祭祀日月的习惯……等等(陈立柱1997)。这是双方长期交
流共处的结果。

追究根本,匈奴是一个本地民族还是外来民族?这牵涉到匈奴的族属问题。学者们关 于匈奴的族属基本上有突厥族、蒙古族、芬族和斯拉夫族四种说法。其中芬族和斯拉
夫族由于新证据的不断发现,现在已经不太流行,而主要集中在突厥和蒙古两种说法 的争论上。

从相貌特征上分析,因为现在能够确认的古代匈奴人完整骨架极少,所以难以在人类 学上作出可靠的判断。但基本上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匈奴人身材高大,肤色白皙,高鼻多须,眼睛蓝色,更靠近突厥种。其主要的依据是:1.对于中国和蒙古境内几座匈 奴墓葬的发掘,证实匈奴身躯高大,不像蒙古人种(如见耶兹1927《俄国科斯洛夫探
险队外蒙考古发现纪略》,以及潘其风1984《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 人骨的研究》)。2.历史记载,比如《汉书?匈奴传》说匈奴“形容魁健”;《金日
磾传》:“日磾身长八尺二寸”;《佛图澄传》说刘曜“长大白皙”,等等。另外, 《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述冉闵屠杀胡人,“高鼻多须者至有滥死者”,说明高鼻多 须为匈奴人的特征。3.于诺颜山匈奴墓葬出土一幅匈奴刺绣画,画中人物蓝眼多须, 支持突厥一说。在陕西沣西乡的匈奴古墓中出土两块铜透雕,其中刻的匈奴人也是高 鼻特征。

从比较语言学上分析,匈奴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的语言在中文典籍中多有译音保存 。如今尚有几十个字能够辨别。比如匈奴把妻子称作“阏氏”,把天称作“祁连”,
“撑犁”,把女儿称作“居次”等等。匈奴的首领“单于”,原来的意思是“广大” ,而“冒顿”,意思是“圣明”。日本人白鸟库吉最早对其做了分析,他的结论是匈
奴语和蒙古语有着更多联系,于是他本人也从支持突厥说转向蒙古说。但是蒙古语和 突厥语实在是有许多相象的地方,有许多词语用两者都能解释,比如“撑犁(天)”
,突厥语tangri,蒙古语tangere,实在难说哪个是词源。虽然后来也有如方壮猷等 赞同蒙古语源说,但如今的学者更倾向于突厥语,甚至非阿尔泰语。比如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就借助中国史料证明匈奴语和阿尔泰语互不相容的几项特征,因此提 出匈奴语甚至不属于阿尔泰语系,而可能与叶尼塞区域的几种语言有关。从这一点出
发,有人指出,匈奴文化可能和叶尼塞地区的卡拉苏克文化有某种联系,而后者和夏 的二里头文化也有着联系(如胡博在洛杉矶夏文化研讨会上所提出的,见阎敏1991)


反过来,支持蒙古说的学者除了从语言上论证之外(但匈奴和蒙古语族已被证明缺乏 关系),通常借用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像来说明匈奴人具有蒙古人种特征。反对者则
表示1.艺术造型佐证力量不大。2.仅此一例,是为孤证。

目前,多数西方学者,以及前苏联的一些专家都认为匈奴为突厥种,国内的一些学者 如林干也持相同看法。但蒙古的一些专家和少数其他学者仍坚持认为匈奴是蒙古种族 。但是,如果从人类学上追述最早的起源,匈奴人似乎应该源出于古老的蒙古人种的 一个支系(后来发展成了突厥种)。
关于匈奴的最初来源,有人认为他们是从西方而来的民族。是由于长头颅的欧罗巴人 入侵叶尼塞河地区,导致当地的卡拉苏克人退出该区域,向东南进入蒙古高原所致(
见陈立柱1997)。这些早期的匈奴人在蒙古西部继承了卡拉苏克文化,发展出与之有 紧密联系的鹿石文化。一直到了战国末期,这些人才前进到中国的北部边疆,与中原王朝发生接触。至于之前的史料里记载的匈奴,有人论证说是一种误会(孙次舟1947 ,曹永年1963),那不是真正的匈奴,而是三胡(林胡,义渠,楼烦)之误。但是, 尚没有详细的具体的研究来完全证明这一点。

可以肯定的是,匈奴应该是一个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后形成的民族,其中应该包含了多 种复杂来源。在后来与北方民族以及中原王朝的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又大量混
血,以致在许多方面都发生剧烈改变。五胡乱华之后,匈奴人除了稍微高大白皙一点 ,应该和汉人没什么区别了。即使匈奴被确认为突厥种,也不能说他们是后来突厥民
族的源头,而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分支而已。突厥应该来自丁零,而丁零和匈奴却是两 个不同的民族。《北史?突厥传》:“突厥者,……匈奴之别种也”,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再略述欧洲之匈人(Hun)的来历,以及他们和匈奴之关系。 如今我们能够用来描述匈人的全部史料,都来自于罗马的历史学家们和当时一些旅行
者的记载,纵然如此,那些记载也不是完全可信的。比如Ammianus的名著《历史》, 虽然他尽了最大可能来还原匈人的面貌,并保证它的真实性,但毕竟,Ammianus本人
在有生之年可能连一个真正的匈人都没有亲眼见到过。他不得不完全依赖二手的资料 来记叙,而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了对“野蛮人”的丑化和歪曲。比如说,他描述了匈
人吃生肉,并把肉放在马背和马鞍之间捂热。但考古证据已经显示这不是真的。所以 ,在阐述匈人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特别小心才对。

欧洲人对匈人的来源一开始毫无所知,在他们看来,这群人就像突然出现在天边一样 ,像一群凭空生出来的蝗虫。关于匈人的起源,长期以来只有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
说,比如神州遗少兄描述的关于女巫和妖怪产出后代的故事,就来自著名的哥特史学 家Jordanes。但这种说法显然只能在表面上掩饰资料缺乏的尴尬而已,毕竟每一个civilized reader都不会相信那是历史事实。

最早提出欧洲之匈人来自亚洲之匈奴的,是法国人Joseph Deguignes,他根据《魏书 ?西域传》的记载,于18世纪写作《匈奴通史》一书,首先提出Huns可能就是Hsiung
-nu。北匈奴被汉将窦宪击败,度过金微山,西走康居,建立悦般国。然后又几经辗 转,跨越欧亚大草原,来到阿兰人的领地,击败他们,从而拉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
Deguignes的学说臆想成分为多,也没有人种学上的任何论据。然而他的学说被著名 的爱德华?吉本采纳,写进他的煌煌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并指出鲜卑的兴起
是匈奴西迁的动力所在,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当然,关于具体的迁徙路线,
吉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甚至说,具体考证出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后来英国的 拜占庭学家Bury对此颇不以为然,在编订《衰亡史》的时候反驳了这个观点,并且说
“他靠的只是幻想,而不是事实”(……he who takes it is supported on the wings of fancy, not on the ground of fact)。

不过,证据不足的缺陷终于被德国学者Friedrich Hirth所弥补,他于1900出版《伏 尔加河的匈人和匈奴》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上述理论。不过,他凭借的证据也只
是《史记》,《汉书》,《北史》里的只言片语,而且过于依赖语音上的对应,所以 有不少错误很快被人指出。之后的一段时期,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赞成反对的都有
,不过赞成的逐渐占据上风,荷兰人DeGroot出版《纪元前的匈人》一书,虽然其中 仍有不少错误,但已经讲述得相当详细,说服了许多学者,如Bury也改变了他的看法
,在《后期罗马帝国史》中,采用了匈人来自中国北边疆的匈奴这一说法。一时间, Hun = Hsiung-nu几成定论,但由于缺乏可靠资料,他们的迁徙过程仍然相当模糊。

支持该说法的理由大致如下:1.从中国的《后汉书》,《魏书》等史料中,仍然可以 依稀找到匈奴北遁后的蛛丝马迹。比如《后汉书?南匈奴传》:“单于震慑屏气,蒙
毡遁走乌孙之地”,《魏书?西域传》:“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北单于度金微山, 西走康居……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还有关于粟特国的记载:“匈奴杀其王而有其
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等等。从中可以大概地建立起一条模糊的迁徙路线 。2.根据当时出使阿提拉王庭的Priscus以及其他人的绘画和记载,阿提拉王和匈奴
人的长相是脸色黝黑,身材粗壮但较矮,腿短脖粗,脸平鼻扁,这和东方民族,尤其 是蒙古人种的特征一致。3.人名上的某些联系。

但是,反对者依然存在,而且不久就出版了几本十分重要的著作。比如有名的匈奴史 教授,英国人E.A.Thompson,他始终不承认这种联系,而宁愿在他的名著A History
of Attila and the Huns中把这个问题描述成“仍然是个谜”,“关于匈人的起源 ,包括他们在4世纪头3/4的年头里的活动,我们能知道的和当年的Ammianus一样多。
”他选择闭口不谈那段未知的历史,这受到了许多前苏联和匈牙利学者的攻击。

不久,德国人Franz Altheim出版了他的5卷大块头著作,Attila und die Hunnen。 这本书我没仔细翻过,因为:1.太厚了。2.没有英文版,而我对德文一窍不通。不过
书里有许多漂亮的考古照片,还是很不错的。这本书花了很大篇幅详细地讨论了公元 370年前的匈人情况(以及470年以后的),不过似乎没有建立起和中国匈奴的联系来


最重要的反对意见来自美国人O.Maenchen-Helfen,这位在匈奴研究史上有着巨大影 响的学者。他曾经专门在西北蒙古和一些突厥游牧民族生活过,精通希腊语、波斯语
、俄语和中文,这使他能够很好地利用中文典籍和前苏联的许多研究成果。在1945年 出版了《匈奴与突厥匈奴》一书,在其中明确地表明了欧洲匈人并不来自东方之后,
他又完善了他的理论,并于1973年出版了名作《匈人的世界》(The World of Huns ),他拿出大量的语言学、考古学以及人类学上的证据,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匈人和匈
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无论是在语言、艺术还是民俗上。他举的例子太多,以致 我到现在还没看完,没法总结:)

总之,这无疑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而作者实际上还没能来得及完成它,就不幸逝世
了。不管怎样,当它于1973年被Berkley出版之后,今后每一部严肃的关于Huns的书
籍,就都必须说明,这个民族的来源“存在巨大的争议”,或者干脆就是“不知道”


在那前后还出版了几本比较重要的著作,比如McGovern的Early Empires of Central Asia,Laszlo Torday的Mounted Archers等等,基本态度都是“争议”(其实后者
充满了语言学证据,是准备明确否认的)。当然,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作品,比如Joachim Werner的关于匈人考古的报告,当然,还有匈牙利人Gyula Nemeth。

总而言之,学术界目前并没有定论,匈人来自匈奴。相反,现在的主流是持怀疑态度 。1997年,Thompson修订后的作品(改名为The Huns)出版,他在前言里还是谆谆教
导,“除非专家达成一致意见了,不然学习晚罗马史的学生最好还是在匈奴问题上三 缄其口。”不过Thompson在他的作品出版前也去世了,让我想起当年量子力学创始人 普朗克的名言:“当旧理论的支持者纷纷死去的时候,就是新理论登场的时候了。”

中国学者在这上面也根据史料的记载,发表了一些匈奴西迁的可能路线的文章(如齐
思和1977,肖之兴1978),但似乎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那么,现在我们对匈人的研究,可以说什么呢?

1.他们经过了大量的混血,以致考古学家们抱怨“难以找到一个毫无疑问的匈人头骨 ”。他们的民族构成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有着突厥,日尔曼、哥特、格皮德等众多的 成分,这当然和他们的帝国由大量民族部落构成有关。不过主体民族似乎还是蒙古人 种。他们肯定是从北方草原迁徙过来的,一些特定的模式已经被建立并等待考古检验


2.匈人的语言仍然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它是带有强烈突厥特色的。但中间也夹杂 了许多印欧语和蒙古语的痕迹,应该是相当地阿尔泰化。暂时还难以判断,哪些词是
外来词,或者能否建立起一个唯一的语系对应。

3.匈人和现代匈牙利的关系,有许多学者,如著名的Denis Simor,反对说两者有直接的密切关系。当然,无法排除说匈人为后来的Magyar人先祖之一,比如Arpad是阿 提拉的直系后代无疑。但这中间无疑也经过了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和大量混血,或许可 以比喻为现代墨西哥人(印欧混血种)和西班牙人的关系。对现代匈牙利语的研究表
明,以往所归入的芬-乌戈尔语系并不能完全反映事实,突厥语的源头是毫无疑问地 存在于匈牙利语中的。关于保加利亚人(保格尔人Bulgar),他们也来自于匈人,这
倒没什么异议。

4.在考古的基础上,有一些有趣的假设。比如后期匈人的草原不足以养活足够的马匹 ,这迫使他们放弃一些游牧骑兵的特色(见Thompson著The Huns的后记),有待学术
论证。但总的来说,匈人仍然是被了解得最少,也最神秘的民族之一。文字资料和考 古资料的欠缺,使得尚有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答。

阿拉伯人

《史记》记载,“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索隐”引乐彦《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于鸣条,三年而死。 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中国谓之匈奴。”

夏朝王室已经有很多人说是埃及来的了,白种人成分更高。

华夏,华族是土著,黄种人,夏族是外来的,白种人,所以华夏族是黄白混血。

黄种人真正在中国占上风是从汉朝开始的,所以今天中国人叫汉人,不叫华夏人。

基本上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匈奴人身材高大,肤色白皙,高鼻多须,眼睛蓝色,更靠近突厥种。其主要的依据是:1。对于中国和蒙古境内几座匈奴墓葬的发掘,证实匈奴身躯高大,不像蒙古人种(如见耶兹1927《俄国科斯洛夫探险队外蒙考古发现纪略》,以及潘其风1984《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

2。历史记载,比如《汉书匈奴传》说匈奴“形容魁健”;《金日磾传》:“日磾身长八尺二寸”;《佛图澄传》说刘曜“长大白皙”,等等。另外,《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述冉闵屠杀胡人,“高鼻多须者至有滥死者”,说明高鼻多须为匈奴人的特征。

朝鲜半岛绝大多数姓金的,原来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裔,所以韩国美女长得白。

匈奴休屠王(驻地甘肃武威)被霍去病杀后,其子金日磾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今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时年仅十四岁。他很快就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并赐名金日磾,其后金日磾可谓是官路畅通,最后还成为汉武帝托孤的四大臣之一,是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中,官职最高的。

金日磾有三个儿子,长子为汉武帝弄儿,也就是男宠,其余两子金赏、金建都为汉昭帝侍中,与汉昭帝年龄差不多,与汉昭帝一同睡觉起床。 在汉武帝、汉昭帝两朝中,金日磾家族红的发紫。西汉末期,金日磾家族的好日子到头了。西汉末年金日磾家族是大汉最大的家族之一,与王莽家族并驾齐驱。最后,金王两家联姻,更是壮大了家族实力。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建立东汉。金日磾后代因害怕被株连,一部分改名换姓,南下逃命,一部分逃到当时的朝鲜半岛乐浪郡,并在此繁衍生息。乐浪郡在今天的三八线到汉城(首尔)一带。

金姓还做过新罗的国王。从朝鲜半岛出土的《新罗文武王陵之碑》的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墓主姓金,祖先是金日磾。

3。 于诺颜山匈奴墓葬出土一幅匈奴刺绣画,画中人物蓝眼多须。在陕西沣西乡的匈奴古墓中出土两块铜透雕,其中刻的匈奴人也是高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