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手机越狱版:中原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21:52:20

中原

  [解释]:

  ①平原;原野: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②地区名。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形容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专指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成为政治家、军事家必争之地。
  一、中原概念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中原一词的演变

  中原一词早在春秋时已被时人用于口语,但它最初只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后来的中原地区,也就是说它最初并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比如《诗经·小雅·吉日》云:“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诗人站在高坡,放眼无际的平原,心情非常激动,他由衷地赞美:多么辽阔的原野啊,物产又是如此的丰富。《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意思是说,诗人来到田野,放眼远望,黍稷盈田,禾苗茂盛葱绿,欣欣然充满生机。 作为一个以农业起家的农民诗人,当他看到“禾黍离离”,“原田美美”之景色,于是他兴奋地唱着:广阔的田野啊豆苗青青,快采回家呀做菜羹。以上《诗》中提到的“中原“两字,从文意上看不是指地区,正如毛诗注云:“中原,原中也。”郑玄笺说:“藿生原中。”很明显,所谓“中原”实际上是说平原或原野,不是指区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有:“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孙子·作战篇》亦记载说:“力屈才殚,中原内虚。”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北史·任城王澄传》云:“因兹大举,光泽中原。”《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 《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以上所举例证中的“中原”已不是指平原或原野,显然是指区别于边疆地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地带,明显属于区域概念。

  那么“中原”一词何以会后来演变成为专指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了呢?这大概是与古人对天中地心的认同有关。如《山海经》中有《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它把《中山经》的地域基本上界定在中原地区。史书上记载的“五帝”与“五行”,都把中原作为天下之中看待。如《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大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金木水火土,土为中,黄帝为中央土的大帝,黄帝为中央族团的领袖,所谓“中央土也”即指中原大地。《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活动的地域:“东至海”、“西至空桐”、“南至于江”、“北至荤粥”,他的基点在中原。尧舜时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已经很清楚,特别是甲骨文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商王朝在中间。商王朝的都城现在经考古发现的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和洹北商城,这些都城全在河南境内,说明在商代虽然没有“中原”这个词,但实际上天下之中的地域概念已经形成。周族的先祖弃在中原地区一直参加尧舜联邦政治集团,后来把弃封于邰,即今陕西西部的扶风、武功一带,他的后代一直与戎狄交叉居住。周文王时周族势力强大,虽然是商王朝的侯国,居于西土,称为西伯,但已经想取商而代之,因此,周武王不仅建都于丰,同时在灭商后,就提出来营周于雒邑的设想。从黄帝、尧舜到夏商周三代人们形成了一个天下之中的概念,久而久之,中原一词就成为天下之中的代名词。

  中原是历代的政治中心

  在古代中原与中国、中州是同意语。如《礼记·王制》就记载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太平御览》记载:“王者受命创始,立都建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太平御览》卷一五六)身处南方之地的楚君就曾自己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史记·楚世家》)由于中原适中的地理位置,让人意识到“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信条。古人划分天下曾将中国分为九州,何谓九州?古籍所记,各不一致。《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九州是: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周礼》九州即: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吕氏春秋》九州为:豫、冀、兖、青、徐、扬、荆、雍、幽。考之旧说,《禹贡》九州说乃是根据黄帝割地布九州之说。(见孔疏)《汉书·地理志》亦明白记载说:“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关于豫州的方位,《禹贡》云:“荆、河惟豫州。”荆即荆山,北至黄河。《吕氏春秋》云:“河、汉之间为豫州。”河指黄河;汉指汉水。高诱注:‘河在北,汉在南,故曰‘之间'。” 《尔雅》:“河南曰豫州。”由此可见,豫处河、汉之间,乃中原之地,九州之腹心。

  中原以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自古视为帝王州。早在五帝之时都是活动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如黄帝都有熊在新郑,颛顼都帝丘在濮阳,尧都平阳在临汾,舜都蒲坂在运城地区,为缔造中华文明建立了丰功伟绩。逮至夏商周三代,如夏都阳城、阳翟、斟鄩、原、老丘,商都亳、隞、相等,均在河南境内。周王朝建都在丰、镐,地望在广义的大中原内,但周灭商后,武王便提出要把政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是说河洛地近中岳,为天下之中,故三代之君皆宅京于斯。不仅三代之君都中原,而且自西汉至北宋正统王朝建都也全在中原,所以说中原地区一直为帝王都,是几千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天室就是中岳嵩山。为什么要在中岳附近营建帝都?《史记·周本纪》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里文意很清楚,营洛邑迁九鼎,主要是这里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远近皆宜。《尚书·康诰》中说:“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周洛,四方民大和会。”孔注说:“初造基建,作王城大都邑于东周洛汭,居天下之中,四方之民和悦而集会。”《康诰》还说:“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孔注说:这是去王城千百里之外的“五服之百官,播率其民,和悦并见,即事于周。”《疏》里也说:“周公初造基址,作新大邑于东周洛水之汭,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言政治也。”、因此说河洛地区不仅是“四方入贡送里均”,而且也是四方之民的政治中心。

  中原地理优势

  中原除了位置居中之外,还有它优越的地理形势。清人顾租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说:“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邓,实包淮、汉之防,许亦形胜之区矣。岂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称地利乎。”(顾租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47 ,河南 2 )又说:“河南阃域中夏,道里辐辏。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范雎亦云:‘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秦氏观曰:‘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观之郊,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雍,战不如梁,而不得洛阳,则雍、梁无以为重,故自号为天下之咽喉。'夫据洛阳之险固,资大梁之沃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是以指挥燕、赵。南阳、汝宁,是以控扼秦楚。归德,足以鞭弭齐、鲁,遮蔽东南。中天而立,以经营四方,此其选也。”(同上注)读此,可以知道作为中原地区的河南的地理重要性了。

  中原居九州之腹心,中天而立。地势西高东低,关山险厄,势利形便。东据芒砀之险峻,西依连绵之秦岭,南亘蜿蜒之大别,北依太行之巍峨,巍巍嵩岳,屹踞中立,奔腾澎湃的黄河浩浩荡荡横贯期间。名山大川,交相辉映;平原沃野,人民殷富。《管子·乘马篇》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山川水土是定都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不考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中国绝大多数政治家、军事家都看中中原,逐鹿中原,建都定鼎于中原,决定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其实是中原得天独厚的中天而立的优越的地理形势。
  http://www2.zztc.com.cn/zywhyjs/zhongyan.htm

【中文名】:中原

【解    释】:

  1.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汉民族祖居地,被视为天下中心。

  2. 中原,广义上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广大区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外文名】: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别    称】:中州、中土、中国、中夏、华夏等

【地    位】: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族的摇篮

【古    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

【范    围】: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

【语    言】:中原官话

【文    化】:中原文化

【民    系】:中原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