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退婚的玄幻小说:张伯驹为何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9 17:08:53
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我国著名的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先生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张伯驹夫妇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张伯驹 (1898?3—1982?2)号丛碧,河南项城人。 擅长中国画、 书法。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49年后任燕京大学中国艺术史导师,吉林博物馆副馆 长,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为历代书法绘画收藏鉴定家。其父张振芳是袁世凯时期的直隶总督。他是一位大才子,擅书画、工诗词、精鉴赏、通音律、会围棋、能京剧,玩古琴。但张伯驹最着名称于世的恐怕还是他的收藏和书法。张藏品中包括有中国现存最古的绘画和法书--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晋陆机的《平复帖》以及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范仲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子昂的《章草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元赵雍《五家合绘》、宋杨婕妤《百花图卷》、赵伯驹的《白云仙图卷》、宋拓《九成宫醴铭册》、马和之《节南山之行》等国宝名作。这些字画的收藏倾注了张伯驹一生心血,比如购买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他卖掉自己最好的房产换来的。1956年张伯驹将上述捐献给国家。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我国著名的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张伯驹先生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张伯驹夫妇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书画鉴藏、诗词创作和对传统戏曲的弘扬与研究方面

你说捐画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