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函谷关:关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19 15:00:55
3次战争的起因,参战国,结果,伤亡情况
+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 13.7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阿富汗战争中,大约有1.4万名苏联士兵死亡,至少有50万阿富汗人丧生。这场战争,同美国在越南进行的战争一样残酷,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分裂以及互不相容。新闻记者德·基普林在作品中赞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阿富汗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一直是大英帝国顽固的对头。英国占领印度以后,认为同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这个国家。在南部开伯尔山口,有一条通往这个国家的曲折通道。从地势起伏的开伯尔延伸至位于中亚的古老沙俄地区。阿富汗自1747年成为独立的酋长国,首都在喀布尔,由普什图人后代统治。阿富汗人不屈从于别人,他们讨厌受人摆布。18世纪,他们曾拿起武器,运用游击战术,抗击企图征服这个国家的独裁统治者。在1839—1842年,1878—1880年和1919年的三次阿富汗战争中,他们对英国人毫不留情。

  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阿富汗第一个承认新建立的苏维埃国家。但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阿富汗对难民提供了友好热情的帮助。

  1947年,随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结束,其在亚洲中北部的影响也消失了。阿富汗渴望保持独立,为解决与苏联的边境争端,于1955年与苏联签署了军事援助协议。穆斯林的宗教领导人毛拉(穆斯林对有学问人的称呼)总是维护人民的独立愿望,继续影响喀布尔政府。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发动政变,穆罕默德·达乌德总统被赶下台,由穆罕默德·塔拉基取代,他是一位强硬的领导人,然而也不能使宗教的等级制度满意。这标志着阿富汗长期政治稳定的结束,伊斯兰教派系斗争的开始。

  此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进入克里姆林宫,“阿富汗问题”再一次摆在苏联决策者面前。勃列日涅夫对非洲角(由当地独裁者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所支持)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曾经将注意力放在东南亚事务上的美国,由于卷入了高度政治化、频繁报道尼克松水门事件丑闻的纷争中,使勃列日涅夫处于优势地位,而美国处于劣势地位。

  鉴于这种情况,勃列日涅夫决定介入曾经分裂喀布尔的宿怨中。

  首先,他与穆罕默德·塔拉基政府签订了盟约,然后于1979年9月背叛了临时独裁者塔拉基,让哈菲祖拉·阿明上台。

  喀布尔满是空运到此的苏联伞兵,政府机关里挤满了苏联的“顾问”。1979年9月,“顾问”中的一名将军被阴谋杀害,这成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借口。

  1979年12月27日黎明,一个师的苏联武装部队占领了喀布尔的公用设施。士兵无情地杀害了阿明总理,因他不同意克里姆林宫顾问的建议。曾被放逐居住在捷克的忠诚的巴拉克·卡马尔上台,一直执政到1986年5月4日。苏联伞兵向见到的任何抵抗人员开枪,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如此残暴的恶劣行径造成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人民的极大恐慌。他们曾一直充满希望地观察伊朗发生的情况,在那里,霍梅尼和他的阿亚图拉放逐了伊朗的国王。伊朗和巴基斯坦成为阿富汗士兵的供应品基地。这些为宗教信仰而战的战士决定抵抗苏联的专制。

  短短几天时间,苏联的入侵力量增加到9万人。苏军占领了喀布尔和其他主要城镇,向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和其他连接阿富汗与白沙瓦和拉瓦品第的路线前进,在那里,巴基斯坦建立了游击队基地。苏军没能封锁道路,建起一道牢固的防线。因为许多苏军士兵是伊斯兰教教徒,他们拒绝向有共同信仰的教徒开火。阿富汗士兵誓死保卫主要道路,阻止苏联新增部队的增援。这些部队成了游击队的明显目标。苏军和那些忠于喀布尔傀儡政府的人发动了9次“清剿行动”,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他们遭到了起义游击队员的快速无情的打击。在赫拉特,起义者击退了苏联的一个坦克团,他们配备了从正规军兵营偷来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AK-47s。游击战开展几个月后,他们不再限于保护通往巴基斯坦的道路,在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起义初期出现的最受欢迎的领导人)的领导下,他们袭击萨朗关口,这是从喀布尔通向苏联边境的路。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开始使用化学武器打击那些游击队员及其支持者。在美国,关于美国空军对越共使用燃烧弹的报道,引起了大学校园的游行示威和抗议以及对很多军事行动道义的争论。相比之下,苏军的暴行却没有引起相同的反应,不仅在苏联,而且西方的学生团体也对此忽略了。

  战争冲突很快使作战物资供应不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是如此,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也不例外。苏军的突出问题是?1981年在帕格曼(Paghman)(喀布尔南12.5英里)战役中,游击队取得胜利?7月和9月苏联“清剿”失败。1982年,苏联国防部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直接指挥战争,他率领部队协同飞机和直升机作战,主要进行一系列陆地军事行动。但是,苏军抓不到敌人,因为他们采用越共对付美军时采取的游击战策略?快速进攻,迅速撤退。第二节

  游击队员随时可能出现,他们住在遥远的山洞里,使用短剑和手榴弹。苏军只好模仿越战中美国的策略?空中打击,村庄被夷为平地。大批的人群逃离村庄。

  苏军主动向游击队最勇猛的领导人马苏德提出停战协定,企图分裂敌人,但只持续了几个月。1984年春,在其他游击队组织的压力下,马苏德又回到战场上。两年多来,苏联经受了多次失败。虽然苏联伞兵击退了游击队的多次攻击,但却是以巨大损失为代价的。击退游击队基本上没有依靠上当地政府军,导致苏联占领军撤掉了无能的卡尔迈勒,让精力更加充沛的纳吉布拉上台当总统。

  苏军的核心力量是第四十军,最初由米哈伊洛夫(Mikhailov)中将指挥,后来在1985年由扎伊采夫(Zaitsev)将军指挥。他的战略是尽可能多地减少损失,避免在苏联造成影响。所以,苏联红军的进攻战是自相矛盾的,是一场“抵抗”真正抵抗战士的战争,实际上,是这些抵抗士兵在不断地发起进攻。游击队控制了阿富汗80%的领土。据说主要干道和机场由苏联占领军占领控制,以确保撤离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苏军战略的局限性也表现在要计算战争开支上。虽然这只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的一部分,但是每年至少需40亿美元。

  打响不同寻常的阿富汗战争,苏联依靠的主要武器装备是翰德(Hind)直升机,它甚至比超音速米格-27和苏-25飞机更具威力。特别是翰德(Hind)MI-24直升机能够释放毒气,它消灭了游击队的大部分将领并给残存者制造混乱。

  相比之下,喀布尔政府军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损失,占部队人数的50%——每年至少1万人丧生、受伤或逃亡。许多人逃亡的目的是不愿意朝他们的穆斯林同胞开枪,而且也不愿意接受训练。这些人没有学习过苏联人要求的任何训练科目,因为他们内心对帮助异教徒增强有效的战斗力充满抵触情绪。然而,这些做法遭到无情的阻止,占有很大比例的阿富汗青年被强行送到苏联进行马列主义培训。这一计划也失败了,伊斯兰教是阿富汗家族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阿富汗军队相反,抵抗组织由7个政党组成,从传统主义者到原教旨主义者。尽管如此,他们仍紧密地团结起来抵抗苏联。抵抗组织最杰出人物是马苏德,被授予“帕尼沙雄狮”(Panishar)之称,不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因为他在帕尼沙河谷领导游击队员击退了苏联的几十次攻击。

  游击队和他们的战术经得住考验。他们复杂的组织是可以想象的?从十二三岁的少年到参加过第三次阿富汗独立战争、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兵,以及于1919年抗击英国的80岁老人。他们是阿富汗引以自豪的珍贵典型,在世界上少有先例。他们遭受巨大的损失?持续约10年的战争,至少有50万人丧生。对此,必须加上不计其数的伤残者,总计900万人口中的400万平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到巴基斯坦?200万人?和伊朗?100万人?寻找避难所。

  1985年,米哈伊·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阿富汗的战争与苏联历史事件的展开紧密相连。阿富汗冲突的真正制造者列奥尼德·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与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联合统治苏联,直至1982年11月10日逝世。然后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他是克格勃的前任领袖,不愿放弃阿富汗,但是却没有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1984年2月13日安德罗波夫英年早逝,契尔年科接任苏共总书记。1985年3月11日,契尔年科逝世,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面对的是腐败的政治和萧条的经济。这些因素导致1989年12月柏林墙的倒塌,以及苏联于1991年圣诞节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研究逐步恶化的苏联形势后,决定进行改革,其改革的类型和程度在战后的苏联从未有过。他在1986年2月26日至3月6日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大会议上宣布“改革”。戈尔巴乔夫的另一口号“开放”,被应用到政府机关行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选拔任用高级领导方面。

  如此的变化必然对阿富汗战争产生直接影响。实际上,克里姆林宫的新领导人没有慎重考虑要与苏联的新外交政策保持一致。他命令苏联军队从阿富汗单方面撤军。1986年10月底,苏联开始谨慎的撤离。1989年2月15日?苏联的最后一名士兵登上喀布尔机场跑道上的飞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结束了。

  伊拉克战争大致分为4个阶段

  美国总统布什1日在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回顾伊拉克战争一个多月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美国一方面加紧从国内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一方面向伊库尔德人居住的地区空投作战部队和军事装备,开辟北方战线。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9日从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开进巴格达,占领了位于巴格达东区有200多万人居住的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战争的收尾阶段。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战争进行了40多天,美国达到了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战争中,美英联军的轰炸造成伊1000多平民丧生,5000多人受伤,并给伊拉克带来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此外,美军在伊战的死亡人数达130多人,500多人受伤。战争迄今已消耗美国200多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