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不能开淘宝店:请问丹田气怎麽练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6 00:56:01
哪位气功学者可以告诉我啊???

气沉丹田具有疏通全身经络,和畅气血,益寿延年,以及消释烦劳,平抑怒气、恐惧、忧愁等不良情绪,使人心境开阔、增益智慧的作用。气沉丹田是在长期不懈的功法习练中,达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并在心意恬静无忧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实现的。

气沉丹田,首先要明确其部位:脐至关元穴(脐下三寸正中)的一片。
以意领气,使气入下腹正中。每天早上换气后,或直立,或站弓步桩、马步桩,开始以意领气,每时每刻以意调息,意守丹田。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
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
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
,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
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
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
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
,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
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
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
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
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
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
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
,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
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
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
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
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格斗
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
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
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丹田二
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
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
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吸、膈肌
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
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
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
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
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
,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
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
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
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
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
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
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
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
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
,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
,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
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
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
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
,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
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
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
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
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
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
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
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
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
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
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
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
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每晚用内力绕仞督二脉就可以了,然后让气回归丹田

(一)、练功姿式
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与意念
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三)、收功
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练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 8 — 12 次为宜。吸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 1 — 10 ,再回头从 1 — 10 ,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练功约 3 — 5 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这些是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如此每日练功 3 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 10 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 3 次,每次 40 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阳痿、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接上步,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时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 ( 尾闾、夹脊、玉枕 ) 自然轻松愉快。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任督循环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时其他经脉也可相继开通。如头顶出现动力,可改守上丹田 ( 脑中 ) ,可以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此期间,会出现头皮奇痒,舌尖颤麻,全身如有电流乱窜,皮肤麻痒如有蚁爬,眉心、鼻梁紧张,环头拘紧等反应,亦因人而异,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约一月后各种动象渐会自然平息。此后各种慢性病皆可明显好转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