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意素描优秀作品: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的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3/28 21:30:27
帮帮忙拉 哥哥!姐姐!叔叔!阿姨!
真的急用!!!!!!~~~~~~~~~~~~~~~~!!!

我也用

2003年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指导意见(讲话稿)

老师们:
这学期一开始,我们九年级师生就进入了紧张的中考应试状态。到4月上旬结课,仅有两个多月的复习时间,时间短,任务重。为了扎扎实实把这两项工作做好,借语文“双研会”的机会,结合02年我区语文中考情况及复习中的实际问题,谈几点意见,只供大家参考。
一、谈谈《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九年级教材的变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已正式实施。第一步首先是教材的改革,紧接着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这一届学生正经历了新旧教材的交替时期。即3-6册是旧教材,7-8册是新教材,特别注意的是,新课本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都是依据新的教学大纲制定的,对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7-8册匀为文学作品欣赏课(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单元编排基本上也是按着教学生欣赏——学生学习欣赏——学生学会欣赏的思路,又如第8册赏析类的课文,有很好的范例作用,我们老师们面对新教材要尽快进入角色,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用什么方法教给学生怎样欣赏,学会欣赏。从上学期至这学期下校听课情况看,有的老师为适应新教材教学进行了教法研究,教法方法转变比较快,从教到学注意师生互动互补,能突出知识、能力的结合,但也有不少老师自己没进入角色,照本宣科,所以,我很担心,面临中考试题,一部分学生对这块知识可能感觉难,丢分率可能要高,为了弥补新教材给教学带来的缺欠,把这块知识丢分率降低到最小程度,我在此向大家提两点建议:
①对7-8册所讲的讲读课知识要进行系统复习,如:四大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不同体裁词语的揣摩和推敲,诗歌、语言意境的欣赏和联想想象的引发,作家作品的出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结合具体段落进行强化训练。
②对7-8册内容没有讲到位的,做了“夹生饭”的,要在复习中进行查漏补缺,没讲到的知识、方法要进行补课式复习。
③今年6月11日全市进行毕业统考,考试范围仅限于九年级内容(七、八册),所以各校结课后,首先要抓紧七、八册内容的复习,既应付中考,还要顾及毕业考试,保障绝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考试。
二、谈谈2002年我区中考情况及03年中考应试对策
回顾2002年语文中考试卷出题思路,我觉得出题思路仍然本着"注重积累,加强读写,突出能力,鼓励创新"的指导思想,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体现了重视语文积累、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设计难题、怪题、偏题,鼓励学生有创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由于能比较好地理解这一命题思路加强复习指导,因此,02年我区语文答题情况好于往年,成绩有明显提高,总平均成绩为90.9分,比去年增长4.3分,及格率为98%。这是我区广大语文教师辛勤劳动和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结果。但是在阅卷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和不足,下面把02年中考中的问题作以简单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表现在:
⑴ 错别字多 。 尤其是默写这项,有的同学会背不会写。如,“稻花香里说丰年”(道),“听取蛙声一片”(哇),“沙鸥翔集”(殴、欧)按“岸芷汀兰”(暗、指、亭),“刘禅”(蝉、婵),“建议”(见意),“拟人”(似人)“象征”(向征)等,这说明一是对所写的字词意思不理解,二是平时不注意规范用字。
⑵ 书写不工整。尤其是作文,字迹潦草,乱涂乱改,也不注意书写格式,不会点标点,个别同学整篇作文没标点,靠阅卷老师自己断句,阅卷标准中有规定,标点不正确或无标点的酌情减分,这样也影响中考成绩。
⑶ 应掌握的知识概念不清。如,课外现代文阅读中的和第21题“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和什么样的写法……”,答案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写法”,有的同学分不清修辞方法和写法这两个概念,把修辞方法和写法写颠倒,或把写法答成议论、描写、类比等。
又如,23题,改写对偶句,前句中的“几处”对后句中的“三间”显然不符合对偶句的要求,应把“三间”改为“数间”,但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看出这个错误。原因是对修辞格的特点、知识、要求不清楚或不了解,这在答题中必然会出问题,这道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对偶修辞知识的运用。可是好多学生因这块知识不扎实而丢分,由此可见,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先给知识再进行知识运用的训练,才能达到知识能力的结合和提高。
2、文言文阅读基础不太好。
我区前几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这项丢分比较严重,去年我们虽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从去年中考答题情况看,文言文阅读题得分率仍然不算高,主要问题是:
⑴ 重点词语掌握不好。如16题"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一项很普通的题,平时期中、期末考试卷中这种题是都有的,但中考题得分率只有0.48。可见,对文言文学生基础还是不扎实,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归类比较,加强记忆性复习,今年考试篇目只有8篇的范围,应该说复习更有针对性。
⑵ 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17题将"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译成现代汉语,这道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句,平时讲课、作业、训练这个句子是必讲必作的,但卷面上反映出大部分同学不理解,翻译得不对,得分率约是0.20。
⑶知识面窄, 常识性的知识知之不多。如文言文阅读中的第14题,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 、 、 ",很多同学没有答出来,有的答出来,写的是错别字。其实即使没有学习过《出师表》这篇文章,"天下三分""陛下"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知识死,知识面窄,这个题也体现了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导向,估计今年这个题量还要加大,请老师们在复习中再给学生多讲一讲。
又如,25题"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从答题情况看,有的同学分不清"京剧"与"徽剧"及其他剧种的关系,这主要是读的能力差,不会从阅读中提炼信息,抓住材料主旨进行概括答题,近几年,这种给字数限制的题较多,今年的表述题一项可能力度还要加大,题型还要灵活,所以,老师们要多注意方法上的指导。
3、不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概括能力差。
从答题中看到,同学们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差,不会从文章中提取知识点。
如,文言文阅读中的18题,概括文言文选段文字内容要点,本题答案共包括三个要点,有的同学能理解题意,但只会照抄原文,其中虽然也包括了知识点,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知识点概括出来;有的同学虽然用自己的话回答了,但不是内容不全面,三点只写出了一点或两点,就是概括出来的文字比原文还要长,不够简练;还有的同学虽然写了不少,但文不对题。
又如,课外现代文阅读中的第19题,"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答案是"落花时节繁花满枝",大多数同学能答出"繁花满枝"这个要点,"落花时节"这个要点就忽略了,(时间这个要点占1分)再如,"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呢?"答案是"枯枝与牵牛花(柔藤)复活","复活"这个词很多同学就概括不出来。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根据以上我区中考存在的问题,对今年我区中考总复习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参考。
1、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语言积累题(主要是古诗文)是中考试卷改革以来保留下来的题型项目,今年根据教材的变化,市教研室给了我们一个大范围(14首诗、8篇文言文的诗句与语段的背诵),这就要求我们全力把好背诵这一关,02年的古诗文默写已经又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今年估计题型不会有变化。因此,我们还要组织学习阅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名家名句名诗篇。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准确得体地运用。对有些内容相类似的诗文名句,进行归类,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可以组织1-2次课外古诗文朗诵会,发动同学集思广益,进行应试积累。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一定要做到:①背会 ;②写对;③理解;④注意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2、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在语言运用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语言运用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地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够通过它考查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02年试卷中,在选择题之外,又增加了第四项语言表述题,其中包括“仿写”“修改”“概述”共9分,这一项是基础部分的拔高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复习中选一些典型的材料加强训练指导。
3、加强阅读分析训练
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今后语文考试还会加大主观性试题,开放性试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分类进行训练。阅读现代文,无论什么文体,应该把握四点:
(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即,加强读的训练,通过读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和作者在文中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