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尾声:碧螺春 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19 13:55:09
谢谢

西山茶叶质量值得商榷.因为洞庭东山的茶树是见缝插针的点缀在果树下的,吸收了一年四季的瓜果的花香.受东山名流暗泉的滋润,萌发于春季.提到暗泉介绍一个"柳毅井"至今还坐落在苏州东山宾馆内,相当有名.而西山的茶树是成片成亩的开发,其机械化程度高,人工作业的痕迹相当多.所以重要比较以下就可.往往是东山产量很少,来得更为珍贵.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由衷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茶友们是否也会对它那雅韵十足的名称而感到好奇呢?说起它的名称之来历,这里面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茶友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是怎么叫起来的呢?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
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后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东、西山, 但关于碧螺春却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种传说讲:碧螺春兴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之际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又值春天之际,故而得名。据说,此茶为王母娘娘派仙鹤传的种,山人朱元正独得其妙,植于山崖下。初称其为“吓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到东山,才改名碧螺春。另一类说法也就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传说认为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当初茶农采茶,因“筐不胜贮,置于怀中,茶得热气,忽发异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格香”,“吓煞人香”于是便成为碧螺春的俗名。后适逢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用此茶进献,甚得嘉许,但圣上以为名称不雅,遂钦赐“碧螺春”之名。于是,今天就有了人人传颂的碧螺春美称。

碧螺春传说(东山篇)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 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 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 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 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 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 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 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 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 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 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 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 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 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 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 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 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 “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碧螺春传说(西山篇)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 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欢唱歌,又 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起歌来像甘泉直泻,逗得 大伙非常欢乐。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 上的一个小伙子,名叫阿祥。这阿祥长得魁梧壮实, 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 数十里,人们都夸他、爱他。碧螺常在湖边结网唱歌, 阿祥老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乡亲们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湖中出现一条 凶恶残暴的恶龙,狂风暴雨,兴妖作怪,还扬言要碧 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宁。阿样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保护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难!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渔叉,悄 悄潜到西洞庭山,见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备猛窜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手 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恶龙受了重伤,挣扎了一下, 就张开血放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扑来。阿祥高举渔叉勇猛迎战,于是一场恶战展开了,从晚上杀到天明,从天明又杀到晚上,杀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直到斗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鱼叉才刺进了恶龙的咽喉,这时双方都身负 重伤,精疲力竭了,恶龙的爪子再也拾不起来,而阿 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了回来,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绞,为了报答阿祥救命之恩,她要求把阿祥抬进自己家中,由她亲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计为他治疗,日夜陪伴在床边,细心加以照料,当阿祥痛苦的时候,还轻轻地哼着最动听的歌。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边,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话要向姑娘倾诉啊,可是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他只能用无限感激的目光凝视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访医求药,仍不见效。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让以后的人们知道阿祥是如何为了人民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接着就给小茶树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后她每天跑去看看, 惊蛰刚过,树上就长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爱,在寒冷的气温下,碧螺怕芽苞冻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这样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后,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叶。姑娘看着这些 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茶树是阿样的鲜血滋润的,我会唱歌的嘴含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 阿祥喝,也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采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怀里,回家后泡了杯茶端给阿祥。说也奇怪, 这茶刚倒上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闻了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香喷喷、热腾腾的菜汤,好像渗透到了他身上每一个毛孔,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奇地说:“好怪啊!我简直可以坐起来了!这是什么 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 直流,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一口气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体温使芽叶萎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然后泡给阿祥喝。如此接连数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终于坐起来了,拉着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爱慕和感激之情,姑 娘羞答答地也诉说自己对阿祥的敬爱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 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憔悴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怀里,带着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繁殖培 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 教案
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1527

不好意思啊,这个复制不下来,只好你自己去看了

《碧螺春》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2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 网络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板书: 产地 名字由来
17 碧螺春 采摘 美丽动人的图画
制作 工艺茶
品茶 陶醉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芦阳春、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就是介绍一种名茶的。
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新词,读准子音,认清字型,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2)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子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3)指名回答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2)写碧螺春的产地及其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3-5)写采摘、制作碧螺春的情景。
第三段:(6)写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
第四段:(7)写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3 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碧螺春的产地与名字由来,要用上“久负盛名”、“颇为雅致”,可以怎么说?
(2)指名发言,鼓励与众不同的说法,让学生领悟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相机理解“久负盛名”、“颇为雅致”。板书:久负盛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 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 评价,范写。
3 学生钢笔描红、临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 练读课文
2 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板书: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品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二段。
(1)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江南的春光究竟怎样的呢?
(2)找出描写江南春光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
(3)交流体会。
课文第四自然段:从具体的句子中体会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采茶姑娘勤劳灵巧、采茶时心情愉快。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出示课件
(4)除了“明媚”,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江南春光?
(5)讨论:“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个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6)指导朗读、背诵,读出对江南春光的赞美和喜爱。
(7)过渡: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她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座听。
(8)集体交流:(出示句子)
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这句话写的是嫩叶吗?为什么说嫩叶如同一条青龙?出示焙茶图(技艺纯熟)
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理解“无怪乎”,人们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从网上查资料)
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茶叶,你会怎样想?(回答写在网页上)
(9)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0)教师小结。
3 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三、作业:
1 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嘹亮()弥漫()明媚()
反义词:敏捷()繁忙()清澈()
2 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
“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碧螺春,看它独特在哪儿?
(1)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读第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沏上一杯碧螺春,让学生观察,试着说说它的色、香、味、形。
(3)交流讨论。
(4)填写表格:
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的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5)你喝过茶吗?谈谈你喝过的那种茶的色、香、味、形。(体会独特)
(6)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一读体会(承上启下)板书:陶醉,看录象
(7)造句:如果……那么……
(8)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
(9)指导朗读,读出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三、细读第四段:
1 齐读。
2 说说“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喜爱、赞美)
3 联系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四、指导造句
1 读文后习题4中的两个句子。
2 练习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 指名造句,引导评价。
五、总结课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五、作业:
1 造句:
关于……
如果……那么……
2 课外阅读网上的资料库。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