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帝国笔趣阁: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和四大名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0 20:21:18

京剧的主要角色分“生、净、丑、旦”四大行当。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 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 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 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 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 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 的贡献。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旬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旬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旬派”艺术。

中国京剧是全面继承我国戏曲优秀传统的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但很久不为外国人所重视,在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踪迹。

梅兰芳是第一个把中国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时外宾到中国旅游,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观光长城;二是浏览颐和园;三是访问梅兰芳。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兰芳曾先后三次访日,一次访美,四次访苏,一次访朝,数次游历欧美亚各国,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跻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并称为世办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程砚秋是满族人,190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

她幼年家贫,6岁拜在荣蝶仙门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登台,同时还先后向陈桐云、陈啸云、王瑶卿等名家问艺。程砚秋先后两次倒嗓几乎断送了他的艺术生命,幸遇诗人罗瘿公,不仅为他治好嗓疾,还请来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谢昆泉等名师为其授课,并在1919年介绍他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梅门开山弟子。

此后的轨迹,就是一个流派的孕育、发展和传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拓”二字的作用举足轻重。

程砚秋的开拓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的审时度势。他的天赋并不好,尤其声音发自脑后,内行称之为“鬼音”,所谓“祖师爷不赏饭”。但通过努力钻研,特别是在王瑶卿先生的辅导下,竟然因人设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力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

程砚秋的开拓其次体现在全方位的革新创造。程砚秋的开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自身表演的范畴,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这一点为很多的后来者所不能及。他在考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后,大开眼界并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等,令繁陈的京剧焕然一新。

程砚秋的开拓再次体现其在更具远见卓识的戏剧美学思想方面。其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唱必须有感情”,“无情不成戏,无戏没有情”;他提出“习用科学方法的发音术”,强调气息调节和控制;他主张“导演者高于一切”,将导演喻为创造舞台艺术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师;他还提出“逐步完成以弦乐为主的音乐”设想,并于1942年在上海黄金大剧院演出《青闺梦》时试用小提琴伴奏;他建议“国家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主张剧目内容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如此种种,非一般的艺人所能企及。

程砚秋的开拓还体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昆乱不挡。程砚秋戏路是很宽的。青衣传统戏如《武家坡》、《玉堂春》、《六月雪》等自不待言,即便是《梅龙镇》、《虹霓关》、《弓砚缘》这样的花旦、刀马戏也驾轻就熟,昆曲戏《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也颇见功力。当然,他的独创戏更为人乐道:罗瘿公编剧的《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金仲荪编剧的《碧玉簪》、《聂隐娘》、《梅妃》、《沈云英》、《文姬归汉》、《斟情记》、《荒山泪》、《春闺梦》;翁偶虹编剧的《锁麟囊》、《女儿心》、《马昭仪》等均成为可圈可点的精品。

当然,在诸多的开拓之外,程砚秋的爱国主义气概更是习艺者之楷模。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他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在反封建、反内战、反侵略的斗争中引起强烈共鸣,表达了大众的心声。日寇侵占北京期间,他毅然息影务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程门传人主要有新艳秋、荀令香、赵荣琛、陈丽芳、章遏云、王吟秋、侯玉兰、李世济、李蔷华、林玉梅、吕东明、钟荣、张曼玲、迟小秋、张丽丽、李海燕、刘桂娟、张火丁、李佩红、曹曼、郭伟、吕扬等等。

程砚秋著有《程砚秋文集》,其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国后,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并获荣誉奖,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遗憾的是,程砚秋留给后世的影音资料与其显赫的成就和地位极不相称,且不说大量的程派经典剧目难觅影踪,甚至连经典中的经典《锁麟囊》都无法找到经典版的录音资料,更不要说影像了(目前有一版完整的录音,其情节和唱词是“修正”后的,与“原版”和现在的流行版均有差异)。其完整的影像资料只有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荒山泪》,尽管其中保留了旷世的程腔和绝代的水袖功,但对一个完整的流派而言,九牛一毛恐也不足吧!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雀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王派艺术本身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以及王瑶卿对京剧的理解和悉心教授对尚小云进一步感悟京剧艺术的实质和萌发创新意愿直到形成传世的“尚派”艺术起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此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的痼疾之所在: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就此,他不仅着力唱腔的钻研和创新,还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充实表演风格。至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期间,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尤其是在当时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样的眼界和胆识在二三十年代是十分难得的。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

尚小云的演唱高亢圆亮、刚劲婀娜,有穿云裂石之胜,怡神醉心之气。念白韵白醇厚、京白妩媚。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美不胜收。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娇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有人用“歌舞兼长,刚劲挺拔,清新英爽,洒脱大方”这十六个字来概括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十分恰当的。尚小云曾将表演归纳为:“媚、美、柔、脆”四个字,并且说“柔是关键,美是要求”。尚派的表演特别突出节奏感,舞蹈性强,蹁跹矫健,婀娜多姿。

尚小云还是一位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育家。1937年创办荣春社,培养“春、荣、长、喜”辈弟子200余人。如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尚长春、孙瑞春、杨荣环、孙荣蕙、尚长麟、景荣庆、赵荣欣、李荣威、尚长荣、贾寿春、方荣慈、钮荣亮、汪荣汉等。

尚小云为人义胆侠肠,对于培养后一辈人才不遗余力。他经常在后台看台上的戏,每当发现好苗子,就在散戏后对演员说“上家去吧”,然后就回家连夜给人说戏。张君秋刚出道时,尚小云对他非常欣赏,看了他的《女起解》后便把自己的行头和配戏的班子全部让给了他。后张君秋每每回亿起此事时,总是感慨万分。在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残酷的演艺界中,尚小云能如此无私地提携后辈是非常难得的。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尤其注重培养艺德。有一次,他的儿子尚长春演赵云,当时因天忽降大雨,观众都纷纷退场,尚长春上场时已经没有什么观众了,乐队成员也催着终场,于是戏便草草收场。结果一下台,尚小云就对尚长春严加责罚,并令他做五十个“大下场”。之后,他严厉地告诫尚长春说哪怕底下只有一个观众,戏也丝毫不可马虎。

尚小云曾历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

“尚派”弟子不少,如早年的赵啸兰,其后的李世芳、张君秋、吴素秋、毛世来、童葆苓、董玉苓、刘秀荣、谢锐青等,但他们相继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有所发挥和变革,真正较全面地继承者并不多,大概算起来,不过孙荣薰、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孙明珠、鲍绮瑜以及后来的李莉、鞠小苏等人,河北省京剧院的肖月珠和张艳玲同时兼学梅尚两派也有一些成绩,当今的李国静,条件极好,不知有没有成材的机遇和胆识。
荀慧生,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他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此专演京剧。后自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荀派艺术。

建国后,荀慧生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划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代表剧目:《胭脂虎》、《红娘》、《绣襦记》、《丹青引》、《勘玉剑》、《钗头凤》、《鱼藻宫》、《荀灌娘》、《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金玉奴》、《红楼二尤》、《杜十娘》、《霍小玉》等。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等书行世。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弟子甚多。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荀令莱、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等等,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简单地说就是: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四大名旦的最后归宿
程砚秋 鞠躬尽瘁殉艺术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尤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1957年春天,不满足于仅是一个党的追随者的程砚秋,渴望成为这伟大行列中的一员,他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而国内的政治形势却一时突然出现了变化,院党组织暂时顾不及讨论,程砚秋就找党内联系人倾吐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大赛即将拉开帷幕,程砚秋作为评委之一也将出席。这时正好周总理也在那里访问,这位联系人便建议他是否在那里寻总理面谈一下。程砚秋在莫斯科见到了周总理。实际上,周总理对他的想法也已知晓。所以,两人见面后总理便关切地问:“砚秋同志,你为什么还没入党呀”程砚秋答:“我最近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缺点太多了。”谁料周总理却一连串地摆出了他的许多进步事例,又严肃地表示:“砚秋同志,如果你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回到北京,贺龙元帅知道后也托人捎来话,愿做他的第二入党介绍人。国庆节后的一天下午,总理办公室来电话,约程砚秋夫妇去总理中南海住所吃螃蟹,贺龙夫妇也到了。饭后,总理和贺龙在另一间屋里和他严肃地谈了对党认识、现在优缺点和今后奋斗目标等问题。总理说:“自1927年我介绍贺龙同志入党后,三十年来我是第一次介绍人入党。砚秋同志,任重道远,希望你永不停步,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程砚秋凝视着总理炯炯的目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和期待。戏曲研究院党组织很快讨论通过了他的入党问题。

1958年新春伊始,文化部领导亲自约他谈话,把率中国艺术团到法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他。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戏剧艺术,程砚秋抓紧指导安排团员编排一些精彩剧目。这时,程砚秋时时感到身体倦乏。尽管他的心境极好,但晚间回家却常情不自禁长长吁气。当家人询问他是否有病,他又坚决地摇头否认。甚至已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他还不肯到医院去诊治。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被送进了北京医院抢救时大家才知他早已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病情稍稳定,田汉等人来看望他,他焦急地要求出院。他说:“剧团要出国,我有多少事要做呀,我的岗位不是在医院”经大家劝慰,他才稍稍安心。不料方隔几天的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五十五岁。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去

梅兰芳在旧中国已经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梅派”艺术以“少而约、静而动”的特点开创了京剧艺术高峰。梅兰芳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解放后,又追随时代的潮流,捧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尊敬。建国之初,他就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连续三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11月,文化部邀请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三位大师合作拍摄彩色戏曲片《游园惊梦》。梅兰芳在演杜丽娘时,吸收了昆曲的“水磨调”长处,以柔美婉转的唱腔和飘逸多彩的舞姿,表现了这位娴静貌美的古代才女对爱情的渴望。梅兰芳对这一角色表演得最成功之处,是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它在国内文化艺术界引起了轰动,是梅兰芳在新中国攀登上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1956年,中日邦交未正常化,他率中国访日京剧团在扶桑东邻掀起了第三次“梅浪潮”。在访日期间,日本著名演员和各界名流热情接待了梅兰芳一行。日本国会议员在两国无邦交的情况下,破例在议会大厦宴请了代表团。朝日新闻社对梅兰芳等每到一地都作了连续报道。当地侨胞对梅剧团的到来简直是如狂如痴。

前苏联也是梅兰芳早年留有美好记忆的国度。他在北京寓所书桌上的一尊列宁塑像,是当年从莫斯科携回,陪伴了他三十年。1957年是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中国组织了劳动者友好代表团参加盛大纪念活动,梅兰芳也是团员之一。他到莫斯科后又引起了一番轰动,代表团应邀去大戏院观摩歌剧,当东道主介绍来宾报到梅兰芳名字时,剧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呼喊起“梅兰芳梅兰芳”的名字。1955年10月,他的女儿葆王月随楚图南率领的中国古典歌舞剧团到瑞典去演出,不料竟引发了中外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葆王月到斯德哥尔摩后,瑞典国王破例指名要她参加接见。原来国王三十年前还是王储时,曾与梅兰芳有过很深交往,他让葆王月代问梅兰芳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京剧中的古典舞蹈艺术。1957年夏天,瑞典舞蹈协会主席海格尔受国际舞蹈协会委托,专程来北京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奖章。他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十四人。从1960年起,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他和剧作者先后认真交谈了十余次,并对剧情到表演都作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就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来年6、7月间,他终因难以撑持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系突发性心脏病。8月8日,他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中国剧坛上的一颗巨星殒落了。这年他仅六十八岁。

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想不到6月1日林彪、康生等人炮制的那篇大动乱宣言书《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出台,戏校就和全国一样像炸开了锅。大字报铺天盖地,“打砸抢”随处可见,尚小云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关押批斗。那些黑白颠倒、无中生有的罪名像脏水一般向他泼来。他几次被拉到西安闹市中心,被野蛮地挂牌游街。同时,他的家多次被抄,门被糊上了封条。夫人和儿子都受牵连同他一起关进“牛棚”,每人每月只给极少的生活费。最痛心的是他多年集藏的《九宫大成》、《集成曲谱》、《遏云阁》等大量关于戏曲、诗词、历史的古籍,都同其他财物一起被红卫兵抄走,顷刻之间荡然无存。尚小云痛苦到了极点他不知道眼下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回想平生,他一直是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唱戏,对新社会他几乎可以捧出一颗心来。但他坚信:共产党是最讲政策的,周总理最了解他们,终有一天他的问题会有公正的说法。1973年,继林彪自我爆炸,在周总理等斗争下,“左”的猖獗稍稍收敛,尚小云获得了“解放”,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八年的折磨,他坚持每日练功的雄健身体被摧残了,先是全身伤痛,继之左眼失明。总算请假获准,他于1974年秋和夫人到北京求医,原先的住房已被没收,只好挤住在女儿家里。一别十年,重来京华的秋思让他伤感。老舍、荀慧生等诸多老友都已惨遭厄运,长眠地下,他只得在心中默哀。女儿家中窄小不便,早年弟子吴素秋接待安顿了他,并给以种种温暖照顾,这使老人的心稍得宽慰。1975年春天,他从北京返回西安。那段时日,中国大地上空的阴云时笼时散,他的心情更为悒郁。

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送他往医院抢救,因系心脏病猝发,终于4月19日逝世。一代艺术大师就这样悄悄地殒落了。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和陕西省委都先后为之发文平反昭雪。1980年10月30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八宝山为尚小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人们纷纷对他表示了怀念之情。他所创立的“尚派”艺术后继有人,仍为菊坛瑰宝。

荀慧生孤单告别人世间

建国之后,荀慧生出于对新中国戏曲事业的挚爱,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仍热心地传艺授徒,以求京剧艺术后继有人。为此,他除曾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等处兼职授课外,还于各地演出时发现好苗子随时加以指点。他历年提携奖掖的优秀演员不计其数,有童芷苓、吴素秋、李玉茹、孙毓敏、宋长荣、刘长瑜等人。宋长荣于1961年拜他为师,可谓是关门弟子。荀慧生向他们授艺,几乎是逐句逐段讲戏,一招一式示范。但当你领会了他的启迪之后,才又发觉这些指教又全是从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全剧美感上下手的。为了积累艺术素养,他还要求弟子学习绘画、书法等艺术。由于他的倡导,中国戏校曾开设了练字学画课程,他专门讲授了戏理与画理相通的道理。1962年初冬,他到南京演戏,演出之余曾登门向傅抱石、钱松两位美术大师求教画艺。他们出于友情和敬重,坚持要和他合作,三人共同挥毫绘制了一幅金陵胜迹图。来年,傅抱石到京开会,荀慧生邀他到家中做客。席间他们交流各自艺术活动的心得,并再次合作了一幅青绿山水图。荀慧生经多年问艺求教,画艺确已达到了相当造诣,老舍、欧阳予倩、叶恭绰等人都很喜爱他的画作。1966年暮春,神州大地已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他歇艺剧坛三年之后,在家中精心绘制了一巨幅青碧山水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处江流环绕,蓝青碧水间桃红柳绿,这满幅的生机寄托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

但仅隔两三个月之后,先是田汉、周信芳等老友纷纷中箭落马。随后,他也在戏校大字报“榜上有名”,被呼之为“反动艺术权威”。但他还有一份自信,出身贫苦,从不与反动派交往,对毛主席、共产党是发自肺腑的热爱,故而不致于受到更大的冲击。因此,他还很虔诚地准备检查自己的艺术观点,但这一年的8月23日上午,他被带到北京孔庙的市京剧团时,顿感气氛的沉重。红卫兵在这里焚烧戏衣、唱本和书刊,他和一些老演员一个个被揿下头认罪。下午时分,想不到在市文联被批斗的老舍等人又被押送到这里,批斗立即升级了。他亲眼目睹老舍在遭凌辱时绝望的眼神,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夜晚,他拖着伤残的身子回到家中,家中已一片狼藉。第二天,他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终于倒在了城外沙河的大路旁。

此后,荀的心脏病严重发作了,但他不仅得不到治疗,而且还被勒令写“交待材料”。夜晚,他一个人孤凄地蜷缩在小黑屋里,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他还是苦苦地撑持着,相信党和人民会对他作出公正评价。

1968年12月26日,一代大师荀慧生病故北京,终年六十八岁,当时身旁没有一个亲人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