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新城区规划图:如何学习英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2 17:41:49
虽然初中学了点英语,但读师范的时候没这课程所以基本是“英盲”。现在想重新系统学习英语,但不知道如何下手。谁能指点一下,如何更能快速入门,有没有好的学习网站。
本人主要是自学!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习英语绝不是看一部动画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想不下一番苦功夫、不费一点力气就能学好英语,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我们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有信心,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坚持学习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第二,要想学好英语,就得先从听、说入手。课上认真听老师讲,听同学们说,自己积极举手发言,大胆地去讲英语。

课下多听录音带,反复练习,尽量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每天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英语。人们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想学好英语,就得有股子韧劲儿。学过的生词和句子一定要记住,真正掌握它,千万别把希望只放在考前的突击记忆上。期中、期末考试时,成百上千的单词怎么能一下子背下来呢?所以,记单词一定要日积月累,备一个小本儿随身携带就更好。比如今天学了10个单词,记住了7个,其余3个怎么也记不住,这时你就可以把它们记到小本子上。小本子随身带,有空你就掏出来,看它几眼,说它几遍。看的次数多了,说的次数多了,再难记的单词也能记住。当然,记生词最好连句子一块记效果更好,这样记得牢。通过句子记新单词,不但扩大了词汇量,而且还记了单词的用法,真是一举两得。

第四,要想学好英语,还要多动脑筋。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巧学巧记。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它的核心部分用一两句好记、好上口的话概括起来,进行记忆。比如few和little的用法同学们常常用错,就可以用以下的话来记忆:“‘字母少的’修饰可数名词;‘字母多的’修饰不可数名词;有a,就有少数几个,就有一点点;没a,就几乎一点儿也没有了。”

有的则可以用顺口溜、警句等来帮助记忆。
我好想学好英语能告诉我怎么学可以学的

http://www.wipe.haokoo.net 看看

常有人问:学英语有什么诀窍?说老实话,要想掌握一种语言,在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实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下苦功夫。我这绝对不是随便说说漂亮话而已。 凭我这几年学习英语的体会,只有日积月累,通过量变,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下了一番苦功夫之后,我仍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太慢,于是就故意放松了几天。谁知等到再从新开始学习时,才明显的感觉到自己退步了许多。从那以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这样一条座右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持之以恒。学好英语,兴趣很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有人说,英语水平高是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出国的资本。 这固然不错,但除此之外,我更觉得,英语是一扇窗口,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一派新奇的景象。当我能够用英语同外国朋友交流,了解国外的社会、历史、科学和文化,并取得第一手资料时,我才真正的领悟了掌握一种语言的妙处。

学好英语,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人实际情况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但我相信:只要仔细体会,逐渐摸索,人人都可以创造出一套有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我想同大家谈谈我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供参考。 尽管在中学时我的英语基础不错,但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还是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要掌握五千到八千词汇。而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我当时的词汇量真是少得可怜。于是,我决定把迅速扩大词汇量作为主要突破口。 有的同学喜欢背大部头的词汇手册,而我觉得这样做,既枯燥,又不利于灵活运用。我于是就把着眼点放到了阅读上,词汇与阅读齐头并进,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迅速扩大词汇量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些当时对我们来说难度偏大的阅读材料。上千字的文章,通常会有二、三十个生词。这些文章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多个领域的词汇。

我通常采取“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着重训练阅读能力,第二遍着重扩大词汇量并培养语感。起初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参考了《Active Readers》这本书。 首先从提高阅读速度入手。集中精力阅读一篇长度适中的文章,记下起止时间,并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量。迫使自己进行快速阅读,便成了我的习惯。 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训练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及基本结构上,并找出问题,以便进一步阅读时着重解决。 第二遍阅读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扩大词汇量。具体做法是:把文章再过一遍,查出生单词,记到小笔记本上,有时间就拿出来背。 背单词,我从不利用整时间。当学习别的内容效率较低的时候,对我来说,背单词最合适。每次背的时间不一定很长,贵在多次反复。 当时我使用的是英汉词典,因为我觉得英文解释不便于记忆。而在扩大词汇量的初期阶段了解词的释意最为重要。就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面的扩宽,我的词汇量也就突飞猛进了。 只是到了后来准备TOEFL、GRE等考试时,我才开始背词汇手册,并使用英文解释,以了解词的确切含义及使用的语言环境。

第二遍阅读的第二个重点在于培养语感。仔细地体会精彩的语言,留意词的使用以及搭配,对某些段落我常出声朗读,甚至背诵下来。 这样做,有利于加强语感;为写作打基础。通过这种两遍阅读法,所读内容在我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材料的利用率。 我十分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单从兴趣出发,相反,有意识地读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不大感兴趣的科普、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章。另外,针对不同的训练目的,我还选取了内容难度不同的阅读材料。 例如,进行快速阅读时,可以选择生词量较小、篇幅较短的文章;而重点在扩大词汇量、拓宽视野的阅读训练,就选择英美报刊杂志。此外,我还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自己英语水平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 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从“读”中受益无穷。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扩大了词汇量,另一方面培养了语感。而这两方面我认为是掌握一种语言的两大支柱。 至于听、说、写三个环节,我其实并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训练。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足够大,语感足够强,只要多加练习,这三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在听、说方面,英文广播以及原版电影都是极好的传播媒介。另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同外国朋友交谈,并着力模仿,都颇有成效。至于写作,在阅读量还不足的初始阶段,我并不急于自己动笔写,而是学习、模仿一些经典篇章。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还有精读课本中的一些精彩篇章,我都背过,并常利用早晨的时间大声朗读,或者收听广播。这样一来,耳朵里听到、眼睛里看到了地道的英语,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会说、学会写了。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在各种英语测试中取得高分。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应试对策。在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做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各种测试特点,成绩就自然不会坏。 我认为,与其到考试前夕,搞题海战术,倒还不如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我看来,学好英语的“诀窍”无非是苦干加巧干。因为我深信:功到自然成。
你可以搜索一下百度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习英语绝不是看一部动画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想不下一番苦功夫、不费一点力气就能学好英语,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我们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有信心,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坚持学习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第二,要想学好英语,就得先从听、说入手。课上认真听老师讲,听同学们说,自己积极举手发言,大胆地去讲英语。

课下多听录音带,反复练习,尽量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每天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英语。人们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想学好英语,就得有股子韧劲儿。学过的生词和句子一定要记住,真正掌握它,千万别把希望只放在考前的突击记忆上。期中、期末考试时,成百上千的单词怎么能一下子背下来呢?所以,记单词一定要日积月累,备一个小本儿随身携带就更好。比如今天学了10个单词,记住了7个,其余3个怎么也记不住,这时你就可以把它们记到小本子上。小本子随身带,有空你就掏出来,看它几眼,说它几遍。看的次数多了,说的次数多了,再难记的单词也能记住。当然,记生词最好连句子一块记效果更好,这样记得牢。通过句子记新单词,不但扩大了词汇量,而且还记了单词的用法,真是一举两得。

第四,要想学好英语,还要多动脑筋。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巧学巧记。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它的核心部分用一两句好记、好上口的话概括起来,进行记忆。比如few和little的用法同学们常常用错,就可以用以下的话来记忆:“‘字母少的’修饰可数名词;‘字母多的’修饰不可数名词;有a,就有少数几个,就有一点点;没a,就几乎一点儿也没有了。”

有的则可以用顺口溜、警句等来帮助记忆。
我好想学好英语能告诉我怎么学可以学的

http://www.wipe.haokoo.net 看看

常有人问:学英语有什么诀窍?说老实话,要想掌握一种语言,在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实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下苦功夫。我这绝对不是随便说说漂亮话而已。 凭我这几年学习英语的体会,只有日积月累,通过量变,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下了一番苦功夫之后,我仍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太慢,于是就故意放松了几天。谁知等到再从新开始学习时,才明显的感觉到自己退步了许多。从那以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这样一条座右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持之以恒。学好英语,兴趣很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有人说,英语水平高是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出国的资本。 这固然不错,但除此之外,我更觉得,英语是一扇窗口,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一派新奇的景象。当我能够用英语同外国朋友交流,了解国外的社会、历史、科学和文化,并取得第一手资料时,我才真正的领悟了掌握一种语言的妙处。

学好英语,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人实际情况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但我相信:只要仔细体会,逐渐摸索,人人都可以创造出一套有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我想同大家谈谈我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供参考。 尽管在中学时我的英语基础不错,但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还是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要掌握五千到八千词汇。而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我当时的词汇量真是少得可怜。于是,我决定把迅速扩大词汇量作为主要突破口。 有的同学喜欢背大部头的词汇手册,而我觉得这样做,既枯燥,又不利于灵活运用。我于是就把着眼点放到了阅读上,词汇与阅读齐头并进,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迅速扩大词汇量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些当时对我们来说难度偏大的阅读材料。上千字的文章,通常会有二、三十个生词。这些文章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多个领域的词汇。

我通常采取“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着重训练阅读能力,第二遍着重扩大词汇量并培养语感。起初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参考了《Active Readers》这本书。 首先从提高阅读速度入手。集中精力阅读一篇长度适中的文章,记下起止时间,并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量。迫使自己进行快速阅读,便成了我的习惯。 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训练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及基本结构上,并找出问题,以便进一步阅读时着重解决。 第二遍阅读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扩大词汇量。具体做法是:把文章再过一遍,查出生单词,记到小笔记本上,有时间就拿出来背。 背单词,我从不利用整时间。当学习别的内容效率较低的时候,对我来说,背单词最合适。每次背的时间不一定很长,贵在多次反复。 当时我使用的是英汉词典,因为我觉得英文解释不便于记忆。而在扩大词汇量的初期阶段了解词的释意最为重要。就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面的扩宽,我的词汇量也就突飞猛进了。 只是到了后来准备TOEFL、GRE等考试时,我才开始背词汇手册,并使用英文解释,以了解词的确切含义及使用的语言环境。

第二遍阅读的第二个重点在于培养语感。仔细地体会精彩的语言,留意词的使用以及搭配,对某些段落我常出声朗读,甚至背诵下来。 这样做,有利于加强语感;为写作打基础。通过这种两遍阅读法,所读内容在我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材料的利用率。 我十分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单从兴趣出发,相反,有意识地读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不大感兴趣的科普、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章。另外,针对不同的训练目的,我还选取了内容难度不同的阅读材料。 例如,进行快速阅读时,可以选择生词量较小、篇幅较短的文章;而重点在扩大词汇量、拓宽视野的阅读训练,就选择英美报刊杂志。此外,我还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自己英语水平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 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从“读”中受益无穷。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扩大了词汇量,另一方面培养了语感。而这两方面我认为是掌握一种语言的两大支柱。 至于听、说、写三个环节,我其实并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训练。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足够大,语感足够强,只要多加练习,这三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在听、说方面,英文广播以及原版电影都是极好的传播媒介。另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同外国朋友交谈,并着力模仿,都颇有成效。至于写作,在阅读量还不足的初始阶段,我并不急于自己动笔写,而是学习、模仿一些经典篇章。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还有精读课本中的一些精彩篇章,我都背过,并常利用早晨的时间大声朗读,或者收听广播。这样一来,耳朵里听到、眼睛里看到了地道的英语,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会说、学会写了。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在各种英语测试中取得高分。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应试对策。在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做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各种测试特点,成绩就自然不会坏。 我认为,与其到考试前夕,搞题海战术,倒还不如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我看来,学好英语的“诀窍”无非是苦干加巧干。因为我深信:功到自然成。
你可以搜索一下百度答案

其实说那么多也没有用,如果要是生活中用的话,主要就是要多积累单词,多背些英语文章和日常用语,多浏览网上的英语网址,我想就不用再列举网址了,楼上的已经列出很多了。有空多看看原版的有字幕的英语电影吧,既不枯燥有能有收获,我觉得《friends》蛮好的,说的都是生活用语,都不难的,你可以下载来试试。如果要考试的话就得多做题。剩下就没什么了,主要是贵在坚持阿!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如何学习英语

世界著名英语语言专家亚历山大(L.G. Alexander)在《二十一世纪报》上开设了一个疑难解答专栏。有一次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有何区别广他竞劈头答道:“知道这种区别并不能提高你的英语,顶多不过增加有关英语的知识而已。”在略作举例说明后,他甚至得出结论:“由上可知,英语中并没有什么‘定语从句’,至少我是不知道。”这一问一答,似乎也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

语言具有表达形式与表达功能两套系统。两套系统的“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直接影响到语言本身的学习。以英语为例。儿童学话,但求达意,疏于形式,其错误百出,常令外人惊愕。如:I done it(I did it)、She no sleeping (she is not s1eeping),Nobody don't like me(Nobody like me)等,可谓比比皆是。通常要到上学读书,接受正规教育,才能一一纠正。至于文盲则多为“终身无悔“了。当它作为外语时,这一顺序贝d正好相反,即学习者已经具备表达功能,缺少的仅仅是另一套表达形式。在二者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学习者便可以暂时摆脱功能的“纠缠”,专心于形式,首先一一弄清基本姐词规律、句法结构,然后便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放之四海了。这也正是英语比汉语好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入门阶段,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进展神速。中国人学英语实在是捡了一个大使宜。

但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恰恰是英语语法的这种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带来的收获感过于丰厚,反而容易让人满足,让人上痛,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只要顺着这条道跑下去,讲清事实,摆明道理,英语很快就能学会。却没有想到,这其实不过才完成任务的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外语常常被比作弹琴打球,这是很有道理的。一首曲子知道怎么弹是一回事,能否流利地弹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前者主要涉及背谱、记指法,而这几分钟便可办到;后者则事关十天半月的反复苦练。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学外语背了许多规则,记了大量单词,却不知道怎么用?这道理其实就跟光是修完一门“运动生理学“不足以成为运动员一样,丝毫也不奇怪。

反过来再看看外国人学中文,则不禁大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感慨。正因为形式深藏在功能之中,正因为无道理可讲,无捷径可走,他们也就干脆死了这条心。他们只需问一声:“这句话中文怎么说〉”也就足够。剩下的就是反复他说,反复地练,直到把它说熟说顺为至,而从不去追问“为什么"?表面看来,形式功能一肩扛,的确包袱沉重,步履维艰,很让健步如飞、疾去似鸟的中国人看不上眼。殊不料,恰恰是这种蜗牛式的“走一步算一步”,才堪称步步踏实,不玩虚招。他们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反而很快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简言之,中国人学外语是把它奉为学问,外国人则仅仅将其作为工具。作学问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剑;当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锅,三月便需见成效。作学问讲究达道明理,推崇“知其所以然”;当工具使便可不求甚解,满足于“不知其所以然”。外国人若不止于“耍嘴皮子”,下心来啃几本汉语语法,找几个句子,比如,“台上都走空了”、“一锅饭吃八个人”、“他跟我之乎者也了大半天“,分析一下主谓宾补,就很有可能博得“汉学家”的美称枣惜乎少有人肯下这功夫;与之相反,中国人则几乎个个堪称“英学家”枣他们拥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足以今英美人吃惊,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让世界一流的语言专家瞠目。遗憾的是,社会却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理论才杰”;倒是紧要关头,成堆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中竟然找不出一两个足以充当口译的实用人才!

《翁文恭公日记》曾记述:“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曾侯”者,乃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也。能与“各国”周旋,且“啁啾不已”,那“夷语”之熟巧想必是无话可说的了。今日众多的外语学习者,若能达到他那个水平,恐怕也就堪称“此生足矣”。不料,曾的英语老师,美国人丁超良(W,A.P.Martin)对他的评价竞是:“流利但不合文法。”这就不得不让人三思了。试问:若使曾侯参加今日扛勾划圈的标准化测试,或者,把考场上的佼佼者放到他那多种实际场合中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外语考试轻功能重形式,当然有它的苦衷。社会经济不发达,高等教育不普及,就尺能高矮排队,依次录取。而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就只能放弃无法客观评价的功能,斡而求助于可以精确计分的形式。这显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高考固然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选拔任务,但它这一手“丢卒保车”所付出的代价也实在过于沉重。落榜的“卒子”们,就等于白白花钱进了一趟“驾驶培训班“,连方向盘也没摸上一摸,说声“不是这块料”,便打发走人。然而,回去以后,光凭那一脑子的发动机原理能让他们吃上司机这碗饭吗?再回过头来看看少数幸运儿,现在总算可以痛痛快炔学开车了!然而且馒!前面还有一个四级统考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他们!也就是说,好不容易从第一轮选拔赛中挣扎过来,立刻又要在更高一级的层次上重复高考前经历过的一切。方向盘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功能依然深深掩埋在形式之下。

如果说,高考为了解决“僧多粥少”,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试问,既不承担任何明确选拔任务,又明摆着不利于实用能力培养的四级统考,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人曾把四级统考赞誉为“小托福”,以为一旦沾上“外国月亮”的余荫,它便获得了存在的充足理由。殊不知,正是这种一不要求张口说,二不强调动笔写的“洋八股”,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语言肢解成一个个彼此毫无关联、现实生活之中根本不存在的“可考因素”,极大地刺激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发展,导致了全球性的语言退化。“托福”者,实为“托祸”也!

英人Maley根据来华执教的亲身体验,曾作有如下一番不无辛辣的评价:“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之勤奋,深感钦佩。但每念及其研习多将语言本身当成目的而追求其知识,却无视其身为工具而淡薄其能力,叉不免叹息。他们在凿孔之举中极尽耐劳之能事,惜乎凿孔之处,常常地非其所。”

只是尚有一点须作纠正,即:中国人学外语不如外国人,仅指在校学生而言,而一个在职人员,若是出于工作需要或纯粹是业余爱好而学外语,那他的成就便绝不会低于外国人。原因很简单:他不会去参加任何标准化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