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分钟惨案是什么梗:关于徐志摩,他的个人生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0 06:30:56
越详细越好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小字又申,留学美国时易名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诗派影响。

  诗人1921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翻译。1925年3月至7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10月至次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此年,诗人创作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以及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在此之前的诗作,大部分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主义的生活情趣。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同年9至11月,游历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时年诗人也是36岁。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诗人的诗集除《志摩的诗》外,还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及身后陈梦家为之编辑的《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于1991年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森,谱名章?,后改名志摩,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谱名章垿,字槱森,小名又申。出生於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海宁县人文荟萃,学风鼎盛,素有文化之邦的美名,且名人大家辈出,是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徐志摩的浪漫气息,来自他的家乡山水,江南景致,清幽婉约,绵绵不绝,孕育一股自由、放逸不拘而奔放的脾气。

一九一○年,徐志摩考进了杭州府中(后改名为杭州一中),这个时期他的文才已渐渐展露,除了文学之外,他对自然科学也抱持著极浓厚的兴趣,但最能吸引他的是天文学,先天近视眼的徐志摩,外界的事物在他眼里是朦朦胧胧的,自戴上眼镜的那一晚,他爱上了缀满星斗的夜空,每每仰望夜空,他的神魂便飘离了地球,到那遥远的宇宙,他想飞,想恣意遨游。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著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这麼想?飞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著,从陆地看到海,从海里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徐志摩《想飞》

一九一五年,徐志摩毕业於杭州一中,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张君劢的幼妹-张幼仪结婚,在这桩顺从父母之命的婚姻里,缺少了爱情应有的热烈,也没有争吵和欢笑,只有相敬如宾。在离国前三年,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这是他除了婚姻之外最有意义的事。无论后来他的人生有何变化,这一时期的结婚和拜师的两件大事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九二○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了硕士学位。此后,因崇拜罗素而决定游学英伦向他学习,徐志摩来到了康桥,他这一生真正眷恋的情感故乡。虽然他与罗素擦肩而过,却因此认识狄更生,在狄更生大力的帮助之下,徐志摩取得了特别生的资格,得以在剑桥大学随意选课听课。在康桥,他自由随性,恣意享受一切的美好,也开启了他那浪漫热情天性。

徘徊伦敦街头,「那是我深感抑郁和追求新方向的一段时期」

--徐志摩

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诗人在康桥悄然崛起,在康桥的这段日子,是徐志摩人生的一大转折,亦是他向传统反叛的第一步。

从伦敦到剑桥,在这段日子里,喜好交友的徐志摩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名士,也在此时他认识了林徽音。林徽音,一个十七岁如玫瑰花般娇艳的少女,有著中国传统闺秀的神韵,亦有著西方女子落落大方的风度,徐志摩深受眼前这位豆蔻年华、才情兼备的少女吸引,林徽音亦被徐志摩的谈吐与气度所震慑,两人双双坠入情网而难以自拔。然而此时,张幼仪的到来浇熄了林徽音的热情,亦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创伤,她无意伤害另一名无辜的女子,於是选择离开。一九二一年夏,林徽音随父亲离开了伦敦,为这段短暂如流星般的恋情画下句点。他们之间的情感如同徐志摩的〈偶然〉一诗所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心--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转瞬间」的爱情似乎早已注定有始无终,这彼此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今想来令人泫然欲泣,但无论是徐志摩还是林徽音,都将永远是彼此灵魂上的伴侣,和情感天空中永不坠落的恒星。

独生子的背景,也凝聚了任性的特质,对爱的坚持,跌跌撞撞,面对蜂拥而至的指责,都可以搁置一旁,道德已不在他的考虑之内,只完完全全听他内心的呼唤。因此在婚姻上,对张幼仪是极大的伤害,尤其在民国初年,『离婚』对一位传统女子而言,是需要多大勇气,但,张幼仪做到了,她不仅承受且成全,并且独自一人在德国抚养幼子,独尝这其中的委屈寂寞。直到孩子夭折,志摩才来探视,真是情何以堪!徐志摩在爱情上投注不少,几乎是把整个生命付了,在亲情上的用心就不是如此多了!

一九二四年,林徽音与梁思成结婚,而后双飞美国,徐志摩终於对这段理想爱情彻底绝望,再加上亲友相继离逝,此时徐志摩对人生产生了厌倦、茫然之感。然而,一个不断追求单纯信仰以及理想爱情的人,生活之於他是不会过於落寞的。在同年的秋冬之际,徐志摩遇见了北京交际名媛--陆小曼,他再度坠入爱河。

陆小曼的热情、高雅的气质以及惊人的美貌,又再次激起徐志摩心中炽热的爱恋,且一发不可收拾,陆小曼让徐志摩为之诗情泉涌,并将他的热恋化作飞舞的雪花,唱出一首深情优美的追求之歌: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颺,飞颺,飞颺,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这段闹得沸沸扬扬的感情,终於在(陆小曼的丈夫)王赓的成全之下而尘埃落定,但是徐志摩的再婚,使得家人、朋友、社会都很不谅解他,也使他遭受了不少的挫折与苦痛,况且现实总是比梦想来得残酷。婚后,徐志摩也因陆小曼花用无度的生活习惯而感到吃不消,加上陆小曼有胃病,因而染上了阿芙蓉癖,常与翁瑞午横陈榻上,吞云吐雾,但徐志摩并不以为意,他认为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因此对此视之坦然,仍旧爱小曼一如初衷。

一九二八年三月,【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担任主编。在这本月刊中他发表了他的「标签」之作〈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每一吟诵便知大诗人来矣: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里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这首辗转反覆、余音袅袅的诗作,渲染了梦的氛围,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於他罗曼史的影子,但它终究是模糊的,被一阵不知道方向的风给吹散了……

而此时的志摩已然沉浸於苦痛之中,沉重的经济压力,迫使他得每周三次往返於沪宁线上,身兼数职,弄得脚不沾地,疲惫不已。

一九三○年,徐志摩原有的一腔热情,一团火焰,一片春光,经过情感的折腾,生活的压力,渐渐地泯灭,他的诗文作品已开始走下坡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志摩搭乘的飞机,在迷蒙的大雾中,误触高山,在红炽的烈焰中,这新时代的新诗人以他的方式挥别了他所热爱的世间。诗人生前一直做著「云游」、「想飞」的美梦,没料到竟以此种方式云游蓝天外,却,一去不复返。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已久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这首是一九三三年的清明节,小曼去硖石扫墓,写的一首诗。

一九三三年。海宁,硖石,东山。两年前的旧墓,添了一石新碑,镌著一句凄婉的诗:"冷月照诗魂" 这不是普通的碑。这是诗碑。谁的墓,称得这份诗意?徐志摩。谁的字,刻出了这份诗意?淩叔华。又是谁,主持筹划,为诗人补碑,请才女题碑?是诗人的父亲,徐申如老先生。

"冷月照诗魂"大概由"冷月葬花魂"点化而来。"冷月葬花魂",是曹雪芹在落花时节吟出的叹惜;"冷月照诗魂",刻著徐志摩在知音心上不灭的印象,表达了中国文坛对诗人的永恒的纪念。

徐志摩年表
文案撰写:俞婷、佩芸
一八九六 一岁 硖石古镇
徐志摩谱名章序,初字槱森,小字又申。他的祖居在海盐县花巷里,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而徐志摩的母亲是其二房太太略通文墨。徐志摩周岁的时候改名志摩。

硖石古镇老车站 硖石故居

一九○○ 五岁 启蒙
徐志摩在五岁入家塾从同县的秀才孙荫轩求学。

一九○一 六岁

改从查桐轸读书

一九○二 九岁
父星匏去世。

一九○七 十二岁 西子湖畔
进入废科举后硖石的第一所学堂-开智学堂。
一九○九年 十四岁

徐志摩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於硖石开智学堂。

一九一○年 十五岁
由沈钧儒的介绍,考进了杭州府中(后改名杭州一中)。

一九一三年十八岁

徐志摩在校刊【友声】发表了『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一九一四十九岁

写下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发表在《友声》第二期上

一九一五 二十岁 系上烦恼结
毕业於杭州一中,打算进入北大深造。十月二十九日,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於硖石。婚后不久就准备赴沪。

一九一六年秋天

他转入天津北洋大学,念法科的预科。

一九一七年秋

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也进入北京大学。 徐志摩与张幼仪

一九一八年 二十三岁
由蒋百里介绍,志摩的妻兄张君劢引荐,正式拜梁启超为师。长子徐积锴生,乳名阿欢,同年八月十四日赴美留学。

一九二○年 二十五岁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硕士学位,而他通过的论文是《论中国妇女的地位》。此后,因崇拜罗素,

决定到伦敦向他学习。不过,罗素因为政治因素被三一学院除了名,徐志摩便进入剑桥大学,

在剑桥大学取得特别生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在同时他认识了林徽音。

一九二一年初春

徐志摩转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改学文学。

一九二二年 二十七岁 笑解烦恼结

一月三十一日,译华滋华斯诗<葛露水>,这是已知徐志摩最早译诗。三月,和张幼仪在柏林协议离婚,次子德生(彼得)生於柏林。十月十五日返抵上海。

一九二三年 二十八岁

三月,「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取名自泰戈尔诗集《新月集》。五月,译著《涡堤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八月二十七日,祖母何太夫人逝世,享寿八十四,徐志摩於十一月二十四日作完悼文<我的祖母之死>,旋载十二月一日出版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在同年,并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新诗『康桥再会吧』。

一九二四年 二十九岁

认识另一位北京名媛—小曼。

一九二五年 三十岁
三月至七月在旅欧途中写作《欧游漫录》,不久,徐志摩赴欧旅行;七月,闻陆小曼病,急返国。在这期间,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也诞生了。该月,徐志摩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问世了。十月一日,接编北京晨报之《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麼来办,我想怎麼办>。十一月七日,译作法哲伏尔泰之长篇小说《赣第尔》开始在《晨报‧晨报副刊》连载,迄翌年十二月十三日载毕。

一九二六年 三十一岁
四月一日,他和闻一多等人创立【诗镌】除了发表诗作外,也发表诗评新诗理论。九月,第一本散文集《落叶》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十月一日起他接任了《晨报副镌》的主编。这年的七夕,徐志摩和陆小曼订婚,十月三日,在北京北海董事会举行了婚礼。十月中徐志摩辞去主编职务,离开北京大学,和陆小曼南下。

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婚照 任教於光华大学时

一九二七年 三十二岁
四月译著《曼殊斐儿小说集》出版;六月,译著《赣第尔》出版。八月,新月书店出版第一批书四本,包括它的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同月,应上海光华大学之聘,任英文系教授,讲授翻译和英文小说派别等课程。九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

一九二八年 三十三岁
《自剖文集》出版。三月,《新月》月刊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四月,发表五幕剧【卞昆冈】由徐志摩和陆小曼合作而成。这时的他,奔波在沪宁铁路上,他主编《新月》杂志、兼任中华书局编辑外。六月十五日启程出国,先后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地游历,十一月中回抵上海。

一九二九年 三十四岁
一月十九日,梁启超离开了人世。年纪仅五十六岁。七月,《新月》月刊编辑部再度重组,由梁实秋主编。八月,应聘学担任英国文学史、英文诗、英美散文、文学批评等课程的教职; 同时在南京中央大学讲授西洋诗歌、西洋名著选。每周三次往返於沪宁线上,身兼数职。

一九三○年 三十五岁
徐志摩的生活已到穷、窘、枯、乾的地步。国事、家事、理想、爱情件件不如意。四月他的《轮盘》小说集出版,献给胡适夫妇,但他的诗文作品已开始走下坡。

一九三一年 三十六岁
一月《诗刊》创刊,由徐志摩主编,二月赴北平,任教北大。四月二十三日母亲病逝。十一九日上午八时,他凭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主任保君健赠他的免费飞车卷搭上了济南号邮机,途中飞机不幸撞山,机上三人驾驶员王贯一、副驾驶员梁壁堂、徐志摩均罹难。

坠机报导 志摩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