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民生活现状:谁能说说“民间艺术作品”的定义啊?我需要具体一些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19 23:13:49
呃…可以举些例子。比如说词牌类的宋词算不算呢?

民间艺术作品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
  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民间艺术有着淳朴的风土人情,也同时是人们心中感情的最佳写照
民间艺术的导语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其中包括了“民间剪纸”绘画和其他“工艺宝库”。

关于本世纪以来的民间美术研究:

如果查阅近百年以来的美术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在本世纪的前几十年中,与民间美术的研究有关的文章几乎是空白,而相关的文章多是介绍性的,其作者则多为民俗学的工作者。

的确,中国最初的民间美术研究是随着民俗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本世纪初,一批活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等,在从事各自的专业工作的同时,已经程度不同地注意到民间美术的客观存在。在当时,这些非美术专业的学者往往将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被称作“民俗物品”、“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间手工艺”、“农民美术”等的民间美术,视为研究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的佐证而予以重视,并对之进行调查、收集、整理、陈列、介绍和研究。

成立于1923年的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在其成立之初便将“征集关于风俗之器物,筹设一风俗博物馆”作为主要宗旨。⑴随后,在“十三(1924)年一月中,曾征集各地的新年风俗物品(如神祗、年画之类)……共二八六件。”⑵因为“风俗调查的事业,除记述以外,要从物品的搜罗作起;然后才能得到好的材料来研究。”⑶在南方,隶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设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在几年间,共收集了“首饰、衣服鞋帽、音乐、应用器具、工用器具、小孩器具、赌具、神的用具、死人用具、科举遗物、官绅遗物、民间唱本及西南民族文化品物十四类陈列品凡数万余件。”⑷

1935年正月,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展出了郑振铎收藏的《金瓶梅》插图和金肇野收集的杨柳青年画,这是经过整理和选择的民间艺术首次公开展出,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鲁迅先生非常注重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收集和研究,他曾经以赞赏的口吻介绍过“花纸头”和“江北人制造的玩具”以及其他的民间美术品,并对这些“生产者的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37年,台湾画家颜水龙先生用了5个月的时间对山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许多的实物资料。同年,杭州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展品是由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生从民间收集来的,钟敬文先生专门著文《民间图画展览的意义》对展览和展品进行了介绍,指出“民间的画家,往往能够用那简朴的红条,或单调而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民众所最关心、最感动的事物的形象。”⑸经学者们的倡导和介绍,使当时的社会对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前后,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⑹的民族学和民间艺术、手工业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在有计划地进行着。以凌纯声、马长寿、庞熏琹、芮逸夫、李霖灿、谭旦冏等为负责人组成的调查团在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间,分别在东北、西南、四川和台湾等地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用品及技术资料、模型、图片等数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由于方法科学、资料完整,使得这批资料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解放区的文学家、艺术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到民间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学习,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延安等地的美术工作者,在学习民间年画、剪纸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新华日报》等边区的报刊上还发表了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艺术的文章。这些文章与国统区的民俗学者撰写的《民俗美术漫谈》⑺等文章,均可视作最早的民间美术的研究文章。

1949年7月,回到人民手中的中央博物院举办了“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进入50年代,在各地的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下,举办了规模不一的民间美术展览,许多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在积极参加该项活动的同时,对民间美术的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讨论并未得出结论,而把问题留给了历史。

到了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出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倡爱国主义之心,在对民间美术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重新对民间美术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在海峡的对岸,台湾的学者在进行田野调查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民间美术巡礼》、《台湾民间艺术》、《台湾早期民艺》、《民俗艺术探源》⑻等著作及一批画册。

1981年5月,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由工艺美术家廉晓春⑼担任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在民族文化宫展览的,还有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民族文化宫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会”。这两个展览会引起了北京文化人的极大兴趣,许多文艺理论家和学者纷纷在报刊上撰文,在发表自己的观感的同时,也对民间美术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也开辟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专栏介绍民间美术,发表了大量关于民间美术的理论探讨文章。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的高潮。

1983年7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在贵州联合召开的“民间美术学术讨论会”和同年12月在广东佛山召开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是在同一年召开的两个重要会议。在这两个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美术专家和专业、业余的研究工作者,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同志,以及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领导者,共同就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目的和意义、方法和分类等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是劳动人民的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源渊和基础。”“民间美术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民间美术最富于地方特点和乡土气质,最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民间美术造型的、可视的性质,使它成为民间文艺中最直观和普及的形式之一。而在数量最大的民间工艺所具有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使得它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汇在一起。”⑾“它渗透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⑽这些认识可以说是对当时的民间美术专家和研究者的理论探讨的综合,是比较完整的。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1988年由文化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并成立了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在90年代前后的几年中,各地陆续举办了多次学术年会,汇集、交流了数百篇论文和田野调查报告,其中多数已发表在《中国民间工艺》等杂志上。这些文章,对民间美术各个领域及民间美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均有所涉及,为更进一步地探讨民间美术的内涵和外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90年代的民间美术研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一批研究计划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等的资助,由国家投资的《中国美术全集》之“年画”、“皮影”、“剪纸”等卷和多卷本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等大部头著作先后出版,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研究民间美术的成绩。

近百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附属到独立的历程;在新的世纪里,必将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是民间剪纸爱好者,也和民间剪纸艺人差不多,从事剪纸已经3年多了。
想与我联系的人,加我QQ:409445060

民间艺术有着淳朴的风土人情,也同时是人们心中感情的最佳写照
民间艺术的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