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东川有多少公里:姓的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12:06:10

关于中华民族姓的来源,根据袁义达先生的资料,应该这样予以描述:

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历来都认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和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转变。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传说中和文献上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巨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之后进入了伏羲氏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郝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氏、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于伏羲氏时期。伏羲氏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

姓的来源
宗法,其渊源于祭祀。宗是祖庙之名,主祭的人称为宗子,主祭人所辖的族人,称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周,姬姓,凡姬姓诸侯,奉周王宗主。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大宗,别子的庶子为小宗,周以宗法团结同姓,以婚姻联合异姓。

春秋以后,氏族制度变为家族制度。家族制讲究血统、从夫居、父权,实行继承制和族外婚制。

血统:男女结婚,女子便成为夫族的一员,其所生子女属于父亲,叫做父系血统。

从夫居:夫妇成婚,妇随夫居。

父权:男人为一家之长,握有一切支配权。父亲的身份及权力,概传于子。

继承:家中的一切产业,都是父亲传给儿子。

族外婚制父制下的,是姓通婚。

由于宗法下的父系血统 产业 权力继承,家族的重要性便远超过了氏族,家族的人可以脱离氏族而独立生存,而且只有独立才可体现其继承优势。因此家族便替代了氏族。于是,姓氏渐合一。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女子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权力,甚至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女子只可称氏,男子才能称姓;结婚后,妇随夫居,女子成为夫族的一员,已婚女子的姓名也发生了特别的变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属夫族的一员,然后在父姓之后加“氏”,表明自身原属何家族,至于本名,就完全被了。如:张李氏,夫姓张,父姓李,后附缀“氏”,意为“已属张家的原为李家的女人”。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姓与氏的内涵、及源出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姓氏逐步合一,“姓”有了明确的概念,“氏”却保持着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某氏昆仲”、“某氏学者”这样的和谓依然存在,这说明,“姓”和“氏”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它们各自的独立性。作为社会成员的区别性符号的姓名,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传承。看似简单的姓名构成,却蕴含着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大文化背景。有学者运用社会语言学原理,对姓名的构成和模式进行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姓名构成的理解。在楼光庆的《从姓名看社会和文化》、王泉根的《中国人名文化》等书中对比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形成了条理化的分析: 姓名的构成(它的形式和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可用下图来表示:

N=NAME(姓名)
F=FORM(形式)
C=CONTENT(含义)
P=PERSON(所指的人)

姓名由F和C两部分构成,代表一个社会成员。F和C及F和P的关系是直接明显的,用实线连接。C和P的关系是间接的、隐藏的,但它们相互依附;当人们对C使用的环境(如历史、 宗教、价值观念等)进行了一定的发掘后,C就显露出来,故C和P的关系用虚线连接。

世界各国的姓名模式(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NF1→S+(X)+G
NF2→G+(X)+S
NF3→G+(X)+(Y)

NF 姓名的形式 S姓(SURNAME)
G 名(GIVEN NAME) X 第一可变成分
Y 第二可变成分 ()内含非强制成分传说中的天皇,有天下一万八千年;地皇有天下一万八千年;人皇天下一万五千六百年;有巢氏有天下百余代;燧人氏有天下百余代,一万二千年。还有伏义氏、女祸氏、神农氏等也都历史悠远。这些三皇五帝所占有天下的年代,事实上是指一个时代。

比如“燧人氏时代”,说的就是远古先民懂得“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时代。

第一阶段的人物名号,是一种作为时代文化特征的象征性名号,这些名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以群体力量征服自然的渐进过程。象征这一时代的“圣人”名号,所跨越的时间也因之十分漫长,他的“寿命”自然也就特别地长了(如燧人氏一万二千年)。

第二阶段为传说时的“氏族名” 人物的名号,是作为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专名。这种名字实际上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公名既为氏族所共有,即可延续数代袭用同一名号,也可为同一氏族内的其他兄弟所使用。

作者: 219.137.38.* 2004-10-20 15:40 回复此发言

--------------------------------------------------------------------------------

2 姓的来源

神农氏是上一阶段的“时代名”过渡到这一阶段“氏族名”的转折性人物名号。据古史传说,曾尝百草、教民农耕的神农氏和“五帝”之一的炎帝是同一个人物。

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物名号,主要是作为“氏族名”的公名形式出现的,人物名号往往是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

第三阶段是为半信史时代的“自我名”。人物名号不再代表整个氏族部落,而是代表具体个人。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我名”的产生表明了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说明,当时人类的意识已经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自觉意识,社会发展已为自我名的产生提供客观基础即私有制出现,同时这也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的尧、舜、禹时期就是处在这个“自我名”时期,这也正是由野蛮走向文明,原始共产走向私有制、部落走向国家、群婚制走向家庭制、无序走向有序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自我名”的由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因德为名。如尧(伊放勋),意为高瞻远瞩的君主。舜(姚重华)、孝顺友爱的君主。禹(姒文命) 天神般的君主等。

其二,因官为名。如尧帝曾设九职:司空禹,后稷弃,司徒契,士皋陶,共工垂,虞官益,秩宗伯夷,典乐夔,纳言龙。于是弃就叫后稷,垂叫共工。

其三,因技为名。如尧时的皋陶,是陶灶的发明者。后羿,相传是一位神射手。

其四,以伯、仲、叔、季的排行为名。《左传 文公十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人们的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到起名上,各朝各代流行的名字就大不相同,这也和不同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但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红极一时”的名字的。

商代。

以干支记时,常依生辰取名。如:商朝的建立者称武汤,又称天乙。汤以后的君王(即汤的后代子孙),都以干支为名: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祖乙、祖辛、沃甲、祖辛、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 、庚丁、武乙、太丁(文丁)、帝乙、纣辛。

春秋 战国时代。

常有人以“子”人名。

赵盾,又称赵宣子。赵衰,又称赵成子 孟子余。士会,又称随武子 范武子。栾书,又栾武子。国佐,又称国武子。魏绛,又称魏子。季孙行父,又称季文子。越武,又称赵文子。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伍奢,又称伍子奢。伍员,又称伍子胥。孔丘,又称孔子。赵鞅,又称赵简子。李耳,号老子。杨朱,又称杨子 阳子居。孟轲,子字舆,又称孟子。

汉代。

姓名外,当时人多有表字。如刘邦,字季:张良,字子房;枚乘,字叔;卫青,字仲卿;蔡伦,字敬仲。

东汉 三国时代。

取字风俗极为流行。时人几乎无不有名、有字。如:董卓,字仲颖。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吕布,字奉先。曹操,字孟德。孙坚,字文台。刘备,字玄德。

晋代及南北朝。

以“之”系名者很多。如:王义之(东晋代书法家)、王凝之(东晋书法家)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刘牢之(东晋将领)、顾恺之(东晋画家)、王弘之(南朝名士)、裴松之(南朝史学家)、颜延之(南朝文学家)、沈庆之(南朝将领) 薄绍之(南朝书法家)、刘彦之(南朝将领)、祖冲之(南朝数学家 科学家)、唐寓之(南朝农民起义领袖)、祖恒之(南朝历算家)、李霭之(南朝画家)、昌义之(南朝将领)、刘献之(北朝经学家)、陈庆之(南朝将领)、李衔之(北朝散文家)。

姓名在社会中绝不是个单一的个体,无论历史 文学,都避不开点缀其中的一个个名号。而历史 文学的发展也为“姓名”增添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在汉语中尤是如此,许多的历史典故,志怪传说都和“姓名”息息相关,它们一起构筑了庞杂的“姓名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

姓名俗语有: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说曹操,曹操就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姓名歇后语有: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刘备摔孙子 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

张飞拿耗子 大眼瞪小眼。

张飞卖刺猥 人强货扎手。

武大郎服毒 吃也得死,不吃也得死。

武大郎放风筝 起手就不高。

武大郎攀杠子 上下够不着。

猪八戒吃人参果 没尝着滋味。

鲁班门前耍斧子 不自量力。

梁山泊的军师 无(吴)用。

孙悟空的金箍棒 能大能小。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赖人。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姓名成语和姓名典故有:

名落孙山、夸父追日、阮囊羞涩、若敖鬼馁、助纣为虐、吴下阿蒙、班门弄斧、桀犬吠尧、毛遂自荐

叶公好龙、唐空西施、东施效颦、项庄 舞剑、张冠李戴、改名换姓、隐名埋姓、二姓之好、苌弘化碧、

陈平分肉、曹冲称象、程门立雪、前度刘郎、柳毅传书、嫦娥窃药、秋胡戏妻、陶侃远甓、赵氏孤儿

文君新寡、范张鸡黍、管宁割席、韩寿偷香、贾氏窥帘、韩信点兵、孔子绝粮、兰亭王谢、苏武牧羊

王璨登楼、王良来往、阎罗老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张公吃酒李公醉┅┅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人之初,姓本善